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2萬億結構性存款再迎強監管 多家股份行稱收到監管窗口指導,要求壓降結構性存款至年初2/3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家股份行獲悉,他們已經收到了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要求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要求在今年年底前,逐步壓降至年初規模的三分之二。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快速增長,在4月末突破12萬億元,達到歷史最高。其中,企業結構性存款增長速度尤為迅速。此外,結構性存款的平均收益率也在不斷走高。在當前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下,資金利率下行,結構性存款與票據、債券等之間的價差持續增大,由此形成套利空間。
企業結構性存款遠高于個人
2017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余額從2017年初的不足6萬億元猛增至去年4月末的11萬億元,之后規模一直維持在10萬億元左右,去年12月回落到9.6萬億元。而到了今年,結構性存款規模有所反彈,在今年1月重新站上10萬億元大關,之后逐月增長,直到4月末結構性存款突破12萬億元,達到歷史最高規模。
從結構性存款的具體結構來看,今年以來中小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大型銀行,到4月末,中小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月度環比增長了6.9%至7.91萬億,占到結構性存款總規模的65%。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企業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速遠高于個人結構性存款,在今年1月的環比增長速度一度高達16.9%,到了3月,企業結構性存款規模超過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6.83萬億,到了4月繼續增長8.8%至7.43萬億元。
對于近期結構性存款規模快速擴張的原因,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資管新規實施后,保本理財產品逐步被整改壓縮,而結構性存款由于風險水平相對較低,因此成為了低風險投資者的最佳投資替代品,規模快速增長。
此外,目前結構性存款依舊是商業銀行的攬儲利器,迫于攬儲壓力,部分銀行加大了對結構性存款的宣傳推廣力度,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結構性存款規模的大幅度上升。
那么,近期監管直接要求部分銀行壓降結構性存款,此舉將對銀行產生怎樣的影響?
華創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冠南分析稱,結構性存款的壓降并不一定造成(存款)總量減少,更多會造成存款在銀行體系內的轉移。從結構性存款的市場分布看,中小銀行由于品牌優勢不足,更依賴結構性存款等高息攬儲工具,一旦監管直接約束其規模,則可能造成部分存款客戶流失至其他銀行。當然,基于套利目的的結構性存款會有所減少。
監管嚴厲打擊套利行為
不只是規模的擴張,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也在不斷走高。
根據融360的監測數據,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持續上升,從年初的4%上升到4月中旬的5%左右。結構性存款收益率的上升會增加銀行負債端成本,同時也帶來了資金套利空轉風險。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表示:今年以來,在流動性充裕環境下,貸款、債券、票據等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利率較年初下降明顯,票據、債券與結構性存款間價差持續增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升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套利者可以通過貸款、票據、債券等方式融資,將資金投資結構性存款,賺取其中的利息差。
央行釋放流動性為的是能夠支持實體經濟,而結構性存款成為套利工具,就意味著資金還在金融機構內部“打轉”,并沒有直達實體經濟,與監管的初衷南轅北轍。
因此,結構性存款近年來也屢遭監管重拳打擊。在近一年的時間,銀保監會和央行先后發文規范結構性存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加強監管,防止資金“空轉”套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兩個月以來,銀保監會針對銀行結構性存款套利行為開出三張罰單,中信銀行舟山分行和光大銀行蘇州分行就因為將貸款轉為結構性存款分別被罰款80萬元和50萬元。
北京市銀保監局局長李明肖則在近期銀保監會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近期北京銀保監局通過大數據監測發現,一些企業一邊從銀行獲取貸款資金,一邊把資金拿去買理財、結構性存款,或將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房市。他表示,下一步,該局將嚴查重罰信貸資金挪用、套利行為,確保信貸資金真正流向實體經濟領域。
責任編輯:楊亞龍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