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不會有問題!”張大媽說起這話,語氣篤定。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日常生活中,和張大媽有類似想法的銀行儲戶不在少數。在中老年人群中,可以說是極為普遍。在這些人的印象中,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和存定期存款一樣讓人放心。
的確,銀行理財業務的總體規模不斷擴大。《2017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指出,2017年上半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11.92萬只,累計募集資金83.44萬億元。
然而與理財規模體量并不相符的是,近年來銀行理財“飛單”事件頻頻發生,暴露出銀行理財業務內控和管理的問題令人咋舌。
此前,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假理財案,涉案金額約16.5億元,涉及客戶約150余人。北京銀監局在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上明確表示,民生銀行北京分行下轄航天橋支行涉案人員銷售虛構理財產品以及北京分行內控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責令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改正,并給予合計27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無獨有偶,黑龍江銀監局2018年第一張罰單就開給了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該行6只、金額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黑龍江銀監局按照過罰相當原則,依法對工行黑龍江省分行及所轄13家二級分行及責任人處以累計3400萬元罰款。
屢禁不止的理財“飛單”案讓很多銀行儲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望而卻步。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王大姐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特別害怕辛苦賺的錢被卷跑,銀行在銷售時也并沒有將全部風險告訴我們。自己以為買的是理財產品,結果買的卻是保險產品。”
為有效治理這些現象,銀監會發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銷售專區錄音錄像管理暫行規定》,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實施專區“雙錄”,即設立銷售專區并在銷售專區內裝配電子系統,對自有理財產品及代銷產品銷售過程同步錄音錄像。
另外,銀監會在2018年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要點中指出,要對違規開展理財業務進行整治。比如,自營業務和代客理財業務未設置風險隔離;理財產品間未實現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違規開展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的資金池理財業務;利用本行自有資金購買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行信貸資金為本行理財產品提供融資或擔保;違規通過發放自營貸款承接存在償還風險的理財投資業務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現象的頻頻出現,究其原因還是部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的水平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制度建設上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確保銀行的管理有效和資產的安全。從而使銀行理財產品成為投資者信得過的產品,而不是以“較高”的利息為“誘餌”吸引儲戶投資。
具體來看,在銀行提高內控水平上,首先,加強重點風險領域管控。在重點領域,做到覆蓋對所有部門、崗位和人員的監督。其次,突出制衡性原則。此前銀監會關于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的通知中指出,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的機制。最后,銀行員工的道德風險應成為內控的關鍵之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發揮防范效應。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