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另一個角度講,破發是件“好事”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評論員 唐宗全
近期,資本市場發生了三件事兒,都跟IPO有關。
第一件,阿里巴巴“回家”了,去港股市場發行新股,A股投資者心中可能酸溜溜的,又跟阿里巴巴完美地錯過了。
第二件,新股上市又破發了,浙商銀行上市5秒就盤中跌穿發行價,“中簽如中槍”現象卷土重來。
第三件,郵儲銀行啟動IPO,這次是穿著“綠鞋”來的。
金融市場沒有新鮮事兒,“綠鞋”是個舶來品,誕生于1963年的美國,因為波士頓綠鞋制造公司1963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時率先使用而得名。
本次郵儲銀行IPO,正趕上市場低迷,正遇上新一輪破發潮。郵儲銀行盤子大,融資額度高,發行市值327億元,為了保證IPO發行的順利,或許是為了給申購資金吃一顆定心丸,郵儲銀行IPO罕見地穿上了綠鞋。
新股,從來就有不敗的神話。中了新股,很多時候就意味著賺錢,沒有不確定性就意味著沒有風險,沒有風險又掙錢的,自然就是香餑餑。一級市場一直存在著一支打新大軍,資金來源復雜,也飽受詬病。新股中簽率一直就很低,就算這次最不被看好的郵儲銀行中簽率也只有1.26%,或許是市場習慣了低中簽率,超過1%就驚呼高得很。
一直以來,新股從來不擔心沒人買,不管發行市盈率是多少,一鍵申購,根本不需要通過大腦。不合理的事情,背后總有一個合理的利益鏈讓它變得合理——那就是無論如何打新都容易賺錢,新股中簽約等于賺錢。
一鍵打新,無腦申購,大家靠運氣中獎。上市以后,很多新股動輒就漲十來個漲停板。不合理的定價,根本不愁新股發不出去,不愁上市后沒人接盤,新股不敗現象背后其實就是博傻,實際上新股不敗是個荒謬的存在。
錢才是稀缺資源,股份只是個投資分紅的憑證。現在關系搞顛倒了,新上市的股票才是香餑餑,A股市場一定什么地方擰了。
金融市場沒有新鮮事兒,金融市場“考古工作者”發現,所謂的IPO上市破發,跟高中簽率、高發行市盈率、高發行量有關。當然,也有人說,市場低迷,新股沒有賺錢效應,盤子太大,發行頻率太快,這些才是破發的原因。
筆者認為,定價機制有問題,才是問題的核心,而高發行市盈率定價就是主要矛盾,破發是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定價機制的糾偏。可能有人不服,浙商銀行發行價格只有4.94元,不也破發了嗎?
定價機制這個問題是個長期積累的矛盾,市場交易又是個高度情緒化的東西,負面體驗長期積累之后,就會形成傾向性的市場行為,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用腳投票。
筆者并沒有說浙商銀行破發是合理的,只是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的新股高市盈率發行,加之市場熱度降溫,影響了市場對新股的預期,所以,發行機制中的定價環節應該背這個“鍋”。
長期這樣干是短視的。發行價并不是越高越好,雖然公司能融更多的資金,但是透支了市場的未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破發其實也是好事兒,可以強化承銷商責任,強化詢價機構的責任,只有破發才能醫治“圈錢”的痼疾。
如果多次出現破發,也可以倒逼股民仔細挑選公司,不要再一鍵申購了。市場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當一定賺錢的事情重復發生的時候,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另外,新股上市的惡炒之風也是市場的痼疾,只有破發才治得好。新股不敗的神話破滅之后,價值投資的理念才能樹立。
筆者認為,如果“綠鞋機制”和“跟投機制”聯用,形成復方,或許可以更好地醫治一級市場高市盈率發行的痼疾。定價不合理,破發了就讓主承銷商托底,折騰幾次,估計高市盈率發行的毛病就治好了。
主承銷商的綠鞋機制,保薦人的跟投制度,才是對普通投資者最大的保護。當破發成為常態,保薦和承銷機構的勤勉盡責的習慣才有可能養成。
責任編輯:賈振飛 20318643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