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語:2022,信念如磐,奮楫前行。新浪財經推出《金融新未來》年度專題,專題包含“財富未來”、“普惠前行”、“數字新局”、“發展之路”四大篇章,回顧奮進路,展望新征途。
本文由新浪財經、A智慧保聯合出品
文丨智慧君
十八大以來,我國把人民健康作為優先發展戰略,并提出“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
何為“健康中國”?圍繞這一國家戰略主題,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全民健康將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具體有兩大著力點,一方面是惠及全人群,使之享有所需要的、有質量的、能負擔的健康服務;另一方面要覆蓋人民全生命周期,即能夠根據不同生命階段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影響因素,強化干預,實現全流程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規劃中,保險被擺在重要位置。《綱要》特別提出,我國將構建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商業健康險等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基于這樣的頂層設計,多年來保險業積極參與國家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踐行“健康中國”戰略。通過搭乘“健康中國”的東風,我國商業健康險也步入了發展快車道,迎來“黃金時代”。
一直以來,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被視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核心抓手,在此背景下,作為風險管理領域的“專家”,商業保險機構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深化醫改。
回望近十年來保險業參與深化醫改歷程,不得不提2012年大病保險制度的實施。彼時,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商業保險公司承辦大病保險,以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險的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
對于保險業來說,盡管參與大病保險承辦是一項保本微利的業務,但長期來看卻為行業探索社商融合模式提供了一片“試驗田”,上升至國家戰略維度,當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因此,大病保險制度落地后很快得到了保險業的積極響應,從實際效果看,保險公司通過發揮精算定價、風險控制等專業能力,有效提升了大病保險服務質量。與此同時,保險業以實際行動減輕了困難人群大額醫療費用支出的壓力。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大病保險覆蓋范圍已達12.2億城鄉群眾。
除積極參與大病保險承辦工作外,伴隨著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推動,保險業在參與基本醫保經辦、醫保控費方面,也貢獻了諸多智慧與力量。
如在推動醫保經辦體制改革上,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就提出,鼓勵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公司經辦醫療保障管理服務;2020年1月,銀保監會等13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支持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基本醫保經辦、提供優質服務;2021年,國務院在《關于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的意見》中再度重申“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醫療保障經辦服務”。
基于上述政策框架,保險業對醫保經辦服務展開了深入實踐,通過引入智能審核系統、參與付費方式改革等方式,顯著提高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助力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
如果說,保險業積極參與各地大病保險、基本醫保的承辦、經辦工作,是對社商融合模式的前期探索,那么近年來席卷全國百城的現象級產品“惠民保”,則是對社商融合模式的落地實踐。
眾所周知,自2020年惠民保進入大眾視野后,其憑借著投保低門檻、高保額、價格親民的優勢,迅速抓住了健康險下沉市場。同時,各地區政府也期望借助惠民保項目,提升當地百姓的健康風險保障水平,實現共同富裕。
據《2022惠民保可持續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已有27個省份推出200余款惠民保產品,參保人數總計達1.4億人,總保費收入已超140億元。
進入2022年,惠民保火熱勢頭不減。有行業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中旬,已有22省63地相繼推出94款惠民保產品,覆蓋超2500萬人次。此外,作為爆款產品的“滬惠保”也于近期全新升級歸來、開放投保。據悉,截至6月末,“滬惠保”2022版投保人數已突破500萬人。
作為一種創新型健康險,盡管專業人士對惠民保長遠發展存在可持續性不足、易陷入“死亡螺旋”等擔憂,但市場普遍認可惠民保帶來的社會價值更為可觀。
實踐證明,通過對基本醫保和商業健康險的銜接,惠民保可以有效減輕醫保基金支出負擔,提升百姓的健康保障意識。此外,從健康險創新發展的角度看,推廣惠民保也能夠激發險企的創新動力(維權),例如可以通過惠民保項目積累更多客戶數據,以便為日后開發針對帶病、慢病及罕見病人群的專屬產品提供參考依據;可以將健康管理服務嵌入惠民保項目,降低賠付成本等。
而為保證惠民保產品可持續發展,監管層面也在強化引導,今年年初,銀保監會最新下發的《關于印發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問題和建議報告的通知》就特別強調,要保證城市定制醫療項目的可持續性,并在產品設計、宣傳、提升參保率以及拓寬籌資來源等方面給出指導意見。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各地政府、行業監管組織、保險公司及第三方平臺的共同推動努力下,惠民保將會朝著更加專業、良性的方向發展。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人心,國民健康保障需求的逐步釋放,近年來,商業健康險也步入快速發展的快車道。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健康險保費規模達8447億元,較2011年末的691.72億元,十年間增長了11.21倍。
不得不說的是,商業健康險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201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指出,加快發展商業健康險,有利于與基本醫療保險形成合力,夯實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2016年1月,為推進健康險市場發展,國家還為其引入稅優政策,啟動稅優健康險試點,并在一年多后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2020年,銀保監會等13部委聯合發布的《意見》又提出,“要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
當然,除了國家及監管政策的強力支持外,商業健康險高增長的背后也有賴于重疾險、百萬醫療以及上述惠民保產品取得了較好發展。
在各類健康險中,重疾險無疑是最重要的險種。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重疾險的總保費收入由2016年末的1528億元增長至2021年末的4574.6億元,目前已占據健康險市場的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為緊跟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2020年11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還聯合中國醫師協會完成了重疾定義修訂工作,構建了重大疾病分級體系,首度引入輕度疾病定義;增加病種數量,適度擴展了保障范圍;擴展疾病定義范圍,優化定義內涵等。在此基礎上,2021年2月起,依據重疾新定義設計的新版重疾險產品也相繼登場。
從某種意義上看,保費價格偏高的重疾險,更多滿足了中產階級人群的健康保障需要,而2015年起,以眾安、泰康等為首的保險公司創新推出的百萬醫療險,才有效填補了普惠型健康險的空白。在惠民保尚未大范圍鋪開之前,百萬醫療險一度成為保險市場的網紅產品。
而今,為了與惠民保形成差異化競爭,各大險企也積極對百萬醫療險進行升級迭代,如開發可長期保證續保的長期醫療險、增加特需醫療責任、提供更多增值服務等。
總體來看,多年來,保險機構通過不斷創新、豐富健康險產品,有效助力國家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以此服務“健康中國”。
在提升國民健康保障水平方面,保險不僅可以發揮經濟補償功能,作為社會資源的“連接器”,近年來大批保險機構也通過布局健康、醫療生態,構建健康管理服務體系、試水管理式醫療。
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也特別提出,鼓勵保險公司開展管理式醫療試點,建立健康管理組織,提供健康管理、健康保險、醫療服務、長期照護等服務。
從實踐經驗上看,頭部險企已走在市場前列。如中國平安就率先提出打造平安版HMO,依托其自建的超4.8萬名內外部醫生團隊,為用戶提供音視頻醫療咨詢、門診預約協助等全流程服務。
此外,中國太保也攜手瑞金醫院、紅杉中國打造了線上家庭醫生服務品牌“太醫管家”,據悉,目前“太醫管家”注冊用戶數量已超100萬人。與之相似的還有眾安保險,公司通過旗下互聯網醫院與相關藥品、健康管理公司展開協同合作,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等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為提升客戶的健康管理服務體驗,形成“線上+線下”的閉環醫療生態,近幾年來,資本實力較強的險企也在加碼擴充線下醫療資源。
如此前中國平安斥巨資參與方正集團重整,其核心意圖便是看中了以北大國際醫院、北大醫療康復醫院為代表的實體醫療資源。今年1月,太保集團與瑞金醫院合作建設的上海廣慈醫院也正式投入試運行。相較之下,泰康保險布局實體醫院的動作更早,2015年,泰康就在江蘇落地了首個險資辦醫項目——泰康仙林鼓樓醫院,以此為基礎,泰康正在全國布局五大醫學中心。
在市場人士看來,各大保險機構發力健康管理服務、試水管理式醫療,一方面可以提高客戶黏性,鞏固主營業務的“護城河”;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在事前、事中環節改善客戶的健康狀況,達到賠付端降本控費的目的。
結 語
不難看出,商業健康險的創新發展緊緊貼合了建設“健康中國”的兩個著力點,即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在立足全人群方面,惠民保、百萬醫療等健康險產品起到了“普惠”的作用,而險企探索的健康管理服務則擔負起覆蓋國民全生命周期,落實以預防為主,減少疾病發生的使命。
隨著保險意識的強化、健康意識的提升、養老產業的完善,商業健康險必將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