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中國人口流動預測報告2022版:未來20年人口將流向哪?
原創 育媧人口 育媧人口研究
專家團隊:梁建章,任澤平
黃文政,何亞福
特別鳴謝:白學松、柴柯青
中國人民大學陳蕓、劉姜楓對本文數據整理有貢獻
2022/01
摘要
集聚效應通過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和學習效應三方面增強城市和國家的競爭力。決定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國際經驗表明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我國人口仍有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空間。美國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1950-2019年美國500萬人以上都市區人口比重從12.2%增至24.7%,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趨勢明顯;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隨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現為從“三極”集聚向東京圈“一極”集聚。
本文基于33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歷史數據,結合經濟-人口比值、城市能級和區域發展特征等參數,對未來20年常住人口和城鎮人口數據進行預測,并擬合我們此前在《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1》中根據中等生育率假設下預測的總人口,也就是在少子化背景下,我國鼓勵生育總財政支出占GDP比例相當于發達國家鼓勵生育支出的平均水平下的總人口估計,試圖看清在此背景下未來中國人口遷移的方向和集聚的特征。
常住人口:預計2040年我國人口約13.45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分南北看,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縮,但南方收縮規模明顯小于北方,預計2020-2040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76.7萬、-301.5萬人;分四大區域看,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預計2020-2040年東、中、西、東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41.8萬、-105.8萬、-175.3萬、-138.9萬人。分省級看,未來中國跨省人口變動將呈現粵蘇閩浙人口集聚和東北三省人口流出趨勢,人口持續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出,流入經濟發達地區,江蘇將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分地級看,未來中國人口繼續向核心城市集聚,預計2020-2040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18萬。全域層面,預計一二線城市人口持續集聚,但增速放緩;三線城市人口由流入轉為流出;四線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分都市圈城市群看,未來人口持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預計2020-2040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過30萬,長三角、珠三角合計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過百萬,成為人口集聚高地。預計2020-2040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將從74%升至77.1%。
城鎮人口:預計2040年城鎮化率將達78.6%,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分南北看,未來南北城鎮人口數量差距擴大,預計2020-2040年南、北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536.2萬、202.1萬人;分四大區域看,東部城鎮人口持續集聚,隨著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期,城鎮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預計2020-204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304.7萬、221.4萬、263.2萬、-50.9萬人。分省級看,未來二十年豫魯粵城鎮人口數量大幅增加,預計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85.5萬、66.5萬、62.9萬人,東北三省城鎮人口負增長。分地級看,未來二十年重慶、深圳等都市圈核心城市城鎮人口增量靠前,預計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33.9萬、26.2萬人。分都市圈城市群看,未來二十年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內部,超九成位于城市群內部,其中近五成來自五大城市群。預計2020-2040年上海、重慶、廣州都市圈年均城鎮人口增量超30萬,中原、長三角城市群年均城鎮人口增量超百萬。預計2020-2040年十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占比將從75.7%升至77.4%。
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人口不是導致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規劃新城、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架的多中心城市是提高人口承載力的有效方式。過去中國政策長期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但從歷史看,北京、上海等政府制定的人口控制目標不斷被突破,使得城市規劃滯后于城市人口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當城市集聚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心區產業、人口有向外疏解需求,并形成兩種模式:一是倫敦的有機疏解模式、二是東京的多中心都市圈模式。中國仍處人口集聚階段,根據本文估測,未來20年人口仍向南部、東部、一線、大城市聚集,而大城市病主要在于城市規劃等治理能力不足、核心區產業及人口集聚超過短期承載能力,應改變區域規劃的主導思想,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大城市的住宅土地供應,緩解房價上漲壓力。房價高的人口流入地區需要加大土地供應,而房價低的人口流出地區需要減少土地供應。
目錄
1 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和預測思路
1.1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與國際經驗: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
1.2城鎮化的基本規律:發展呈“S型”曲線
1.3預測思路及主要假設
2 常住人口預測:預計2040年我國人口約13.45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2.1總量:預計我國人口在2021年左右達峰值,2040年約13.45億
2.2地區:地理環境、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人口繼續向南方、東部集聚
2.3省級:未來二十年粵蘇閩浙人口集聚、東北三省人口繼續流出
2.4地級:未來人口繼續向一二線核心城市集聚,深圳、成都、合肥人口年均增量或超18萬
2.5都市圈城市群: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長三角、珠三角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百萬
3 城鎮人口預測:預計2040年城鎮化率將達78.6%,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
3.1總量:204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78.6%,約0.74億新增城鎮人口來自鄉城遷移
3.2地區:預計新增城鎮人口超七成分布在南方,超四成分布在東部
3.3省級:未來二十年豫魯粵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60萬,東北三省城鎮人口負增長
3.4地級:預計重慶城鎮化進程較快,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30萬
3.5都市圈城市群:預計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位于都市圈、城市群,中原、長三角城市群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百萬
4 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5 附錄
5.1城市群、都市圈規劃范圍
5.2常住人口數據
5.3 城鎮人口數據
正文
1 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和預測思路
1.1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與國際經驗: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
集聚效應通過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和學習效應三方面增強城市和國家競爭力。第一,規模效應。從經濟角度看,集聚帶來經濟規模擴張,企業可以進行規模化的生產,從而降低企業生產的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從社會角度看,集聚會降低治理擁堵、污染和犯罪等城市問題和人們享受其他公共服務的平均成本。第二,專業化分工。微觀看,人口集聚能夠使企業內部細化分工成為可能,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宏觀看,人口集聚深化社會生產,分工不斷細化催生新產業和行業,促進技術和知識創新。第三,學習效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進知識、技能的共享與傳播、積累人力資本和實現技術創新,產生學習創新效應。
決定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我們在2016年提出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作為人口遷移和集聚的基本框架,即區域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的分布平衡引導人口流動。靜態看,較高人均收入地區人口凈遷入,直至該地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比值趨近于1;動態看,當區域經濟-人口比值在1附近,但經濟增長快于全國平均時,呈現經濟高增長和人口凈流入的基本平衡。總體看,工業發展需要集聚,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集聚;服務業發展比工業更需要集聚,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
從國際經驗看,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美國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1950-2019年美國都市區人口比重從56.1%增至86%;其中100萬人以上都市區占比從29.5%增至56%;500萬人以上都市區人口比重從12.2%增至24.7%,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趨勢明顯。作為美國最大的都市區,紐約都市區土地面積為1.7萬平方公里,2019年人口1922萬人,占比5.8%,GDP1.9萬億美元,占比10.1%,經濟-人口比值約1.74。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隨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現為從“三極”集聚向東京圈“一極”集聚。1973年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1.22、1.13、1.12,1974-2018年,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凈遷入量分別為400.5、-92.7、8.7萬人,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1.17、0.9、1.15。
我國人口仍有向以核心城市為主的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空間。從經濟份額看,由于中國是大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可能像英國倫敦、日本東京那樣占本國GDP超20%以上的份額,可大致參照美國紐約都市區,目前紐約都市區的經濟份額約10%,遠高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3.6%、3.9%、2.7%、2.5%。從經濟-人口比值看,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2.3、2.2、2.2、1.9,南京、蘇州、杭州等二線城市的經濟-人口比值高于1.8,經濟-人口分布的內在平衡動力將驅動其人口集聚。
圖1: 主要城市經濟-人口比值
資料來源:各國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注:東京都、倫敦為2018年數據
圖2: 東京圈長期保持人口凈遷入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1.2 城鎮化的基本規律:發展呈“S型”曲線
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發展近似一條稍被拉平的“S型”曲線,大致分三個階段:緩慢發展期(30%以前)、快速發展期(30%-70%)、穩定發展期(70%之后),中國目前處于快速發展期的減速發展階段。在第二階段快速發展期,大致以50%為臨界點可分為兩個階段,50%之前為加速發展階段、50%為減速發展階段。1978-2020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快速增至9億,城鎮化率從17.9%升至63.9%,目前處于快速發展期的減速發展階段。目前有約2.6億的農民工及家屬子女未能市民化,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45.4%。目前中國城鎮化率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6.2%,但低于高收入經濟體和中高收入經濟體的81.9%、68.2%。根據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展望2018》預測,中國城鎮化率將在2030年達70.6%,2040年達76.4%。
圖3: 中國城鎮化還有較大空間
資料來源:聯合國,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1.3 預測思路及主要假設
基于上述邏輯和規律,我們以全國33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2010、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對未來二十年常住人口和城鎮人口進行預測。常住人口預測方法是:根據各城市的經濟-人口比值、2010-2020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城市能級進行分類,分別假設各城市未來人口增速。我們把經濟-人口比值分為五檔,分別為0-0.5、0.5-1、1-1.5、1.5-2,2以上,2010-2020年均增速分為兩檔,包括大于0和小于0,城市能級按照分線標準劃分,共將城市劃分為23類,按照經濟-人口比值越大、城市能級越高,未來人口增速越快的假設進行預測,可得到未來二十年各城市常住人口預測結果。城鎮人口預測方法:根據各城市不同城鎮化率和城市能級情況進行分類,分別假設各城市未來城鎮化率增量,通過每年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預測結果可獲得各城市未來二十年各城市城鎮人口情況。我們把各城市2020年城鎮化率分成五檔,分別為0-30%、30%-50%、50%-70%、70%-100%、100%,城市能級按照分線標準劃分,將其劃分為11類,按照城鎮化率發展呈“S型”的假設進行預測。
需要指出的是,國外學者在20世紀中葉提出公共服務影響人口流動,多數研究發現公共服務對家庭居住地選擇有正向影響,并且隨著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們對公共服務關注度開始提升,公共服務逐漸成為影響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我們計算,各地級市的公共預算支出占比與GDP占比相關性高,相關系數為0.92,即經濟越發達地區公共服務質量也越高,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經濟-人口比值進行分類預測,也能充分反映公共服務對人口流動的影響。
2、常住人口預測:預計2040年我國人口約13.45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2.1總量:預計我國人口在2021年左右達峰值,2040年約13.45億
根據我們預測,2040年中國常住人口總量約13.45億,在2021年左右達峰值。根據我們此前發布的《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1》對中國人口總量的預測,高、中、低方案預測2040年中國人口分別為13.99、13.45、13.18億人,分別在2029、2021、2021年達到峰值,中低預測下人口峰值將加快到來。在本文預測方法中,我們將336個地級市人口預測值加總得到總人口,結果顯示到2040年中國人口約13.4億人,在2021年左右達峰值,與我們此前通過PADIS預測的總人口差距極小,可見本文預測結果具有合理性。
圖4: 我們對總人口預測的幾個方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2.2 地區:地理環境、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人口繼續向南方、東部集聚
分南北看,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縮,但南方收縮規模明顯小于北方,預計2020-2040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76.7萬、-301.5萬人;分四大地區看,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預計2020-2040年東、中、西、東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41.8萬、-105.8萬、-175.3萬、-138.9萬人。分南北看,2020年南、北方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1.09、0.87,北方有人口流出傾向。根據預測,2020-2040年南、北方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76.7萬、-301.5萬人,南北方人口均減少,但南方減少規模明顯小于北方,2020、2040年南、北方人口占比分別由59.3%、40.7%變為61.5%、38.5%,南、北方人口占比差距進一步擴大。分四大地區看,202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1.3、0.8、0.8、0.7,除東部地區外,其他區域均小于1,未來有人口流出傾向。根據預測,2020-204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41.8萬、-105.8萬、-175.3萬、-138.9萬人,預計204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人口占比分別為 42.8%、25.7%、26.1%、5.4%,占比變動分別為2.9、-0.1、-1.1、-1.7個百分點,東部人口占比持續上升、東北人口占比繼續下降。
人口流動的區域差異主要因為地理環境、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從地理環境看,改革開放前,中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經濟發展主要靠內循環,北方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鐵礦資源等,鐵路建設以貨運為主,優勢明顯;而南方資源相對匱乏,東南沿海更處海防前線,重工業、大項目布局較少。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漸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改革開放要求融入全球化體系,東南沿海較北方沿海具有更便利的海運優勢,并通過長江、珠江較易形成廣闊市場和腹地;而黃河水量少、河道淺,通航能力差,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時面臨劣勢。從產業發展看,北方依托資源優勢形成以資源型和重化工業型為主的產業結構,但是因為沉重的計劃經濟包袱和資源逐漸枯竭,在1990年代開始衰落,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因市場機制改革滯后、營商環境較差,新動能培育緩慢,產業轉型艱難;南方珠三角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利用毗鄰港澳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并且在金融危機后,東南地區因日益發育的市場機制快速出清過剩產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高新產業,南方內陸省份依托長江等承接沿海產業。從經濟發展看,1978-2012年南北經濟份額分別從53.7%、46.3%變化至57.1%、42.9%,差距從7.5個百分點擴大至14.2個百分點。2013年后,南北經濟差距迅速拉大,2020年經濟份額差距增至29.6%,并且從2014年開始,北方人均GDP低于南方。
圖5: 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6: 未來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7: 近年南北經濟總量擴大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2.3 省級:未來二十年粵蘇閩浙人口集聚、東北三省人口繼續流出
未來中國跨省人口變動將呈現粵蘇閩浙人口集聚和東北三省人口流出趨勢,人口持續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出,流入經濟發達地區,江蘇或將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從經濟-人口比值看,在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中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經濟-人口比值大于2,人口仍有增長空間;江蘇、福建等9個省級行政單位經濟-人口比值在1-2之間,未來人口也將呈流入趨勢;其他20個省級單位的經濟-人口比值小于1,受制于經濟發展,未來人口更傾向流出。從常住人口變化看,根據預測2020-204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四的省是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年均增量分別為21.9萬、17.7萬、16.9萬、12.9萬、10萬人,全部位于南方、東部地區,江蘇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同時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持續為負,且減幅持續擴大。
圖8: 北京、上海經濟-人口比值超過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9: 粵蘇閩浙等省份年均人口增量靠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2.4 地級:未來人口繼續向一二線核心城市集聚,深圳、成都、合肥人口年均增量或超18萬
未來中國人口繼續向核心城市集聚,預計2020-2040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18萬。從經濟-人口比值看,除資源型城市外,2020年經濟-人口比值前五分別為無錫、北京、南京、蘇州、深圳,均大于2,未來人口有流入趨勢。從常住人口變化看,預計2020-204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五的城市分別為深圳、成都、合肥、廣州、杭州,增量分別為26.2萬、19.0萬、18.8萬、17.8萬、14.2萬人,均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全域層面,未來一二線城市人口持續集聚,但增速放緩;三線城市人口由流入轉為流出;四線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從經濟-人口比值看,2020年一、二、三、四線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2.1、1.4、0.9、0.6,一二線未來有人口持續流入傾向、三四線人口流出傾向。從常住人口變化看,預計2020-2040年一、二、三、四線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59.6萬、211.3萬、-155.8萬、-489.1萬人,其中一二線城市增量低于2010-2020年的增量、三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轉負、四線城市人口流出趨勢加快。從增速看,2010-2020、2020-2040年一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2.4%、0.7%,人口集聚但增速放緩。上述兩個時期,二線城市分別為2.0%、0.6%;三線城市為0.5%、-0.4%,人口由流入轉為流出;四線城市為-0.3%、-1.0%,人口流出速度加快。
圖10: 預計深圳、成都年均增量超18萬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11: 常住人口一二線集聚、三四線流出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2.5 都市圈城市群: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長三角、珠三角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百萬
城市群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硬核”,我國逐漸走向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化。城市群是高度一體化和同城化的城市集群,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中國從2006年“十一五”規劃開始提出以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但明顯推進城市群建設則開始于2014年啟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19個城市群規劃相繼出臺。2018年11月,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同城化為方向建設1小時通勤圈,標志著中國進入城市群都市圈時代。“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本部分以19大城市群和37個都市圈為分析對象,探究未來人口在都市圈城市群的分布情況。
未來人口持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集聚,預計2020-2040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過30萬,廣州、杭州都市圈超過18萬。從經濟-人口比值看,2020年經濟-人口比值前三的都市圈為蘇錫常、北京、上海都市圈,分別為2.2、2.0、2.0,預計人口有流入趨勢;南京、杭州等20個都市圈經濟-人口比值在1-2之間;昆明、長吉、銀川等14個都市圈經濟-人口比值小于1。從常住人口變化看,預計2020-204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五的都市圈為上海、廣州、杭州、深莞惠、蘇錫常都市圈,年均增量分別為34.8萬、23.6萬、18.2萬、17.4萬、17.1萬人。南昌、石家莊等13個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轉負,呈現人口凈流出趨勢。哈爾濱、沈陽、汕潮揭都市圈受制于經濟發展,常住人口繼續流出,其中哈爾濱都市圈流出人口年均數量與2010-2020基本持平,沈陽、汕潮揭都市圈流出趨勢加快。從都市圈內部看,預計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人口均有流出的是哈爾濱、西寧、銀川、汕潮揭、湛茂、南寧、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流入但是都市圈整體凈流出的有南昌、石家莊、蘭州、沈陽等都市圈,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邊城市人口將向都市圈外流出。從人口占比變動看,根據預測2020-2040年十大都市圈合計常住人口占比將從27.9%增至30.9%。
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群集聚,預計2020-2040年長三角、珠三角合計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過百萬,成為人口集聚高地;預計2020-2040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將從74%升至77.1%,占比逐漸提升。2020年19大城市群以40%的土地集聚87.4%的人口,創造91.6%的GDP,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提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它們以11%的土地聚集42%人口,創造53.5%的GDP,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經濟最活躍地區,經濟占比合計達23.6%。2020年五大城市群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1.7、1.6、1.1、0.9、1.0,除了成渝城市群外,均大于1。其中成渝城市群包含16個地級市,除了成都、重慶外,其他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均小于1。從常住人口變化看,預計2020-204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四城市群為長三角、珠三角、呼包鄂榆、滇中城市群,分別為59.2萬、46.1萬、1.9萬、0.9萬人,人口仍向大城市群集聚。寧夏沿黃、蘭州-西寧等城市群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轉負,呈現人口流出趨勢。東北區域城市群人口繼續流出,2020-2040年,哈長、遼中南城市群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65.8萬、-19.6萬人。從人口占比變動看,根據預測2020-2040年五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合計占比將從42.3%提升至45.3%;十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合計占比將從74%提升至77.1%。
圖12: 預計上海、廣州都市圈常住人口增量靠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13: 預計長三角、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靠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14: 預計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逐漸提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注:十大城市群為2020年常住人口排名前十的城市群
3、城鎮人口預測:預計2040年城鎮化率將達78.6%,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
3.1 總量:204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78.6%,約0.74億新增城鎮人口來自鄉城遷移
根據預測,204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8.6%,對應城鎮人口為10.5億人,比2020年增加1.5億人,其中約0.74億來自鄉城遷移。根據聯合國預測,204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約76.4%,對應城鎮人口為10.3億,根據我們預測,到204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78.6%,對應城鎮人口10.5億人,比2020年增加約1.5億人。從中國城鎮化歷程看,城鎮人口增長來自三部分:自然增長、鄉城遷移和行政區劃變動。2011-2018年中國城鎮人口增量中來自自然增長、區劃變動、鄉城遷移的平均比例為18.3%、35.1%、46.7%,簡單按過去趨勢推算,未來新增城鎮人口或有近50%來自鄉城遷移,即未來二十年約0.74億人來自鄉城遷移。
3.2 地區:預計新增城鎮人口超七成分布在南方,超四成分布在東部
分南北看,未來南北城鎮人口數量差距擴大,預計2020-2040年南、北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536.2萬、202.1萬人;分四大地區看,東部城鎮人口持續集聚,隨著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期,城鎮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預計2020-204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304.7萬、221.4萬、263.2萬、-50.9萬人。分南北看,2020年南北城鎮化率分別為64.6%、61.6%,均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減速發展階段,南方城鎮化率略高于北方。根據預測,南方與北方城鎮人口數量差距將擴大,預計2020-2040年南方、北方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536.2萬、202.1萬人,南方城鎮人口占比從60.3%提升至61.5%。分四大地區看,202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城鎮化率分別為70.9%、59.1%、55.7%、67.4%,其中東部地區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期,其余三區處于快速發展的減速發展階段。根據預測,2020-204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304.7萬、221.4萬、263.2萬、-50.9萬人,占比變動分別為-0.5、0.9、1.7、-2.1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受制于總人口下降,城鎮人口也呈下降趨勢。從增速看,2020-2040年東、中、西、東北地區城鎮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0.7%、1.0%、1.1%、-0.8%,隨著東部地區進入城鎮化穩定發展期,城鎮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
圖15: 預計超七成城鎮人口向南方集聚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16: 未來東北城鎮人口有下降趨勢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3.3 省級:未來二十年豫魯粵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60萬,東北三省城鎮人口負增長
未來二十年豫魯粵城鎮人口數量大幅增加,預計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85.5萬、66.5萬、62.9萬人,東北三省城鎮人口負增長。從城鎮化率看,2020年上海、北京和天津等8個地區城鎮化率超過70%,將進入穩定發展期,重慶、福建等21省(市、自治區)城鎮化率處于50%-70%,城鎮化還有較大空間,西藏、新疆兩地城鎮化率低于50%。從城鎮人口變化看,預計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前四的省為河南、山東、廣東、江蘇,大部分位于東部,年均增量低于為負的省(市、自治區)有寧夏、新疆等7省,6省位于北方,其中東北三省城鎮人口減幅最大。具體來看,預計豫魯粵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85.5萬、66.5萬、62.9萬人,而東北三省全部負增長,遼寧、吉林城鎮人口增長由正轉負,黑龍江城鎮人口減幅擴大。
圖17: 各省城鎮化率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18: 豫魯粵等省城鎮人口年均增量靠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3.4 地級:預計重慶城鎮化進程較快,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30萬
超七成城市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未來二十年重慶、深圳等都市圈核心城市城鎮人口增量靠前,預計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33.9萬、26.2萬人。從城鎮化率看,2020年81個城市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進入穩定發展期;168個城市(占比50%)城鎮化率在50%-70%,處于快速發展的減速發展階段;82個城市(占比24.4%)城鎮化率在30%-50%,處于加速發展階段;余下5個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率低于30%。從城鎮人口數量看,預計2020-2040年年均增量前5的城市為重慶、深圳、成都、合肥、廣州,均為都市圈核心區,其中重慶城鎮化進程較快,城鎮人口年均增量為33.9萬人,深圳、成都、合肥、廣州四個城市則依靠總人口增加帶動城鎮人口增加,這些城市2020年城鎮化水平高,未來提升空間小,預計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26.2萬、25.9萬、20.1萬、18萬人。
分線看,預計2020-2040年一二三四線城市城鎮人口均有所增加,二線城市年均增速領先。從城鎮化率看,2020年一二線城鎮化率高于70%,三四線城鎮化率分別為60.7%和52.4%。從城鎮人口數量看,預計2020-2040年一、二、三、四線城市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59.9萬、361.9萬、179.6萬、149.3萬人,分別為2010-2020年均增量的36%、44.7%、26.6%、24.6%,三四線城市人口增量下降明顯。從增速看,預計2020-2040年一、二、三、四線城市城鎮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0.7%、1.2%、0.7%、0.5%,二線城市城鎮人口增速最快。
圖19: 預計重慶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30萬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20:未來二線城市城鎮人口增量領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3.5 都市圈城市群:預計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位于都市圈、城市群,中原、長三角城市群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百萬
未來二十年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內部,預計2020-2040年上海、重慶、廣州都市圈年均城鎮人口增量超30萬。從城鎮化率看,2020年有17個都市圈城鎮化率高于70%,其中深莞惠、北京、蘇錫常高于80%,城鎮化率進入穩定階段,其余21個都市圈城鎮化還有提升空間。從城鎮人口數量看,預計未來新增城鎮人口中,超80%來自37個都市圈,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前五分別為上海、重慶、廣州、杭州、合肥都市圈,分別為49.0萬、33.9萬、30.7萬、29.1萬、28.9萬人,鄭州、青島等11個都市圈增量在20-28萬人,武漢、石家莊等8個都市圈增量在10-20萬人,湛茂、長吉等8個都市圈增量在0-10萬人,沈陽、哈爾濱等5個都市圈城鎮人口減少。從人口占比變動看,根據預測2020-2040年十大都市圈合計城鎮人口占比將從31.7%增至32.5%。
未來二十年超九成新增城鎮人口位于城市群內部,其中近五成來自五大城市群,預計2020-2040年中原、長三角年均城鎮人口增量超百萬;預計2020-2040年十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占比將從75.7%升至77.4%。從城鎮化率看,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鎮化率超過80%,其余均在50%-70%之間,遼中南、長三角已經進入城鎮化穩定發展期,未來城鎮化增幅將放緩,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目前還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未來二十年城鎮化相對較快。從城鎮人口數量看,預計2020-2040年新增城鎮人口中90%以上將來自19大城市群,其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增量占比約49.3%。2020-2040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前五分別為中原、長三角、成渝、山東半島、長江中游城市群,年均增量分別為122.6萬、113.6萬、78.1萬、66.5萬、59.1萬人,19大城市群中僅哈長、遼中南、寧夏沿黃城市群城鎮人口年均增量為負,年均增量分別為-19.2萬、-5.2萬、-1.8萬人。從城鎮人口占比變動看,根據預測2020-2040年五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占比將從46.9%提升至47.1%,十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占比將從75.7%升至77.4%。
圖21:上海都市圈城鎮人口年均增量最高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22:中原、長三角城鎮人口年均增量靠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23:預計十大都市圈城鎮人口占比逐漸提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4、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其流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此前我們推出的《中國人口大遷移:2021》報告中分析了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擴大消費需求。人口流出會加重老齡化,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對此,我們得到以下啟示:
1)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決不能是追求各地區經濟總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近年中國城鎮發展戰略逐漸調整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都市圈建設為突破口,對中小城市分類施策”,但任重道遠,共識還未形成。
2)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2014年7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500萬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規模。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等落戶限制。2020年,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探索實行城市群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2021年1月6日,國務院《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提出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支持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內開展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當前戶籍制度改革深化推進,但部分大城市落戶仍有限制,這并不利于充分發揮集聚效應、推進服務業發展。在少子化老齡化背景下,應該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各大城市群內戶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增強各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包容性。
3)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合理規劃和引導緊湊連續的多中心城市產業布局,加快現有園區轉型,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優化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加快規劃調整,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總量和結構,分區分級布局公共服務。進一步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推進軌道交通系統制式多元化發展,改善出行效率。未來的城市規劃要尊重人口流動規律,不能車多了限號,人多了往外攆人。規劃編制應以人為本,完善市民參與機制,充分了解市民對城市發展的期待和需求。
4)增加大城市的住宅土地供應,緩解房價上漲壓力。中國大城市的房價貴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貴,土地貴主要還是因為住宅土地供應不足。中國發達地區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而欠發達地區則出現人口流失。過去中國的住宅供應沒有跟上人口流動,造成了中國在發達地區供地不足,住宅供不應求,但是在欠發達地區卻是住宅供大于求。我們要做的是讓供地指標跟著人口流動走。房價高的人口流入地區需要加大土地供應,而房價低的人口流出地區需要減少土地供應。
5、附錄
5.1 城市群、都市圈規劃范圍
5.2 常住人口數據
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及“十三五”規劃要求建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哈長、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成渝、關中平原、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共19個城市群。“十四五”規劃提出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按照2020年常住人口排序,前十大城市群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優化提升的五個城市群和發展壯大的五個城市群。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城市群縣級單位數據缺失,多用地級市全域近似替代。
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同城化為方向建設1小時通勤圈,標志著中國進入城市群都市圈時代。按照2020年常住人口進行排序,上海、廣州、深莞惠、濟南、石家莊、南京、天津、青島、重慶、武漢為前十大都市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范圍有重疊,比如上海都市圈與杭州、蘇錫常、寧波都市圈有重疊;部分都市圈縣級單位數據或城區數據缺失,多用地級市全域近似替代,如廣州、南昌、西安、鄭州都市圈等;北京都市圈尚無明確的文件和規劃,若以1小時通勤圈為標準,北京都市圈包含北京市大部分區域以及廊坊北三縣、固安、涿州等地,計算時也以地級市全域替代。
5.3 城鎮人口數據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