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公募基金矢志耕耘砥礪奮進。如今每2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基民,我們正在尋找與基金有故事的你。【基金20年:牢記使命 揚帆資管新時代】【公募20年:行業掌舵者寄語》】
基金發行“追熱點”“捧明星”“過度營銷”,遭監管層通報
記者 葛佳
對于權益基金發行“追熱點”、“捧明星”、“過度營銷”等現象,監管層近期通報予以關注,并提出三大監管要求。
1月23日,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向各公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銷售機構發布2018年第1期機構監管情況通報,以“堅持長期穩健經營理念,推動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對于近期權益類基金持續熱銷的情況予以關注。
巧合的是,同樣是在1月23日,滬上某基金公司的一款權益類基金宣布以326億元的首募規模正式宣告成立,創下權益類基金歷史首募第三大紀錄。
監管為機構主動控制首募規模行為點贊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監管部門不時剎剎車,我覺得對行業是一件好事情。”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劉亦千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現在基金發行進入熱潮,明星效應急劇放大,巨無霸基金頻繁出現,投資者熱情點燃,在沒有充分的準備情況下,一窩蜂的接著好行情大力發行產品,往往會落下一地雞毛。
劉亦千認為,基金管理人做好存量產品,服務好客戶,把所有產品都打造成績效優良、客戶體驗佳的精品,以業績和體驗促進規模增長是對客戶、對行業最負責任的做法。
通報指出,近期,權益類基金持續熱銷,既有市場環境改善、基金管理人品牌基礎、基金經理過往業績表現等積極因素的影響,也需關注“追熱點”、“捧明星”、“過度營銷”等非理性因素的苗頭。
針對旗下基金熱銷現象,通報認為,有的基金管理人理性應對,遵守投資者利益至上原則,匹配自身管理能力,主動控制募集規模,并向投資者充分揭示產品特點與風險,引導理性投資。
通報中特別表揚了某券商資管子公司,稱該公司根據基金經理既往管理經驗,主動將旗下相關產品首募規模控制在20億元,對單戶限購5萬元,發行當日即結束募集并啟動比例確認,最終確認比例約11.22%,主動放棄近160億元申購規模,為后續持續穩健運作創造條件。
而在監管通報下發的當天,1月23日發行的兩只熱門基金就分別采取了一定的規模控制措施。
其中,東方紅睿澤對投資者的認購設定了更為嚴苛的上限,單個基金賬戶累計認購金額不超過1萬元,且限定發行時間僅為1月23日一天。
同日開售的另外一只熱門基金——富國成長優選三年定開,雖然沒有采取限購措施,但開售首日也賣出了近20億的成績,因此決定于今日即結束募集。富國基金方面相關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出于對投資者負責和利于基金管理的考慮,并不希望募集到過大的規模。
“我們選擇主動降低了規模,提前和渠道進行了溝通。”上述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那家發行了300多億元的爆款基金,光在券商渠道就買了100億元左右,考慮到超大管理規模對于基金經理的管理業績會造成一定的制約,因此選擇主動控制了發行規模。
此外,在巨無霸基金發行背后,很多基金卻出現了發行遇冷的情況。
據財匯資訊數據,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2017年四季度以來共發行新基金11只,平均規模僅為1.77億份,新基金發行之艱難由此可見一斑。
持有人利益被放在首位
通報指出,回顧公募基金20年發展歷程,管理人必須始終將客戶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長期穩健經營理念,始終堅持謹慎勤勉的受托責任,通過持續穩健的運營,贏得投資者信賴,才是行業行久致遠的根本路徑。各基金管理人應立足長遠,摒棄粗放式增長,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投資者信任,始終把廣大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言忠信,行篤敬,專注提升投資管理能力、風險管理能力、投資者服務能力,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為此,監管部門在通報中提出三項要求:
一是遵循長期穩健經營理念,管理資產規模應與自身的投研能力、人員儲備、系統運營、客戶服務、風險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相匹配,切忌脫離自身管理能力盲目擴張規模,切實維護投資者長遠利益。
二是緊緊圍繞更好服務國家實體經濟、服務大眾財富管理、服務養老金保值增值,科學設計基金產品,切實提高基金產品供給質量。尊崇契約精神,基金合同應清晰界定投資目標與投資策略,投資風格保持基本穩定。積極踐行專業機構投資者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社會責任投資理念。審慎對待短期資金,減少低端產品供給。綜合市場調研和投資管理能力等因素,審慎設定募集期產品目標規模。
三是合規穩健開展基金銷售,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嚴格落實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充分了解客戶,清晰揭示投資風險,將適當的產品銷售給適合的投資者。基金銷售機構不得誘導投資者進行頻繁的申購贖回,不得人為制造緊俏氛圍,不得片面宣傳基金管理人或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與投資能力,嚴禁誤導投資者。
“很好,很及時,很有必要。”基金研究專家王群航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此前發行的巨無霸基金,往往無法取得較好的業績情況。例如2007年發行的四只QDII基金,至今仍有三只的凈值低于面值。
王群航指出,2007年發行的首批四只QDII基金已讓投資者“套牢”了十一年,至今有三只的凈值低于面值,“專業化表現在哪里?所以規模太大,超出他們的能力邊界,而且超出了很多,這個麻煩比較大。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回顧新基金發行的歷史數據,可以發現2007年最為瘋狂。從新發基金來看,當時總共催生28只百億基金,占新發基金的24%;從發行時間和發行規模來看,2007年的大牛市里,新發基金平均募集時間為5天,平均募集規模高達94.5億元。2015年二季度的牛市高峰中,也出現了9只首募規模超百億元的基金。
遺憾的是,這些在牛市中成立的大型基金,往往業績跟投資者的預期相差甚遠,部分基金的凈值甚至長期在面值以下。其中讓投資者最為傷心的是2007年發行的首批四只QDII基金,按比例配售后規模仍高達300億元,成立10年之后其中三只的面值還在1元以內。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