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家理財工作室,如今只剩1萬家:有理財師轉型賣面膜、海參

3萬家理財工作室,如今只剩1萬家:有理財師轉型賣面膜、海參
2020年08月04日 17:52 一本財經

  原標題:3萬家理財工作室,如今只剩1萬家:有理財師轉型賣面膜、海參

  作者:歐拉 木一

  這兩年,大量的理財平臺暴雷,理財師被抓,于是理財市場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群體——獨立理財師。

  他們不再為金融機構干活,而是利用手里的客戶資源,成立獨立的理財工作室,單飛單干。

  去年年底,市場上一度出現了3萬家理財工作室。

  短短一年之后,這個商業模式卻一地雞毛。

  3萬家工作室如今只剩不到1萬家,倒閉了70%以上,一些理財師回到了金融機構,還有一些轉型做起了微商,開始賣海參、面膜。

  這個模式到底是偽命題,還是行業的未來?

  01淘汰70%以上

  財富管理行業持續多年的暴雷潮,讓這個行業徹底洗牌。

  “我身邊有三分之一的理財師被抓走了,而且做得越好的越容易被抓,因為賣得多。”理財師郝杰說,去年,自己經歷了非常黑暗的一段時間。

  而他自己平臺的產品也出現暴雷,客戶的電話天天催,聲音一響,他都害怕。

  因為大量的理財師被抓,這個行業的一種新模式開始萌芽。

  原來的銷售模式,存在很大問題。

  理財師和金融公司是綁定的,理財師賣出去訂單后,金融公司會給提成。

  這就導致為了業績,理財師會不管產品好壞,猛力銷售。

  而在美國,理財師卻是和客戶綁定的,他們給客戶推薦產品,然后賺取傭金。理財師就像律師一樣,客戶為他們專業的咨詢付費。

  隨著暴雷潮的加劇,理財師們也漸漸意識到,金融公司根本不是關鍵,客戶資源才是關鍵。

  于是,他們紛紛出走,學習美國模式,出來單飛單干。

  去年一年,行業一度出現了3萬家理財工作室。

  這些理財師大多是從金融機構或者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出走的,有一個人出來獨立干的,也有三五個人成伙的。

  他們自己從市面上尋找好的資產銷售,也有一些人開始模仿美國,嘗試收取客戶的理財咨詢費。

  賣方市場,突然要切換成買方市場。

  這個模式剛出現的時候,行業對其期許很高。

  “我當時覺得這才是真正合理的產業鏈條,也代表著未來。”郝杰有大約一半的理財師朋友選擇出來單干,他最后也被鼓動。

  他過去只是理財經理的朋友們,名片的Title紛紛換成了某某公司CEO。

  但單飛模式卻并沒有延續多久的熱度,他們很快遭遇了疫情的黑天鵝和動蕩的局勢。

  賣固收類產品的理財工作室,繼續暴雷,“炸得他們腦袋嗡嗡的”。

  而賣香港保險的,也因為局勢的緊張徹底停擺。

  疫情之后,行業的洗牌潮來臨了。

  逃離行業的獨立理財師,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非專業人士,他們大多是銷售出身,沒有多少金融經驗。

  美信聯邦CEO刁盛鑫甚至發現,他認識的一個創業做家辦的理財師,開始在朋友圈賣海參,“實在熬不住了”。

  而郝杰也發現,大量的獨立理財師開始轉型做微商,賣面膜,賣海參,賣零食。

  一些手頭有高凈值客戶資源的理財師,也不再推銷理財,而是去賣一些奢侈品,比如名表。

  疫情期間,航班停運。一些公司還跟私人飛機服務商合作,面向有回國需求的客戶,賣起了機票。

  “一單就能掙十幾萬,甚至二三十萬。”一位理財師稱。

  一些理財師則賣起了海外房產,掙中介費。

  一些工作室倒閉之后,它們手頭的客戶信息被直接賣了出去。

  “客戶信息6元一條,200條起賣。”在一些理財師的群里,已經有人公開倒賣信息。

  而第二類逃離行業的,是相對有些金融背景的從業者。他們大多選擇回到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或者金融機構。

  “去年出來創業單干的同事,有一半都回歸了原行業。”郝杰稱,去銀行、信托、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都有。

  轉型的轉型,回流的回流,半年時間,3萬家理財工作室,只剩下不到1萬家,淘汰率高達70%以上。

  02專業性

  有一些從業者,把這次行業的退潮,歸結于疫情。

  疫情之下,一些非標固收類的資產繼續加速暴雷,監管也在打擊這類資產。

  而一些海外資產,也因為疫情原因難以配置。

  是疫情等危機讓這個行業難以為繼嗎?

  盡管非標固收、海外資產、港險等產品受到了沖擊,但依舊有一些非常專業的理財工作室活了下來。

  它們選擇的資產大多是國內保險、股權,甚至還有不少二級市場產品。

  它們能穿越危機的武器,不是幸運,而是專業。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放棄了非標固收產品。我們判斷這些產品終將退出歷史舞臺。”獨立理財師周元稱。

  他認為,全球放水,對股市來說是抄底的好機會,于是他選擇了二級市場產品。

  在危機之下,什么資產更保值,更有前景,對此,需要有精準的判斷。

  經歷過半年洗牌期的從業者們,幾乎都意識到,專業,才是這個行業的生命線。

  “美國的理財師們都是非常專業的,他們經歷過專業的培訓,再執證上崗。”郝杰稱。

  對比之下,長期處在賣方市場中的中國理財師行業,卻有些畸形發展。

  “大多數理財師是銷售出身,缺乏專業金融知識,更沒有風控能力去鑒別和挑選產品。”郝杰稱。

  他自己的工作室給客戶推薦了5款固收產品,“疫情之后情況惡化,其中3款都出現了問題”。

  “100位理財師中,可能只有10到15位有自己的風控標準,其他人都是公司有什么產品就賣什么。”另一位獨立理財師稱。

  周元認為,一個真正能夠單飛的理財師,起碼得具備8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懂得海內外的保險、房產、稅務、會計、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識。

  同時,他還得是一個多面手,得是談判大師、銷售專家,以及法律顧問。

  就像在醫生行業,成為某一個專科的大夫相對容易,但要成為一個全科大夫,則非常難。

  “目前,國內符合這種要求的理財師,最多只占10%。”

  03 市場不成熟

  中國的理財師們,原本想把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結果發現市場條件尚不成熟。

  “沒有一個客戶愿意為了理財咨詢付費。”郝杰稱。

  那些曾經被郝杰稱為“鐵桿客戶”的客戶,也不再輕易信任他了。

  “經歷過上次的暴雷潮,客戶都謹慎了很多,過去他們是因為信任你而買了某個產品,現在他們要看產品,看風險,還要看你的專業度。”郝杰認為,經歷過風險教育的用戶,和原來的差別很大。

  不信任的同時,他們也更不愿意為理財咨詢付費。

  大多數單飛的理財師們,依然靠收取金融機構的傭金而活。

  這就導致哪家傭金高,他們就會選哪一家產品,反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惡性循環。

  所謂的買方市場,看起來土壤不足,市場尚未培育起來。

  那么,這個模式到底是偽命題,還是未來的趨勢?

  “這個模式才剛剛萌芽,行業還不成熟。”NewBanker的創始人李清昊認為,它仍然是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種模式代表了資管行業碎片化的趨勢。相比于傳統的家辦,獨立理財工作室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刁盛鑫也這樣認為。

  大部分的從業者也依然堅定認為,這是未來的方向。

  郝杰覺得,行業可能還需要長久的市場教育過程,要扭轉一種生產鏈條,需要兩方趨同。

  理財師更專業,客戶信任理財師的專業。

  李清昊認為,“專業”是一個慢活,要讓市場完全成長,可能還需要3到5年的時間。

  當然,如果監管提前劃上跑道,這個行業也可能迅速進入快車道。

  疫情之后,一些活下來的理財工作室,正在開拓新的模式和獲客渠道。

  它們開始進行系統升級,盡量節約時間和管理成本。

  同時,它們開始嘗試新的玩法,比如通過抖音等工具獲客,以及做線上路演、線上簽約等。

  周元發現,身邊很多理財師開始去上培訓課,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性。

  而一些回到金融機構的理財師們,也有了一些改變。他們開始關注底層資產,學習風控知識。

  “再給這個行業一些成長的時間。”周元依舊堅信,這個模式就是未來。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掃二維碼 3分鐘在線開戶 傭金低福利多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緣成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05 博睿數據 688229 65.82
  • 08-05 復潔環保 688335 46.22
  • 08-05 冠盛股份 605088 15.57
  • 08-04 美暢股份 300861 43.76
  • 08-04 鋒尚文化 300860 138.02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