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臺灣拒統的最后一道“長城”——大陸為發展不會打臺灣?

雁默:臺灣拒統的最后一道“長城”——大陸為發展不會打臺灣?
2022年08月23日 07:54 觀察者網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臺灣拒統的“長城”有四道:地理上的四面環海,此其一;美國與日本的介入,此其二;國際干涉與制裁大棒,此其三;大陸會為發展而避免動武的揣測,此其四。

  前三道已因圍臺軍演與其他反制措施而大幅松動。美、日雖揚言“反反制”,并顛倒黑白,反過來指責中國大陸破壞和平現狀,持續發射嘴炮,臺灣也一再強調外國政要的訪臺行動不減反增,吹哨壯膽,但都難以掩飾三道“長城”的無形崩壞,“新常態”仍在各方的相互作用下,加速成形。

  現在應集中關注的是最后一道“長城”,我的目光放在大陸的“經濟理性”身上。

  這里所謂“經濟理性”,意指據我個人觀察(不知是否準確),有些人在統一的緩急問題上,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力主“先發展后統一”,成為最堅定的“緩統”支持者。

  必須強調的是,我無意批斗持有這類觀點的人,也不希望任何人這么做,只是想拋磚引玉地提出一個問題:在統一問題上,他們與其他精英,有沒有謀求相互理解,甚至共同解決問題的意愿與管道?

  有鑒于“統一會重傷中國”,以及“統一還有得拖”是臺灣人拒統最堅固的心理“長城”,因此大陸各界在統一的緩急問題上形成廣泛共識十分關鍵,以致個人有此大哉問。

  還是先從美國人說起。

  黎安友的廢話與實話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兼漢學家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最近接受“美國之音”專訪,對于這次臺海危機,做了如下表述: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北京認為美國處于長期衰落的過程中,這將需要很長時間,是個動蕩過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對中國的威脅會減弱。為了利用這種情況,中國希望全球市場穩定,不要戰爭,并希望避免與美國的兩極分化,因為那樣會增強美國的決心、加強美國的聯盟,并促使美國對中國經濟和社會施加更大壓力。也正因如此,中國大陸不會對臺灣發動戰爭。它等得起,臺灣最終會明白,美國已經衰落到美國的安全保障無用的地步,到那時,中國可以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以上是美國諸多臺灣問題論述里,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行為預測”,這種說法不見得是美國輿論里的主流,卻十分受臺灣精英的重視,因為此論不斷為臺人的“僥幸心態”施打強心針,尤其,大陸一再強調和平統一的立場,為緩統論述做了堅強的背書。

  對賽局里的中國大陸一方,我只想說:比賽不能寄希望于對手的失誤與退步。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美國已幾乎完全不寄希望于中國的自我衰弱,其對中國的全面打壓,表明了這一點,而無論做法是對是錯,美方也竭力重振旗鼓。換言之,美國至少做到了在大局上“不輕敵”,并想方設法主動出招。

  情境是這樣的:中方就快跑贏美方了,咬牙忍痛也要實現超越,以致美方必然瞄準中方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就是臺灣——集中打擊使絆兒。

  對中國人而言,黎安友之言是廢話亦是實話,雖無新意,卻也不好反駁,因此這道“長城”幾無死角。唯此論述的立論基礎暗藏一個大問號,即“美國注定衰弱?”

  中國的輿論場近年頻頻唱衰美國(包含我在內),大都是有理有據,非但如此,美國的輿論場至少有一半也在唱衰美國,以致此論已深入人心。只是,正確的理解有時會造成與意愿相反的效果,成例就是,美國衰弱論讓“緩統論”顯得遠比“急統論”更理性。

  所以請注意這個命題:如果美國竟然復興了,統一的對策是什么?

  自由主義的壞處,我們談論已久,致使大家忘了自由主義的好處,其中之一就是,靠市場的力量勤于糾錯。美國精英慣性批判自己國家這里不好、那里不好,雖然這些反對聲音時常讓事態更惡化,但只要其中少數正確見解得到執政者青睞,就有利于形成正面的社會共識。

  我們過多關注美國混亂的那一面,應提醒自己,這個社會也因自由主義而有快速演化的能力,而快速演化意味著對大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舉個例子,作為新冠疫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倒了嗎?沒有,但若這死亡數發生在中國會如何?

  當然不是說中國也應該奉行美式自由主義,畢竟中美文化兩異;我只是想強調,不要低估美國的自愈能力,以至于認為統一工作可以慢慢來,甚至以逸待勞,消極以對。

  讓我再說一次以下小故事 :

甲游說乙在酒吧玩一個小游戲,桌面上放一張百元美鈔,乙的手掌放在鈔票正上方5-10公分處,甲的手掌放在乙手掌正上方5-10公分處,比賽看誰先摸到鈔票,輸的請喝酒。條件是,甲動作了,乙才能動作。

乙覺得自己手掌距離鈔票比較近,而且甲若想摸到鈔票,除了距離較遠,還得繞過乙的手掌,因此必贏,于是就答應了。

結果甲贏了。為什么呢?因為甲有主動權,處于被動的乙,哪怕是一眨眼的分心,都能確保甲的速度比乙快。

  我們必須認清的是,美國仍能靠若干優勢(如美式英語、美元、美軍),在國際社會快速設定議題,于中美博奕中掌握主動。相對地,中方采取的是根據自身優勢迂回作戰,由被動轉為主動,則需要客觀條件支持,且往往需要靜待時機成熟,精準出擊,方能取得后發制人的效果。

  據此再看黎安友的論點,也可看作美國人麻痹中國的戰術:你不必急,我會自潰,所以現在請先讓我幾手。

  一般認知里的“戰略容忍”,降低了拜登政府搞聯盟對抗中國的決心嗎?沒有,真正有效抑制美國聯友制華的,是中方積極鞏固“搖擺國”的策略。所以別被黎安友那句“中國等得起”給迷惑了。換言之,“戰略容忍”不是消極應對,而是主動出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賽道上,沒有哪一方“等得起”。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們再看大陸某種對臺灣問題的“經濟理性”看法。

  臺灣海峽貿易與中國金融開放

  部分專職金融貿易理論和實踐的人,注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健康連結發展是其天職,因此絕不樂見中國的經濟發展因劇烈的臺海動蕩而橫生波瀾,臺海貿易、金融改革與人民幣的上升勢頭,恐經不起戰爭摧殘。

  若我錯了請不吝糾正,大陸持有“經濟理性”觀點的人,多數認為在臺灣問題上,為爭取發展時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方為正辦。

  某位在國內高校做訪問學者的外籍專家,在外媒《外交家》撰文指出,臺海沖突會導致供應鏈大規模中斷,這次圍臺軍演的效應是迫使航運改道,避開臺灣海峽,改走呂宋海峽,而后者是遠路,且有臺風季節風險,以致自南海運往中國與東北亞的貿易道路勢必增加貨運成本。

  此外,無論是從中日貨運至歐洲,還是從美洲貨運至亞洲,大都要經過臺海,如今年有一半的集裝箱商務船隊經過此水道,還包含兩岸頻繁的貿易。若臺海發生軍事沖突,海外與中國的大部分貿易將受到嚴重干擾,運費上升的幅度堪比疫情所造成的漲價。

  還強調,臺灣地區半導體出口的中斷,將為全球電子業帶來重大影響,包含中國大陸在內。對此,專家警示海事保險業及跨國企業恐低估了沖突發生的可能性,而隨著沖突形勢惡化,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會從兩岸撤離。

  以上看法都是正確的,此論點也與臺灣財經界一向的評估類似,這是從出口貿易看問題。于下再舉一例。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易卜拉欣·喬杜里(Ibrahim Chowdhury)認為:隨著各種不利因素沖擊中國經濟,中方需加大力度擺脫以投資為主導以刺激經濟增長的舊模式,轉而鼓勵消費。

  中國房地產投資總額占GDP 13%(2021年),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為5%。如果將供應鏈上的投入考慮在內,房地產行業約占中國GDP的30%。因此,房地產行業的無序調整將產生重大的經濟后果。

  解決方法之一是進一步自由化金融體系,以擴大家庭的投資選項,并降低購買和持有空房作為投資工具的傾向。白話說來,就是想賺錢不要只盯著房屋買賣。

  國內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崛起的粗略結構是——西方大舉消費中國生產的東西,以及內部房地產拉動了可觀的成長動能。令人警惕的是,目前這兩個條件都在弱化。

  他們與喬杜里的建議有共同之處,就是——擴大消費,金融改革,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以上看法也都是正確的,這是從宏觀經濟看問題。

  只看經濟層面,就別想統了

  從以上經濟層面看,專家說的都很正確、理性。然而,要想統一,不能只從“經濟理性”的角度看臺海問題。

  個人希望大陸能認知的是,臺海穩定,不是中國大陸單方面說了算,因為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來自于美方,且臺方積極配合。如若中方完全不理會美方的極限施壓,難保有朝一日不會產生遠大于經濟壓力的民心壓力。而民心,是政治的基礎。

  眾所皆知,美國政治是這樣的:將內部矛盾轉移至外部矛盾,以維穩政權。沒有人能期望美方僅專注于“管好自己的事兒”,甚至正確地說,“管好自己”的條件,也包含“在外部搞事”。

  黎安友的論點或許比較符合兩岸“經濟理性”的觀點,但他同時也敦促美國加強軍事嚇阻力以維持現狀。既然中美雙方都在提升軍事能力,我想問經濟專家的是:軍備競賽一定有利于經濟嗎?

  因此,臺灣問題絕不能只從經濟層面評估,個人希望“經濟理性”能與其他層面的“理性”,在統一問題上相互融通,催生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與共識。畢竟,解決臺灣問題對中國而言是無法取舍的、不能商量的底線,持有各異觀點的人要有對話基礎,以及達成共識的積極心態。

  俄羅斯現在最不想聽的是,戰爭對經濟造成了什么破壞,而是要知道透過什么經濟手段解決問題。中國經濟成長率超過10%的時候不宜統,5%的時候也不宜統,如果更低的時候是不是反而也更不宜統了呢?這種邏輯是行不通的。

  當然也不能期望美國經濟崩潰,無論它是否真的會崩潰。

  臺灣當局將臺積電視為“護臺神山”,也是一種典型的經濟邏輯,看似有理,實則經不起檢驗。在臺海軍事沖突的情景里,臺半導體業其實反而是北京的籌碼,作用也可類似于俄羅斯的能源,抵銷與嚇阻西方制裁。要怎么做,臺半導體業才能成為反制裁工具,這才是精英們共同的課題。

  在我看來,想無傷收復臺灣,基本不可能。

  美國現在掏空臺半導體業,搞“豪豬”戰術,種種具體行動都旨在避免自身經濟于極端狀況下受損過重,而他們非常積極、非常主動,也很可能會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們在洞悉美方各種自殘的昏招時,也要警惕其簡單粗暴行動下的可能獲利。

  期待大陸秉持“經濟理性”觀點的人,也能給出一個在極端狀況下,中國該如何應對的解答。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昂

美國 臺灣省 統一 大陸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24 奧浦邁 688293 80.2
  • 08-24 天銘科技 836270 18.96
  • 08-24 新巨豐 301296 18.19
  • 08-24 聚膠股份 301283 52.69
  • 08-23 聯迪信息 839790 8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