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 學術批判不應等同情緒宣泄

評論: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 學術批判不應等同情緒宣泄
2020年11月19日 18:51 紅星新聞

  來源:紅星新聞

  公眾對論文批判性結論的理解,應和現實道德拉開距離,回歸到論文的論說語境中去。

  近日,浙江工商大學的一篇題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后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的碩士學位論文引發熱議。該論文指出,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導致格力電器產生內部人控制。同時,文章分析了董明珠自戀人格對格力電器業績的影響,其采取的冒險決策和固執己見的自戀人格表現,導致格力電器多元化失敗。 

  論文的結論,在輿論場堪稱“石破天驚”。由于董明珠個人的影響力,加之媒體擴散,學術議題很快便在公共空間發酵。董明珠的言行常常“霸氣側漏”,她直言豪語的公共形象,使得有些人認可她獨有的自信,論文提及的“自戀”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契合這種感性認知。只是,論文將董明珠性格和格力經營聯系在一起,使得討論發生了轉向。

  有人將論文中的“自戀”和人們社交所反感的行為混同,認為論文在貶損董明珠;對董明珠個人持有異見的人來說,該論文已上升到人身攻擊,成為了“批判的武器”;也有人認為該論文紙上談兵,和復雜的商業行為相比,很多論斷恐怕都站不住腳。 

  其實,需明確的是,學術論文是學理探討,即便針對格力電器,展開個案研究,依然是經由案例分析,讓理論落地開花。而人們對論文的了解大多來自報道,放觀全篇論文,在整整近80頁的正文中,不管是理論模型的選擇,還是論證的過程依據,都富有動態的眼光,以此來看待董明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其結論也并非是情緒宣泄。盡管其結果頗有批判意味,但學術批判并非道德涉入。 

  公眾對論文批判性結論的理解,也應和現實道德拉開距離,回歸到論文的論說語境中去。比如,論文中的“自戀”,是組理論模型,有具體量化衡量方法,國內外更是有大量理論資源。為了概念準確,作者在文中還花費筆墨,厘清其和“過度自信”的關系,論文的這些學理化闡釋和努力,應當被公眾看到。同樣,學界對待學術批評,往往持包容開放態度,不為學術研究劃定禁區,讓學術研究自由展開。這樣的包容態度,也值得社會在理解論文結論時,有意識地調整視角和傾向。 

  對格力電器來說,該篇論文提到的有關問題,是否完全成立,仍然有待證實。論文只是給出“學術看法”,而且全部結論,僅僅是在CEO“自戀”的理論維度下作出的。正如論文結尾處作者寫下的,案例研究法很可能導致研究結論不具有普遍性,故而結論還有待大樣本經驗數據的進一步檢驗。并且,格力電器的信息數據獲取,存在不可及的情形,結論或也因此存在偏差。

  其實,在格力發展的過程中,董明珠無疑起到巨大作用。比如艱難時期采用非常手段,包括她雷厲風行的性格,都給企業經營留下鮮明的個人風格。而企業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定位愿景,對管理層也勢必提出了新要求。如今輿論對董明珠所作所為有所質疑,卻抹殺不了其對格力已有的貢獻。人無完人,企業發展也非一帆風順,面對這些樸素的道理,人們要寬容地看待董明珠,更要對企業發展始終葆有危機感。

  有人說,董明珠女士可以論文結論不夠準確,或有損個人名譽提起訴訟,但是否這樣做,依舊要視董明珠本人意愿。即便如此,法律也才是定紛止爭的最終力量。相反,如果這篇論文的有些說法,或真的戳中格力發展的痛點,那么它的學術價值就有所體現;而帶有批判性的學理思考,也可為格力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白毅鵬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玫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20 朗特智能 300916 56.52
  • 11-19 健之佳 605266 72.89
  • 11-19 協和電子 605258 26.56
  • 11-19 艾力斯 688578 22.73
  • 11-19 海融科技 300915 70.03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