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申萬宏源
A股漲勢如虹交易額連續第4日突破萬億,金融地產成助推主力。
經過幾日暴漲,以金融地產為代表的的藍籌股氣勢有所回調,接下來能否持續領漲A股?申萬宏源馬鯤鵬(金麒麟分析師)團隊在最新研報中表示,長期看好金融地產板塊的持續行情。當前市場與2012年+2014年頗為相似但交易結構遠遠好于2014年,牛市狀態下券商不能輕易言頂,而銀行在重新獲得利潤掌控權之后也會持續向上,但短期內建議大家暫時放下對銀行利潤指標的訴求。
1、為什么說當前是2012年+2014年,但交易結構遠好于2014年?
2012年對銀行業來說,有經濟向上拐點這個信號。現在這個時點,宏觀經濟在疫情影響逐步消退下,同樣也出現非常明確的向上拐點的跡象。同時,在2012年,市場對證券行業有很強的改革預期。當時12年做了券商的改革大會。現在,證券行業依然有很強的改革預期,不弱于2012年。所以說現在有2012年的感覺。
同時又有2014年的感覺。兩個點來概括:
1)流動性。2014年流動性非常充裕,今年流動性也非常充裕。同時在陸家嘴論壇上,領導提出全年30萬億社融、20萬億信貸的大目標后。短期流動性迅速收緊的預期,也被打消了;
2)非標監管。2014年有43號文,對非標發展有非常大的壓力。現在上周末也出來非標監管的認定標準。對非標資產采取最嚴格口徑的監管。這個事,無外乎全社會就這么多錢,是配在非標上、還是標準化資產上,無非就是擺布和比例的問題。只有按住一面,才會另一頭有更多資金的流入。
所以說今年也像2014年,一方面是流動性寬裕,另一方面是對于權益資產,尤其是標準化權益資產,它對立的那一面,類信貸的權益資產,同樣今年和2014年一樣,有非常嚴格的約束。而且約束下,對未來資金的配置形成比較大的影響。
可以預見,在充裕的流動性下。社會資金往標準化流動性轉,這個方向是明朗的。但是交易結構比2014年好很多。
2014年是全民加杠桿,廣大散戶跑步入場。當時有很多工具,包括母子賬戶分拆配資、傘形信托等等。這些工具迅速放大場外杠桿規模。監管對場外工具的控制和約束就比較小。因此2014年那一輪叫杠桿牛,廣大散戶群眾通過杠桿迅速跑步入場,推升指數。但本質上交易結構不是很健康,一旦有風吹草動,就造成踩踏式的下跌。這是2015年股災的情況。
但自從2015年股災之后,面向散戶群眾的線上配資已經叫停,并嚴格管制。目前這一輪市場上漲引發的加杠桿,主要以場內杠桿為主,是券商的融資融券。場內杠桿相對來說,好檢測,好控制,風險敞口、杠桿倍數都是可控的。場外線上各種散戶小額資金迅速線上加杠桿。
在現在這個監管壓制下,基本上沒有恢復的空間。目前在現在這個監管環境下,2014年那樣,廣大散戶通過場外杠桿跑步入場,并沒有發生。有的只是大戶之間互相加杠桿、拆借炒股,這實際是市場常態化的業務。
只要廣大散戶沒有像2014年那樣,通過母子分拆賬戶迅速加杠桿跑步入場,那場外杠桿上升幅度就是有限的。只要場外杠桿是有限的,那這一輪指數上漲就是健康的。
所以雖然有2012年經濟加改革預期,與2014年流動性加非標約束的預期。但是這一輪的交易結構遠好于2014年。核心就是尤其面向場外群眾的加杠桿,被嚴格限制和約束。因此大家不用一漲,就擔心杠桿上的過快。因此雖然說這一輪兼具12、14年的特征,但是比14年那樣迅速杠桿加起來的行情,還是健康不少。
2、銀行、券商、保險、地產四大行業怎么看?排序是證券、地產、保險、銀行。
證券行業,可能是是四個行業里,基本面很好,同時也沒有政策利空的行業都很好,是雙有利的情況,所以排最前面。
地產行業基本面很強,但是政策面上比證券行業會稍弱一些,畢竟政策對地產行業肯定不會像證券行業這么扶持。但是基本面確實很好。
保險銀行這兩個行業,都直接受益經濟見底后的向上拐點。這兩個行業本質上都是宏觀經濟高度相關的行業。這兩個行業在經濟預期拐點的時候,都看好,但為什么保險在銀行之前呢?核心是覺得保險受經濟改善的彈性更大更直接一些。所以保險彈性,尤其純壽險的彈性比銀行大一些。所以對這四個子行業這樣排序。
3、如何理解證監會所言“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的多種路徑”?(首先聲明,不代表任何非公開信息,所有內容都是基于公開信息、以及自己研究得到的預判,沒有任何未公開的信息。)
從哪開始呢?前幾天證監會在前一個周末辟謠銀證混業的時候。說我們要發展高質量的投資銀行。但是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有很多路徑可以選擇。目前都在討論過程中,還未形成答案。所以發展高質量的投資銀行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這件事有多重路徑。
其路徑我們根據多年國際比較的研究,可以總結出三條路徑:1)商業銀行為基礎,發放狹義投行業務牌照;2)以現在的頭部券商為基礎,做大做強。包含內生式的做大做強,也包含外延并購式的做大做強;3)此外,會有一些單項冠軍式的精品業務的投資銀行,這種偏小偏細分,和前面兩種相比偏細分,因此這里不細說。
為什么會有大銀行牽頭,輔以投行業務牌照的券商(或者叫金控平臺),以及大券商牽頭的金控平臺兩條路徑可以選擇呢?因為誰也替代不了誰。銀行拿投行牌照的金控平臺和券商的金控平臺,誰也不能替代。因為從各個國家的國際比較中。所有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控平臺,一定是FICC為主導,股權業務輔助;所有以券商牽頭的金控平臺(這個平臺可能也有銀行,但是會比券商要小),都是股權業務強于FICC。所以這兩大類,本質上是有能力分工的。
銀行牽頭的大金控,強項在FICC上;券商牽頭的大金控,其強項在股權業務上。因此這兩條路,我們研究中認為都可行,且也都是證監會認定的高質量投行的多種路徑之間。這之中,給銀行發投行牌照,這個都能理解,畢竟銀行客戶多。有牌照之后,很自然就會把客戶往直接融資推。
而把券商做大,不管是內生式、還是合并做大,這個意義何在呢?這里不是沒有券商合并的案例。為什么當時有,現在又有,中間的差異在哪呢?因為現在證券行業到了拐點上。現在大券商的大資本有非常大的用武之地的。
為什么呢?因為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衍生品業務的發展,大券商的資本是有用處的。大券商能用大資本做這個資本業務。同時還能做很多中性業務,包括產品創設業務、衍生品業務、包括科創板跟投、以及其他投行跟頭業務。本質上這些是市場中性業務。這在幾年前都是沒有的。
幾年前券商的大資本,都沒有一個以市場中性的路徑,去把資本用足的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的。所以過去的大券商、大資本,本質上還是隨著市場周期波動的β業務。市場波動周期中,會階段性呈現資本使用比較充分、也會階段性呈現大量資本冗余。同時大量業務都不是市場中性的,都是有大量市場風險敞口的。其實會蘊含比較大的潛在資產質量風險的。
因此過去5年10年,我國券商由于工具的缺乏,缺乏以市場風險中性的方式加杠桿用資本的有效途徑,所以過去五年券商拿大資本是沒用的。現在工具充分多了,這個過程中,大券商、大資本,通過風險中性的方式,把資本用足。
由于風險中性,不受短期市場波動過大影響。能保證券商在相對較長的周期里,把資本用足。不會階段性的資本充分使用或者資本過剩。只有這樣市場風險中性的手段多了,券商才會真正把資本長期用足,并不斷長大。所以在這個工具充分豐富,而且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往后看5年,和放在5年前往后看5年,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所以在討論大券商大資本可能性的語境下,需要把5年來資本市場工具豐富,尤其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情況考慮進去,不能照搬5年前市場的情況。當然,大銀行、大券商,互相誰都替代不了誰,都會在各自的賽道上發揮作用。可以預見的是,大銀行去獲得投行牌照,然后大券商用多種方式,去做大做強。
4、為什么說券商還不到半山腰?
我們的結論是券商半山腰也沒到。當然這個結論取決于如何看市場。從12年創新大會至今8年。平均看,現在的估值水平是過去8年的75分位了。當然過去8年,熊長牛短。如果認為市場不是牛市,那現在已經到75分位了;但如果是牛市來看。用牛市的序列來看,現在只是7分位。所以還非常低,基本還在山腳下。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券商是否有投資價值,取決于認為現在是否是牛市。我們認為現在是牛市,所以我們認為券商半山腰都沒到。
7月以來漲了30%多。我們可以看到2014年,從10月底到11月降息之前,也漲了30%多。所以現在這個時點剛好相當于2014年11月降息前的漲幅。當時大家可以看看2014年降息之后,券商漲了多少。
所以在牛市狀態下,券商輕易不言頂。這就是為什么把券商排在四大子行業之首。
5、地產基本面驅動的估值修復是否持續?
基本結論是可以延續,短期內,三季度內不必期待全國政策的放松,但因城施策下房企的基本面韌性會持續超市場預期,這里會存在兩點超預期的可能,第一是本身需求的景氣度,第二是銷售質量的提升。
6、如何理解銀行“讓利1.5萬億”?
銀行是讓人非常糾結的行業,今年所有的東西都感覺針對銀行。總理拋出1.5萬億讓利,感覺壓力到頂峰。讓利這個事,首先不是直接把銀行2萬億的利潤讓掉1.5萬億。看央行的讓利來源,基本上都是營業收入的事。所以首先不是讓利潤,而是通過營業收入的科目,通過各種方式,為實體讓渡1.5萬億的營業收入。
但是,并不是讓完就完了,左手銀行讓利,右手還為銀行減負。減負和讓利并重。銀行的負債成本、運營成本、稅收成本,一直在下降。所以讓利這個是本身,對銀行沒有太大的沖擊。
為什么總理說1.5萬億那天,那個時點很關鍵?因為在那之前,我們只知道要讓利,不知道什么是讓利、哪些方式是讓利、要讓多少。所以對股票估值來說,總理說那件事之前,銀行讓利是“已知的未知”,這對股票估值壓制是最大的。總理說了之后變成“已知的已知”。看到寬泛的來源、總的規模,發現大部分讓利已經在讓了。
同時,在總理說了之后,各路監管為銀行減負的動作是層出不窮的。所以我們認為,自從讓利擺上桌面之后,一個“已知的已知”對估值是沒有壓制的。之前被這個“已知的已知”壓制的估值,就是可以修復的。
當然短期之內,不要過度關注銀行短期內的凈利潤指標。大家知道,凈利潤指標的掌控性,短期內不在銀行手里。但要強調,這是短期內的,長期來看還是在銀行手里的。另外,除了凈利潤短期不在銀行手里,其他指標,各種經營性過程指標,NIM、營業收入、規模、資產質量其實都挺好的。或者說,都很穩定。但是市場對這個的預期非常糟糕,才把估值壓下去。
但是隨著宏觀經濟改善,市場對銀行過度悲觀的預期是迅速糾偏的。相信馬上進入中報季,銀行除了利潤指標,其他的指標,都挺好。但是銀行的比較好的經營指標,是未來有朝一日,銀行重新獲得利潤掌控權之后,利潤向上的基礎。
所以這個時點,強烈建議大家暫時放下短期對銀行利潤指標的訴求。當然相信銀行大部分不會放利潤負增長。所以結合現在的估值,放下對短期利潤過度的訴求之后,相信大家的心態會放松很多,對銀行看法也會好很多。
所以銀行這個行業雖然聽起來悲觀,但是因為預期打的太低。同時監管壓力最大的時候,隨著1.5萬億搬上臺面,已經過去。經濟改善也非常明顯。馬上中報也能驗證,除了利潤之外,其他所有趨勢指標的看法,都很看好。相信下半年之后會有很好的改善。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