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糧網
糧食產量的增減總是牽動人心。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今年早稻播種面積為7132.2萬畝,比上年增長0.5%。全國早稻總產量563.5億斤,同比下降0.6%,連續4年達到560億斤以上,總體保持了穩定。早稻減產對國內稻谷穩定供應的影響非常有限,無礙糧市穩定大局。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糧食面積的25%,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產量的30%,全國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水稻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按2023年產量計算,早稻產量約占水稻總產量的13.7%,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
我國稻谷總產量常年保持在2億噸以上,連續多年延續產大于需的格局,稻谷庫存充足,完全能夠確保市場穩定供應。從全年糧食生產來看,我國糧食生產分為夏糧、早稻和秋糧三季,今年夏糧增產較多,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早稻減產帶來的不利影響。從價格來看,受國內早稻減產的影響,今年早稻收購價格高開高走,但對拉動稻谷市場整體走強的作用不明顯。
今年早稻減產,是氣候災害所致。早稻廣泛種植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南方省份,今年多地遭遇多輪強降雨。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司負責人的解讀,4月中旬以后,廣東等地出現多輪強降雨,早稻生長期有所推遲。6月份,湖南、江西等大部產區降雨偏多且持續時間較長,部分抽穗開花期的早稻遭遇“雨洗禾花”,且長期陰雨寡照天氣不利于早稻光合作用,稻谷空粒、癟粒增加。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導致部分低洼田塊成災或絕收,對早稻生產造成不利影響。7月份,主產區大部天氣晴好光溫充足,利于早稻灌漿成熟收獲,一定程度彌補了前期惡劣天氣對早稻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
早稻減產警示我們,氣候災害仍是當前影響糧食產量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雖然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有了顯著提升,打破了“兩豐兩歉一平”的農業周期性波動規律,但一些地方還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農業災害極端性、異常性、突發性大大增強,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嚴峻挑戰。現在距離秋糧豐收還有一個多月時間,秋糧生產還有可能面臨高溫干旱、漬澇、早霜、寒露風、洪澇等氣候災害,要始終緊繃糧食防災減災這根弦,絲毫松懈不得。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約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在今年秋糧作物生長的關鍵期,河南等地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糧食防災減災救災。8月份,中央財政下達水利救災資金6.49億元,支持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陜西、甘肅14個省份做好臺風、洪澇水利防汛救災相關工作。各地全面落實農業防災減災各項措施,積極做好農田排澇除漬、扶苗追肥,最大程度減少農業損失。繼續落實好各項穩產增產政策和科技措施,加強肥水管理,強化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盡力多增產,實現以豐補歉,確保全年糧食穩產豐收。
從長期來看,進一步提高糧食防災減災能力,是有效應對氣候災害的重要舉措。應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真正實現旱澇保收。強化科技支撐,在糧食生產重點縣加強災情監測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監測時效性和準確性,推動糧食生產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強化品種培育,篩選推廣一批耐高溫干旱、耐漬澇、抗病蟲等高抗多抗優良品種,篩選適用于災后改種補種的短生育期品種,有效減輕自然災害損失。支持移動式烘干機、履帶式拖拉機等防災救災農機具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在防災減災救災中充分發揮“農機力量”。
(轉自:中華糧網)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