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財經
“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的話題,攪動輿論。
在北京工作的95后陳圓圓自稱有養老焦慮,“我工作還算穩定,生活壓力也不算大,花錢其實也挺大手大腳。”不過,老家父母的養老問題常讓她頭大。不少80后、90后都為父母和個人養老問題焦慮。2022年底推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進入了不少年輕人的視線,而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也終于正式開售。
2023年2月10日,中國理財網公布了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單。名單顯示,工銀理財、中郵理財、農銀理財等3家理財公司于2月10日共計發行7只產品。其中,工銀理財4只,農銀理財1只、中郵理財3只。
根據2022年11月4日發布的《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下稱《辦法》),理財產品、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以及公募基金是個人養老金可投資的四大類金融產品。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正式發售,意味著四大類金融產品開始同臺競技。
《辦法》的發布標志著個人養老金制度頂層設計正式確立,多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具體運作模式和相關管理辦法,明確個人養老金產品相關制度設計。同時,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廣州等36個城市率先啟動試點。
多位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隨著試點的推進,個人養老金產品類型和稅收優惠政策將逐步完善,居民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意愿也有望不斷提升,進而為資本市場帶來長期增量資金,更重要的是緩解未來養老金緊缺的巨大壓力。
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未來養老金可投資金融產品的類型將日漸豐富,為個人養老規劃提供更多元選擇。
“自己投資,攢錢養老”
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全部為公募類凈值型開放式產品。其中,新發產品5只、存續產品2只。除1只產品為混合類產品外,其余6只產品均為固定收益類產品。
時代周報記者從工銀理財獲悉,該公司此次共推出4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均設置了不同期限“鎖定期”,分別為365天、540天、720天、1080天,對應的業績比較基準(年化)分別為3.7%-4.20%、4.1%-4.6%、4.4%-4.9%、5.25%-5.75%,募集時間均為2月10日-15日,且大多數產品購買了國債。
農銀理財首期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于2月10日在農業銀行開售,該產品針對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設置了單獨份額類別(L份額)。L份額與原理財份額延續相同投資策略,統一進行投資運作管理。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4.05%(年化)。中郵理財的2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也于2月10日正式對客發行,為開放式理財產品。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此次發售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其基金配置主要以貨幣資金、債券為主,購入門檻低,大多1元起購,基本都設有“可贖回條款”。這也是大部分養老理財產品的特點,兼顧長期、穩健、普惠屬性。
投資者可通過商業銀行一次性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繳存資金后就可通過手機銀行個人養老金專區選購。投資者每年可在1.2萬元額度內向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繳存資金。
個人養老金產品貨架集齊四類產品后,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長期從事養老金研究工作的張欣(化名)向記者表示,養老金是長期投資,并不能保證每年都有正收益,不排除個別年份出現虧損。但只要考核期拉長,養老金完全可以避免虧損。
在張欣看來,養老金投資也要遵從適當性原則,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資產實力進行合理配置。儲蓄存款最為穩健,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不保本也不保收益,投資有風險,但收益較高。
工商銀行北京某支行的一位投資經理告訴記者,在個人養老金制度下,各部門一直在加強規范個人養老金產品,有嚴格的機構準入標準、嚴格的投資范圍,金融機構內部有嚴格的風控和合規措施,最大限度保證個人養老金安全。
“在投資上,個人養老金強調自愿原則。投資者開戶后,在哪個年份繳納養老金、繳納多少(每年繳納上限1.2萬元),以及購買什么樣的金融產品全憑自己決定。”該投資經理表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實行封閉運行,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等符合國家規定的情形后,才可領取個人養老金,且一次性或者分月領取均可。
購買個人養老金還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額度上限為1.2萬元,在繳費時進行扣除,減少當期稅費,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為3%。
機構搶灘萬億藍海
中國養老體系由“三支柱”構成。第一支柱是由國家主導的公共養老金計劃,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截至2021年底,參加人數達10.3億人。
第二支柱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主要發揮補充作用。截至2021年底,參加年金的職工7200多萬人。第三支柱即個人養老金和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由個人自主選擇。其中,個人養老金是國家關于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
通俗來講,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因而覆蓋面廣;第二支柱是企業與員工共同繳納養老金,覆蓋面較窄;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為的是進一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質量。而中國三支柱比例并不協調,2021年末第一支柱占比超過6成,第三支柱不到1成。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趨于嚴重、養老儲備資金不足的背景下,第一支柱給國家財政壓力日漸增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認為,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將在2027年達到峰值,在2035年前后累計結余耗盡。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耗盡后,只能通過財政補貼頂上。2022年,我國城鎮職工基金總支出為5.6萬億元,而財政部近日發布的2022年財政收支顯示,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0萬億元。
養老問題也再次引發社會關注。近日,中信證券發文表示,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2025年實施,2055年前后實現65歲男女同齡退休,該文引發各界熱議。
近年,延遲退休信號多次釋放,雖然具體實施時間尚未明確,但業界多半認為政策落地實施只是時間問題。
作為第一支柱補充的第三支柱此前沒有全國統一的制度性安排,是發展多層次養老體系的短板,急需政策支持擴容。在延遲退休政策下來之前,個人養老金制度逐步得到落實。與此同時,在我國加快完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多家金融機構進行個人養老金產品擴容。
在個人養老金保險上,中國銀保信近日公布最新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產品數量由啟動試點時的7款增至13款,保險公司也由6家增至9家。新入局的3家保險公司為新華保險、陽光人壽、工銀安盛人壽。
而在個人養老基金領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9日,市場上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達135只,成立時間均自2022年11月以來。截至2月9日,除3只產品外,其余自成立以來均取得正收益(剔除2月9日剛成立的2只)。53只個人養老金基金收益率超過2%。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23家銀行中至少15家推出了開戶優惠活動,包括客戶開戶即可送上好禮、現金補貼、禮品券以及充值獎勵等。此外,23家銀行開始普及個人養老金賬戶相關知識,其中不少銀行在個人養老金業務開閘前期已開始宣傳自家產品。
中信證券指出,中國老齡化加速為養老產業帶來巨大潛力。中國養老金體系日趨完善,養老金融市場大有可為;養老服務和老年用品市場時機未到,核心堵點是當前“50后”消費能力不足。需觀察人口形勢和政策方向,預計養老金融先行爆發,養老服務與用品將逐步完善。
2023年1月18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亓濤公開表示,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
信達證券測算,2023年個人養老金的實際繳費人數有望達740萬人,假設個人參與繳費比例為80%(每年存繳上限1.2萬元),預計2023年個人養老金繳費總額約710億元,2032年有望達2.14萬億元。
張欣認為,月收入超過8000元,且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開設養老金賬戶,每月存入一定金額,積少成多。“對收入未達到個稅起征點的人群而言,暫時不建議投資個人養老金。”張欣說。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