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需要 擠GDP水分
在新一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即將公布之際,內蒙古、天津相繼自曝其短,大幅核減經濟數據,這也讓GDP擠水分成為中國經濟值得關注的新現象。
1月11日天津媒體發布消息稱,在更改統計口徑、擠掉水分后,濱海新區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調整為6654億元。而根據2017年初發布的統計數據,2016年濱海新區GDP為10002.31億元,縮水幅度達三分之一。內蒙古則在1月3日承認財政和經濟數據大幅造假,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相當于首府呼和浩特當年的GDP總量。
GDP擠水分是中國經濟近年出現的新現象,由遼寧在一年之前引爆。2017年初遼寧公布“擠水”后的2016年GDP為22037.88億元,比2015年少了6705.5億元,縮水幅度達23.3%。這在當時引起輿論嘩然,并認為遼寧并非孤例,在以GDP論英雄思維影響下,讓部分地方有動力通過統計手法甚至造假虛增GDP。
部分地方GDP存在水分,導致多年來地方GDP總和遠超全國GDP總量的怪現象,以2015年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GDP總量為67.7萬億元,但31省份各自公布的GDP總和達到了72.5萬億元,相差4.8萬億元之多,比浙江省一省的GDP總量還要高。這其中既有重復統計的因素,也不乏造假虛增。而在2016年,地方GDP總量超全國縮減為2.7萬億,遼寧主動擠水分影響不小。
地方虛增GDP,很大程度受到GDP至上政績觀的影響。實際上,中國發展正在逐步淡化GDP,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意味著以GDP等數據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
GDP注水危害極大。GDP作為一地經濟形勢判斷和施政的重要參考,如果存在水分,不僅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影響到地區經濟發展政策和民生措施的制定與實施;更有甚者,將打亂國家大政方針,包括投資、金融支持和財政轉移支付等領域。中國在這方面也曾有慘重教訓,上世紀50年代末“大躍進”運動時出現的畝產萬斤等新聞,可謂虛增到極致的案例,直接導致中央對國民經濟判斷的失誤,貽害匪淺。
解決地方虛增GDP問題,統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勢在必行。天津此前調減GDP,主要因為統計口徑為注冊地,不少只注冊不在地的企業被重復計算。按照國家統計局規劃,將在2019年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將各省份生產總值核算改革為國家統計局組織領導、各省區市統計局共同參與的統一核算,確保地區生產總值數據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基本銜接。
同時,需要改革和完善地方官員綜合評價體系,一年前發布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使得官員考核環境權重首超GDP。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轉型、社會民生等都應成為不亞于GDP的考核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地方虛增GDP,尤其是數據造假,追責必不可少,因為數據造假本質上是一種違法行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不得偽造、篡改統計資料,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國家統計局也明確,要切實加強對領導干部統計工作的考核管理,對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實行“一票否決制”。換言之,對地方虛增GDP,尤其是數據造假,相關責任人不能不了了之。如果造假無代價,那么只要有動力就難免會繼續出現。
中國經濟正朝著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既需要不唯GDP論的政績觀,更需要客觀、真實的經濟數據,作為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與實施的重要參考。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