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地圖: 黑豫魯位居前三 “北糧南運”趨勢明顯
作者: 林小昭
[ 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后備資源均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 ]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5年糧食生產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的夏糧也實現了豐收,創歷史新高,夏糧產量比上年增長0.9%。
分地區看,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前十的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河北、江蘇、內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區占據較大優勢。另外,近十年來,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幾個東部發達省份的糧食產量明顯減少。
黑龍江、河南、山東位居前三
黑龍江、河南和山東三省的糧食產量位居前三,是我國最大的三個產糧大省。
榜首的黑龍江去年糧食產量達到了7503萬噸,是去年唯一一個糧食生產超過7000萬噸的省份。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后備資源均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省內平原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棱河—興凱湖平原,它們是我國東北大平原的組成部分。
黑龍江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分別占全國的1/9、1/8和1/3,國人每9碗米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
其中,著名的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主要涵蓋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經過五十年代進行大規模開墾,經營農場,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
不僅如此,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也吸引了不少大型企業進入。2014年房地產龍頭企業恒大開始在大興安嶺生態圈布局糧油生產基地。這個生態圈就包括了黑龍江大興安嶺“嶺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黑河、綏化、雙鴨山國家大糧倉。
黑龍江之外,東北的另外一個農業重省吉林的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五,總體上看,東北的糧食生產優勢十分明顯。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和其他地區比較起來,東北糧食生產的一大優勢是土地資源特別豐富,大部分都是平原,便于耕作,耕地面積所占比例特別大,土質非常肥沃。
衣保中認為,東北農業現代化程度比較高也是重要原因,東北最早使用現代化的機械,勞動生產率特別高,大部分土地用機械操作。同時,東北糧食產量很大,但是本地的消耗占比不高,因此糧食的商品率特別高,可以大量運往其他地區。而且東北的糧食一年一季,土壤肥沃,所以糧食的品質特別好,東北的大米是全國最好的,很受歡迎。
除東北外,中原地區的河南以5946.6萬噸位居第二。作為一個戶籍人口上億的大省,河南同時也是我國的農業大省、經濟大省。從2000年起河南糧食總產量曾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到2011年才被黑龍江超過。
當前,河南是我國夏糧第一大省。河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一位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雖然今年的夏糧種植受到疫情和天氣雙重影響,但河南省的夏糧仍然再獲豐收,全省夏糧總產量達750.75億斤,比去年多出了1.67億斤,再創夏糧產量歷史新高。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也是我國的第三產糧大省,1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有關情況。其中,從2014年開始,山東糧食總產量已連續6年保持在1000億斤以上。
山東之后,中部農業大省安徽位列第四。湖北和江蘇都在3700多萬噸,位居六、七位。內蒙古、四川和湖南分列八到十位。總體上,北方地區占據較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共有9個省份低于1000萬噸。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大直轄市,以城市經濟體為主,耕地和農業占比已經非常小。西藏、青海、寧夏這幾個邊遠省份的人口總量都不大,以畜牧業為主,海南以特色農業為主。浙江和福建這兩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雖然人口不少,但是由于這兩省都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較少,所以糧食產量也比較小。
近十年變化:北方四省貢獻大
從2010年~2019年的變化來看,有4個省份的糧食增產超過了1000萬噸,分別是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和吉林,加上第五名的山東,全部都在北方地區,其中東北地區就占了兩個。
其中 2019年黑龍江糧食產量比2010年增加了1870萬噸,相當于廣東和浙江2019年糧食產量之和。同期,內蒙古增加了1308萬噸,增幅高達55.8%,位居全國第一。此外,吉林的增幅達到了39%,遼寧增幅為34.7%。
衣保中稱,東北糧食生產主要靠機械化,因此雖然近些年東北不少青壯年人口外流,但對農業影響不大。另外,這十幾年東北風調雨順,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連年遞增,為我國的糧食穩定提供了基礎。
相比之下,有9個省份的糧食產量出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比較大的四個省份是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
另外,糧食總產量與常住人口的比較來看,年人均值最高的是黑龍江,達到了2000千克,此外吉林和內蒙古也都超過了1400千克。其他省份這一數值均低于1000千克。此外,共有10個省份高于474千克的全國平均水平。在榜尾端,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福建位居后五位,這些省份的糧食自給率較低,比如廣東、浙江、福建這三省近年來的糧食自給率都不足四成。
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對第一財經分析稱,東北的黑龍江和吉林本身的耕地面積很大,黑土地大量開發,本省的消耗量不大,因此成為商品糧輸出最大的地區。
內蒙古的糧食輸出量也很大。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具備每年穩定向區外調出1250萬噸糧食的能力。
總體上,歷史上曾經的“南糧北運”,如今已經變成了“北糧南運”,長三角、珠三角這些高度城鎮化、工業化、人口大量涌入的地方,需要大量調入來自東北等地的糧食。
不過,當前農業的整體比較效益仍然不高,因此,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增加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提高種糧戶的積極性十分重要。
衣保中認為,農業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產業。當前糧食的收儲制度還有待完善,要保證東北生產出來的糧食,應收盡收,不要出現糧食豐收了,賣糧難,這樣會影響積極性。另外對糧食生產的補貼,也需要加強和完善,既要讓糧食價格保持穩定,也要讓農民收入有保障,這樣才有可持續性。
相比之下,廣東、浙江和福建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山地丘陵多,平原少,糧食總產量也比較低。例如,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說,浙江也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山地和丘陵面積也占到七成左右,轄內最大的平原,珠三角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已成為全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和連綿的城鎮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稱,近十年來沿海發達地區的糧食生產減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種植附加值更高的蔬菜花果以及一些經濟作物,比如福建安溪就有很多人種植茶葉。另外包括福建\\浙江這些地方以山地丘陵為主,農村很多地方平均一戶不到一畝耕地,這些地方糧食生產沒有規模效應。
在衣保中看來,這些年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化非常快,從城市化分工的角度,需要大量的鮮果,比如蔬菜等。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蔬菜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很多農民就種菜,供應城市菜籃子,種糧食就減少了,這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合理調整,把有限的土地用在生產蔬菜上。
鄒進泰認為,在口糧有保障的情況下,各地可以選擇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來生產。另一方面,從糧食安全角度來看,即使這些地區的比較優勢再好,種其他非糧作物的話,也不能破壞糧食的生產能力,當前我國對18億畝紅線、對土地硬化的控制是很嚴格的。
責任編輯:楊亞龍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