原標題:信用卡分期手續費“搬家” 銀行中收規模“擠水分” 來源:上海證券報
2月5日,財政部、銀保監會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 切實加強企業2020年年報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銀行從事信用卡分期還款業務形成的金融資產,企業不得將其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的利息收入記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科目,或在利潤表中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項目列示。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意味著在所有銀行的2020年年報中,信用卡分期手續費需從“中間收入”板塊移至“利息收入”板塊,此舉將“抽水”不少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簡稱“中收”)占比數據。
分期手續費屬于“利息”
“零利率”“免息分期”……這些都是銀行常用的信用卡營銷宣傳語。但“免息”并非真的免費,銀行向客戶收取的分期手續費仍是其一項收益。
長期以來,信用卡分期手續費是否屬于利息,一直存有爭議。某股份行計財部總經理告訴記者,以往不少銀行將信用卡分期手續費計入財報非息收入的“手續費及傭金”一欄,將其默認是銀行卡手續費的一部分,并不屬于利息收入,以此優化中間收入數據。
而上述《通知》提到,如果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僅為對本金和以未償付本金金額為基礎的利息的支付,應當按實際利率法計算利息收入,記入“利息收入”科目,并在利潤表中的“利息收入”項目列示。
業內人士認為,信用卡的分期手續費,實際是在客戶透支消費這一借貸行為基礎上收取的,本質上是信用卡應還款的利息,具有利息的性質。
前述銀行計財部人士表示,實際上,針對銀行信用卡亂收費現象,近幾年監管多次下發相關文件,并多次進行檢查清理。在此背景下,銀行在會計準則方面的“取巧”空間縮窄,會計分類逐步規范,目前已有銀行修改了這一項目分類。
記者翻閱2019年上市銀行年報發現,目前招商銀行已將持卡人分期收入記為利息收入。光大銀行、中信銀行也均從2019年起,對信用卡現金分期收入進行了重新分類,將其從手續費收入分類轉至利息收入,并重述了相關財務指標。
不少銀行仍待修改指標
“信用卡業務本身是大消費金融業務的一個分支,雖已是‘紅海’,卻仍是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也是增加存量客戶黏性和拓展增量客戶的主要路徑,對商業銀行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廈門國際銀行投行與資管部分析員任濤告訴記者,會計方面的調整,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并非是顛覆性的變化,特別是目前已將信用卡分期業務收入納入利息收入的銀行,影響可控。
但根據上市銀行財報信息,目前,郵儲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信用卡分期手續費,仍計入“手續費”板塊。例如,農業銀行2019年的銀行卡手續費收入較上年增長18.0%,主要是由于信用卡分期付款業務收入增加。
此外,信用卡消費相關的手續費,仍是不少上市城商行“銀行卡手續費”增收的重要來源。例如,寧波銀行2019年的銀行卡業務收入28.32億元,同比增加10.05億元,主要得益于該行信用卡分期付款手續費收入增長較快。
“信用卡分期收入納入利息,意味著信用卡定價和貸款利率一樣,都要受央行等管控。在資產端統一采用年化利率,會對商業銀行的資產端定價產生影響,甚至會影響到LPR考核和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任濤認為,商業銀行后續在拓展信用卡業務時,或將不得不關注信用卡定價帶來的政策層面影響。
中間收入仍需培育
前述銀行計財部人士表示,此次《通知》明確信用卡分期手續費的計入規則后,對于截至2019年末尚未對分類進行修改的銀行而言,其2020年年報中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或會出現同比下降。而對于大部分銀行而言,培育真正的中間收入業務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中間業務構成中,除了銀行卡手續費之外,還包括支付結算類業務、基金托管類業務以及咨詢顧問類等非息收入業務。而在國際性銀行的營收中,中間業務形成的非息收入往往占到了半壁江山,然而,與之相比,國內商業銀行的非息收入占比較低,多數不足20%,市場空間較大。
可以發現,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中間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利潤的重要增長點。看齊國際銀行,提高中間收入占比,成為國內商業銀行輕資產轉型的發力方向。
“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以及其占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家銀行的綜合實力,能夠說明其在傳統銀行業務領域之外有較好的業務拓展能力,既受監管部門鼓勵,也受市場關注。”任濤表示,考慮到信用卡業務是目前全國性銀行以及部分地方性銀行中收的主要來源,而諸如債券承銷、財務顧問等中收其實貢獻比例并不高,因此,此次會計調整,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商業銀行的營收結構。
同時,這一會計分類的調整還將影響到銀行的其他指標。任濤表示,比如,信用卡分期手續費重新分類后,商業銀行利息收入的來源反而擴展了,這樣會影響到銀行的凈利差與凈息差指標,相關指標可能會相應抬升。
責任編輯:陳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