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縮水30% 期貨資管覬覦銀行理財
張瑤、鄭利鵬
編者按/去通道、降杠桿之下,2018年的大資管行業以“規模蒸發3萬億”宣告進入寒冬時刻。對于2012年末適逢監管開閘,2014年末才真正擺脫“一對一”監管桎梏的期貨資管行業來說:甜頭尚未嘗足,冰雨已經撲面。
可喜的是,危機并存是市場不變的真理。隨著《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頒布,理財市場終于又重新為期貨資管打開了一扇新窗。
長期來看,期貨資管回歸本源是大勢所趨,在此前提之下,經歷改革陣痛已成必然。
“現在不是特別好的時候,監管推出一系列政策之后,期貨公司需要有一個消化的時間,都在做轉型的變化。”一位期貨公司高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過去的2018年,受監管去通道、降杠桿政策影響,整個資管行業大規模縮水。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發布了2018年資產管理業務統計快報。據中基協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0.5萬億元(合計中剔除了私募基金顧問管理類產品與私募資管計劃重復部分)。2017年,這一數據約為53.6萬億元。對比之下,2018年一年的時間資產管理業務的規模蒸發掉了3.1萬億元。
回到2012年9月,當初期貨資管適逢監管開閘,首批18家期貨公司獲得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資格。
在隨后的幾年里,期貨公司迎來了混業經營、一對多業務和債券市場的開放,與證券、基金等進行資管業同臺競技;與此同時,期貨資管也迎來了監管趨嚴,進入了業務調整和轉型期,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突出衍生品對沖特色、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等成為行業共識。
2018年,叫停場外期權產品備案、資管新規落地等一系列舉措,似乎又將期貨資管推向夾縫。2019年,期貨資管去向何處?
96家期貨公司資管產品規模140億元
2018年,期貨資管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而資管新規對于期貨資管的沖擊猶如電閃風行,這一點可以在諸多數據中得到佐證。
從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規模看,雖然2018年6月至8月有回暖跡象,但仍處在下滑趨勢中。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合計23.38萬億元,其中,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429億元。與2017年年末相比,2018年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規模整體縮減超過30%。
記者對中基協“期貨公司資管產品備案信息公示”中2018年度(截至12月31日)完成備案的期貨公司(含期貨公司資管子公司)資管產品進行了統計整理,對比2017年度的數據來看,期貨資管在2018年的備案產品數量連2017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在11月份僅備案了5只。
“資管新規之后很多期貨公司原有的一些產品在清理,整個期貨行業的資管規模也在下降。”宏源期貨董事長王化棟向記者表示。
2018年,96家期貨公司共備案523只資管產品,設立規模約為142.9億元,單只產品平均規模約為2733萬元。
從產品設立規模看,期貨公司資管單只產品規模較證券公司資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明顯偏小。統計顯示,2018年期貨公司資管產品設立規模在1000萬元以下的有269只;規模在1000萬~5000萬元(含1000萬和5000萬元)的有182只;規模在5000萬~1億元(含1億元)的有38只;規模超過1億元的有34只。
從備案產品投資類型看,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數量及規模占比均不大。2018年,期貨公司備案的資管產品中,混合類產品319只,數量最多,設立規模約為84.0億元,單只產品平均規模約為2633萬元;固收類產品55只,設立規模約為27.1億元,單只產品平均規模約為4927萬元;權益類產品24只,設立規模約為13.3億元,單只產品平均規模約為5542萬元;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67只,設立規模約為14.5億元,單只產品平均規模約為2164萬元;其他類產品58只,設立規模約為4.0億元,單只產品平均規模約為689萬元。
從期貨公司備案產品情況看,2018年,備案10只以上產品的期貨公司有15家,其中,國投安信期貨備案產品數量最多,為27只。備案產品規模合計超過1億元的期貨公司有27家,超過5億元的有11家,其中建信期貨備案產品規模最大,約為19.8億元。
從整個行業看,期貨公司資管收入漲跌互現。
記者梳理16家掛牌新三板期貨公司半年報發現,有4家期貨公司資管業務收入同比下滑,當然也不乏渤海、永安、華龍、創元等期貨公司資管收入大幅增長的黑馬。其中,渤海期貨的增長尤為矚目,2018年上半年資管業務收入為616134.78元,為上期收入的逾51倍。
牽手商業銀行理財是良機
2018年,整個投資市場發展并不景氣,但期貨資管卻有偏正面的表現。
“很多機構開始愿意跟期貨合作,這是在之前看不到的。一方面是期貨資管的業績表現優異,另一方面是大家也開始意識到需要有這樣一個市場去做保值。”國都期貨經紀業務總部副總屈曉寧向記者分析道,“比如在行情下跌的時候,股票可以做空股指來保值;大宗商品表現不太好的情況下,企業只能被動接受嗎?其實利用期貨去做套保就可以。”
期貨公司過去相對靈活,中小型的期貨資管運營成本低,管理的規模可以小一點。此次的資管新規中除了杜絕監管套利和提高團隊資質的要求,期貨資管規模也被提高了一個門檻,原來一對一的資管產品100萬元就可以成立,現在統一到1000萬元才能成立。
屈曉寧向記者表示,對于中小型期貨公司而言,管理水平相對低下,單只產品1000萬元難度不小,僅這一條就會導致期貨公司很難開展工作。
王化棟則向記者表示,從期貨公司經營上來講,規模的提升,一方面要求他們加強產品的銷售能力,另一方面要求他們提升資產的增值能力。
多名期貨公司資管人士告訴記者,資管新規其實是為了讓期貨資管回歸本源,不要做通道以及結構化的業務,而是專注于期貨資管的內功練習,這個方向是十分明確的。
資管新規后,大多數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的投資領域逐漸回歸期貨市場。上述期貨公司資管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后,期貨公司在產品上有一個轉型的過程,從以前的平臺類業務模式轉型到FOF和主動管理,在建立自己的團隊,也在跟外部的機構加強合作。
新湖期貨有限公司財富管理中心總監林惜向記者表示,以往以通道業務為主的期貨公司,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縮減通道業務規模,逐步向主動管理轉變;以主動管理為主的期貨公司,則進一步細分客戶需求,針對機構客戶、產業客戶和個人客戶的不同特點,尋求資管業務創新發展。
資管業務的確要回歸期貨公司的核心,尤其是主動管理的能力。對期貨公司來講,如何利用期貨衍生品,在大類資產配置、量化、CTA如何去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大資管的形勢下如何提供相應的產品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王化棟向記者表示。
林惜則認為,期貨資管的核心競爭力關鍵在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引進,加上投研能力的提升。從近兩年期貨資管行業總體轉型的情況看,專業人才隊伍并不穩定,一些成熟的資管人才容易流失,轉向證券、基金等資管機構,市場化的績效考核機制、配套的創新支持是投研團隊建設的重點。此外,在培養投研隊伍的同時,產品營銷能力也是期貨公司向主動管理轉型過程中需要強化的。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2018年年底銀保監會發布實施《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預計2019年將迎來更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這些公司成立初期,在期貨類資產投資管理方面或有欠缺,一些在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上擁有較強自主管理能力的期貨公司,將迎來與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合作的大好機會。
場外衍生品呼聲強烈
從長期來說,資管新規對期貨資管行業規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多名期貨資管從業人員向記者表示,應該放開期貨資管對于場外衍生品的投向。
2018年4月,中基協對投資范圍涵蓋場外期權的期貨資管產品暫停備案。據了解,除了商業銀行和私募基金以外,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也是場外衍生品市場的主要買方機構,期貨資管投向場外期權的產品已經有一定規模。
“期貨資管投資范圍可以包含場外衍生品,這是行業關注的要點。”南華期貨資產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期貨公司本身從事的就是衍生品業務,期貨公司的優勢也在衍生品,對于期貨公司資管不能投資場外衍生品,尤其是商品的場外期權,這方面行業一直有呼吁,但監管最終未采納。”
林惜也向記者表示,從目前來看,期貨資管牌照的投資范圍是非常重要的。期貨公司的優勢在于風險管理,在服務實體經濟、期限結合幫助企業管理風險、提供融資服務方面,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實際上可以發揮一定作用。
他表示,根據目前的新規,期貨公司資管業務還不能涉及場外衍生品這個可以服務實體經濟的最重要工具。在同一監管環境下,證券資管是允許參與場外衍生品的,期貨公司作為衍生品的經紀商,從技術系統和人才儲備上,天然具有場外衍生品交易對沖、風險管理的專業能力。
南華期貨資產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認為,未來隨著監管認識的進一步提高,或有機會打開場外期權這一扇窗,屆時將對期貨資管帶來實質性的影響。
責任編輯:吳化章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