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金合信基金宏觀策略會舉行 2022年看好穩增長高質量發展主線

創金合信基金宏觀策略會舉行 2022年看好穩增長高質量發展主線
2022年01月05日 17:12 市場資訊

  2021年12月30日起,創金合信基金2021-2022跨年投資策略會以全網直播的方式在線舉行,本次策略會分為六個專場,包括宏觀策略、權益投資、固收投資、量化投資、資產配置和主題賽道等,創金合信基金投研團隊聯袂三大券商首席,回顧2021年市場,展望2022年宏觀經濟形勢,挖掘投資機會。

  2022年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022年的出口、投資、消費的前景如何?從增長、通脹、流動性和政策四方面全方位分析宏觀環境,2022年的投資主線是什么?創金合信基金2022年的資產配置觀點是什么?在2021年12月30日晚8點到9點舉行的宏觀策略專場,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華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何寧、創金合信基金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蘇彥祝、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婧一起把脈2022。

  2021年12月30日晚8點到9點,創金合信基金2022年宏觀策略會舉行,從左到右分別是創金合信基金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蘇彥祝、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和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

  回顧2021年市場:總體平淡 結構多彩

  王婧:請各位對即將過去的2021年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和回顧。

  謝亞軒:通脹是2021年的關鍵詞,也是2021年市場給我留下最深的一個印象。通脹意外的到來,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過去很多年都沒有見到,而且從數據來看,今年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幅歷史少有。

  何寧:2021年是變化很大的一年,我印象最深的是與投資息息相關的幾個預期差,比如四五月份流動性超預期,有一些邊際上的寬松;下半年PPI的快速沖高,二次探頂;七月的降準,這些對投資的影響比較大。

  戴康:2020年年底,我們展望今年全球的大類資產,當時用了兩條線索,一個是海外經濟的修復彈性大于國內經濟,另一個是中國的信用周期回歸中性。當時我們的判斷是大宗商品表現是最優的,其次是股票和債券,認為美債利率的上行空間是有限的,股票的系統性風險不大。從全球的角度看,成長的風格會較前期有所修復。

  從結構上來看,2021年有三個貝塔,第一個貝塔,供需缺口導致了上游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ROE)修復得比較好。第二個特征是市值下沉,今年A股小盤股漲得很好。第三個特征是信用周期分化很厲害,比如對于新興產業的信用擴張和對于房地產、互聯網、教育等的信用收縮,導致了行業分化。概括說,2021年是總量相對平淡,但是結構豐富多彩的一年。

  魏鳳春:將國內與國外市場分開來看,我認為國外的大邏輯是通脹交易,國內的大邏輯是內生增長。從市場運行的結果來看,符合十四五規劃所確定的內生增長的權益資產走勢都很好。如果背離了這個大方向,比如不符合共同富裕要求、沉迷于數字鴻溝,和我們的現代化制度不匹配的資產,走勢則受到了較大的壓制。大邏輯來講就是,2021年沿著十四五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就能找到比較清晰的資產配置方向,預計2022年也應該按照這條路徑進行布局。

  王婧:創金合信基金今年的投資業績表現比較突出,請蘇總作為公司的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對公司2021年的表現進行總結回顧。

  蘇彥祝:2021年的資本市場,年初比較高亢,隨后進入階段性的調整,總體趨于平淡,但是在結構性上我覺得還是波瀾壯闊的。

  結構性機會和結構性風險都比較明顯。結構性機會方面,與碳中和碳達峰相關的新能源行業,以及芯片和軍工行會都有不錯的表現。結構性風險方面,比如教育培訓行業的整頓,房地產行業的灰犀牛風險,互聯網行業反壟斷政策的出臺。今年政策上有一個比較大的點是應對房地產收縮引起的房地產的債券和股票市場的風險。

  總體看,創金合信基金在2021年比較好地回避了結構性的風險,抓住了結構性的機會,在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車)、芯片、數字經濟等方面,我們有相應的產品布局,表現都不錯,所以今年是創金合信基金業績表現比較亮眼的一年,也是我們的規模增長比較快的一年。

  從左到右分別是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婧、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和華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何寧。

  展望2022年之中國經濟主要矛盾分析

  王婧:剛才幾位嘉賓提到,2021年因為宏觀經濟內在結構的分化,導致了A股市場的機會和產業的景氣大分化。展望2022年,我們是不是可以繼續沿著這樣的思路探討,就是2022年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政策最有可能發力的點對應到投資上面的這些行業,是我們要去關注的一些機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2022年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請問,明年中國經濟最主要的矛盾是這三重壓力中的哪一個?

  謝亞軒:我覺得和這三重壓力并列的還有一條,就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可以把它作為第4個選項,我就選這個。

  戴康:我選供給沖擊。供需缺口的背景是2016-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2018年后供給收縮呈現常態化,因而產能利用率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位置,新冠疫情發生之后,雖然需求在恢復,但是供給被擠壓釋放不出來,所以今年存在供需缺口。

  今年從表觀數據來看,PPI和CPI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偏差。可能明年和今年有一些不一樣,在于明年的總需求在放緩。

  今年三季度在建工程的增速開始回升,明年是產能擴產周期的下半場,所以明年可能會面臨結構性的供給過剩。一方面是需求放緩,另一方面供給慢慢地釋放,這樣會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向下的牽引作用,所以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我們需要關注供求關系變化帶來的投資機會和風險。

  蘇彥祝:短期我選需求收縮,因為我覺得房地產產業鏈的壓力持續存在,而我們做進一步信用擴張的時候,又不想走老路,但新路的帶動力不一定有那么強。現在搞基建,傳統基建的空間不算大,而新基建的信用吸收能力可能沒那么高。

  何寧:我也選需求收縮。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從經濟底部反彈的過程來看,房地產、基建等投資項是先行變量,或者說是偏領先和同期的一個變量,消費是一個滯后變量,按理說到2022年的時候,消費應該去唱主角,但是我們現在又看到一些受壓制的方面,比如說疫情的反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消費沒有特別提出一些新的手段,所以我覺得該消費唱主角的時候,消費未必能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強,包括打開國門的暢想,下半年的服務消費提升等等,我還是比較擔心。第二個原因,我看到學術上對于潛在增速有一個測算,疫情之后將未來幾年的潛在經濟增速下調了0.1個百分點,所以我還是比較擔心需求這一塊。

  魏鳳春:我選預期轉弱。市場共識是中國經濟已經明確進入下行期,但走出下行的分歧很大,可以說預期有點紊亂。中央明確是要質的增長,保量也是為了保質。在這個過程中,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會不會有人把量的增長預期打得過猛。預期管理相當于放風箏,風箏拉下來很容易,把風箏放上去就非常難,正因為難,用力就有可能會過度。

  所以,我比較擔心在預期紊亂的過程中,有可能導致質和量在度上的失衡,這種不平衡在時間和空間上對投資影響都會較大。

  展望2022年出口:短期有韌性 需關注下半年下行風險

  王婧:2021年的出口一直超預期,那么站在2021年的年底,2022年的出口到底會怎么樣?

  謝亞軒:我對明年出口形勢比較樂觀。2021年有個很典型的現象,就是每個月出口數據出來之前大家都說出口不行,但是總是超預期,所以9月份的時候我就說,與其老等著數據超預期,不如把自己的預期改改,換句話說分析出口超預期背后的原因。我覺得可能大家忽視了兩個很重要的支撐——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

  中國出口超預期,短期的原因是現在全球仍存在防疫鴻溝,發達國家對疫情處理得更好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處理得稍差一點,比如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從全球看,發達國家是中國出口的最終目的地, 所以發達國家疫情調控得好,對中國的產品購買就會不斷增加,這叫收入效應。新興市場國家疫情處理得不好,又是中國出口的競爭對手,所以新興市場國家跟中國之間是個替代效應。而這個因素在2022年短期還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給出口帶來支撐。

  長期的因素看,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全球進入了一輪新的信用擴張階段。當然有很多人質疑說信用擴張在哪里?通常信用擴張初期一般不容易被大家捕捉到,但是慢慢地我們會發現更多的跡象,如果信用擴張,預計會沿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個詞,那就是它會繼續把蛋糕做大,這就使得明年的出口會有更強的支撐。

  此外,我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的出口不樂觀,意味著可能會采取一些措施來鼓勵和支持出口,這些都是我對明年出口形勢比較樂觀的原因。

  何寧:首先,我比較同意謝博的觀點,出口仍會有一定的韌性;其次,我想補充一點,到2022年下半年,需要關注出口下行風險。我們預計出口增速會比今年下滑,并且比2021年的兩年復合增速(大概是15-16%以上)可能還要走低一些,但是下滑的幅度可能不會特別大。

  我想提示一個風險,2021年三季度之后出口比較好,有很大一部分是價格的支撐,到2022年價格支撐能夠維持多久?我覺得要關注兩點:一方面是新冠疫情的反彈可能加劇供應鏈危機,對全球運價有一定的支撐作用,算是出口的一個支撐。但是另一方面,與今年相比,明年全球的供需缺口和全球的流動性可能會有所回落。我們在研究時做了兩個復合指標,第一個復合指標是全球供需缺口,用一部分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國的需求側指標和一部分供給國的供給側指標來做一個測算。這個指標從今年年中一直到現在都處于高位盤整狀態,如果說未來指標見頂回落的話,對于價格的支撐可能會減弱。第二個指標是衡量全球信用。我們做了一個全球加權M2增速,用來判斷全球流動性,這個加權M2增速在2020年5月份之后急速攀升,所以價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史無前例的寬松帶來的。然而,在2020年底2021年初的時候有一個見頂回落,所以這種流動性對于價格的支撐還能維持多久,需要畫一個問號。綜合看,如果價格支撐到明年有回落,再加上出口的量可能伴隨著全球需求的下降,到明年下半年需要關注出口下行風險。

  戴康:剛剛謝博提到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可能還在,所以從短期來看,如果價格還是有韌勁的話,出口確實有可能比大家想的韌勁要足一些。

  關于大家關心的美國通脹,主流觀點認為明年二三月份美國的通脹大概率會下來。我們知道美國通脹形成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大宗商品今年的表現很好;二是供應鏈的緊繃,使得美國商品的價格可能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三是勞動力市場的緊繃,職位空缺率和勞動參與率有一個比較大的劈叉。后兩個原因是結構性的。如果不把疫情消退作為一個基準假設的話,明年二三月份美國的通脹大概率會下來的主流觀點,我不太贊同。

  展望2022年消費、投資:投資超預期可能性更大 更看好必選消費

  王婧:投資和消費,哪一個更有可能挑大梁?

  何寧:我對這個問題有兩個理解。第一個是普適性的,誰在GDP里占主導,誰就更有可能挑大梁。如果我們去拆GDP的構成,消費的占比是比較高的,貢獻率通常達到60%以上;投資大概在20-40%之間波動;進出口每個年份有正有負,像今年截止到三季度,凈出口對于整個GDP的貢獻率將近20%。因此這個問題如果站在一個什么時間都對的角度,肯定是消費占主導,因為它占的權重非常大。

  第二個角度,我是這么理解的,所謂的2022年投資和消費誰占主導,應該是哪個會是超預期的主導,哪個會更多影響資本市場的投資。如果這么來理解的話,我可能會選擇投資。首先,疫情的沖擊帶來內生性的一些改變,比如居民收入的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等等,所以消費的恢復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這是一個內生性的問題。其次,消費的刺激手段,目前看也是比較有限的。最后,還是跟疫情有關,如果疫情仍反彈,國內消費的場景是比較受限的,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可能給明年的消費一個比較中性的判斷。

  超預期的主導更有可能出現在投資,比如說現在大家對地產都很悲觀,但是地產的政策有一些邊際的調整,包括長期的保障房等。還有基建,我們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能夠看到非常積極的定調。因此,對于基建包括其中的新基建,制造業投資如高端制造業投資和中下游制造業投資,值得我們多關注。

  王婧:2022年經濟工作定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財政部近期下達了明年專項債提前批的額度,顯示了中央穩增長的態度。請問,財政發力的主要方向會在哪里?

  魏鳳春:我覺得中央要求穩中求進。穩一定要穩增長嗎?這點很重要。中國的長期高質量發展對數量驅動的增長要求并不太高,未必需要全力的保增長。穩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就是社會并不會因為經濟的趨勢性下行而動蕩。這就需要政策的發力點要集中在對社會的兜底上,同時賦予市場穩增長的重要責任。簡單講,就是財政錢花在哪里?我認為一定要花在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上,優先保障在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剩下的錢才用來保增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保增長都有明確的財政約束,意味著只靠財政花錢是不夠的,需要引導民間資本加入。

  吸引民間資本加入穩增長的大路上也是有原則的。首先是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有紅線的不要越界。其次,按照十四五規劃,民間資本要集中在高端制造領域,如芯片、數字化、能源安全等。再次,當然我們更希望看到注冊制的全面推行,民眾愿意把錢投向諸如高端制造等政策鼓勵的方向,這樣可以把短期的量和長期的質結合起來,這是最好的。

  我特別擔心的是只考慮短期的增長,而忽略長期質的發展,這是在政府花錢或者引導中需要明確的一點。

  蘇彥祝:我比較同意魏博剛才的觀點,這幾年政策特別注重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傳統產業可能只能在它下滑過快的時候適當修正,重點要對長遠看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進行更大力度的投入,如碳中和方向、數字經濟方向、國防軍工方向,我覺得這些應該是政府投入的主力方向。

  王婧:雖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提到具體促消費的一些措施,但我們在討論明年宏觀經濟的時候,消費肯定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請問明年消費恢復的前景到底怎么樣?結構更加偏向可選還是必選?

  戴康:從居民的消費能力看,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大概是6.9%,比疫情前8.9%要低。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看,恢復是偏慢的,甚至三季度可能比二季度還要再低一點。從消費的意愿看,消費者信心指數,包括就業的預期恢復也是比較慢的。

  結構上,我更偏向必選消費。今年消費的一個特點是商品消費相對來說順暢一點,但是服務消費因為受到疫情的擾動恢復得比較慢。我們也很難精準假設明年疫情會消退,因此我們認為服務消費受疫情影響的擾動因素還是比較大的,對于投資來講,必選消費受到經濟放緩的影響會相對小一點。

  明年PPI和CPI的剪刀差有一個較為確定性的收斂,歷史上A股必選消費是有超額收益的,所以明年我認為必選消費是有機會的。通常此背景下,必選消費有提價的預期,可能一些食品加工的提價已經在陸續出現,我們比較關注食品加工、農業等提價的機會。

  對于可選消費,從基本面上看,我們還沒有看到明顯的逆轉改善的趨勢,但是對股價來講,因為反映了很多負面的東西,所以明年我傾向于可選消費領域還是有結構性的投資機會。主要有兩個方向:當PPI回落的時候,有一些可選消費的成本壓力減輕,利潤率有所修復的品種,如白電等;政府對于地產、基建穩增長的態度,相關產業鏈如消費建材、汽車等。

  王婧:在CPI和PPI的剪刀差恢復期間,A股歷史上哪些行業表現相對會占優?

  何寧:回顧歷史,當CPI和PPI的剪刀差收窄的時候,從申萬一級行業的累計收益率情況看,食品飲料的表現是最好的,累計收益率可以達到30%以上。其次,建筑材料、家用電器,還有醫藥,它的收益率能夠達到10%以上。

  另外,我再補充一個點,剛才戴總提到的食品加工類行業,我們從宏觀的角度做了一個非常細的PPI和CPI的一對一的關系拆解,每一個分項對應一個相關性的程度,看價格的傳導,在所有的PPI類里面,和CPI的相關性最好的是食品加工類行業,像屠宰品的加工,各種肉類罐頭,蔬菜水果的各種罐頭。此外,還有設備修理、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我們認為PPI對于CPI會有一些傳導,但是這種傳導不是全局性的,從投資端來說,當CPI和PPI的剪刀差收窄的時候,可以關注受益CPI漲價的一些品種。

  穩增長是2022年宏觀主線,市場風格較今年更加均衡

  王婧:今年上游工業品通脹和能源革命是市場的宏觀主線,明年可能的宏觀主線是什么?

  魏鳳春:首先談面,如果有系統性風險的話,這個主線就不用談了。剛才我們討論的結論是2022年應該是沒有系統性風險的,這點很重要,那就可以找線了。從宏觀來講,無非是從增長、通脹、流動性和政策四方面看主線。

  通貨膨脹是2021年的一條主線,應該不是2022年的主線。流動性有可能是風險,美國加息引發的收縮;政策方面,明確利好風險資產。所以,明年的宏觀主線主要是穩增長,如何實現增長?是質的增長還是量的增長?我個人更強調是質的增長,當然會受到量的增長的沖擊,中間還是一個度的問題。我認為隨著近期加大穩增長的力度,有可能會在量方面有機會,所以在操作中不能忽視量的增長。

  一般來講,一種趨勢起來是很難改變方向的,也就是說“勢不可擋”。我認為中國經濟在質的增長方面不可擋,所以在量和質的選擇中,我更愿意選擇質,因為它更加具有戰略性的價值。任何高質量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內外部的沖擊尤其是海外的沖擊,我們需要高度關注,但大方向來講應該是一種質的增長。質的增長符合產業政策,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選擇。

  王婧: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向高質量發展進行過渡,高質量發展是一條宏觀的主線,也是我們長期要去關注的投資機會。對于2022年,我們可能會兼顧質和量,平衡一下,但是要牢記質才是投資的主線。

  剛才魏總也談到了明年市場流動性方面一個可能的風險,請問全球流動性收緊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謝亞軒:今年尤其是三季度后期到現在,大家都談滯脹,甚至去思考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但是大家的結論是當前不像上世紀70年代,因為現在是假的滯脹,就是貨幣政策收緊得不夠。從這個角度來說,明年上半年增長的主題,我非常同意鳳春的觀點,就是現在假的滯脹狀態,明年上半年會不會由于聯儲的收縮演變成真的滯脹局面,我覺得這個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風險。

  我之前也做過一個研究,2003-2004年的時候聯儲是怎么看待那一輪比較大的商品價格上升的?事后來看,盡管大家當時認為通脹可能要來了,但是美聯儲仍然慢市場半拍。現在以美債利率1.4%左右的水平來衡量,我覺得市場有一點太過依賴聯儲再犯錯了,所以美國流動性收緊確實是明年一個很重要的交易風險。

  王婧:明年國內通脹會不會超預期,從而制約貨幣政策的空間?

  何寧:剛才魏總說了宏觀的幾個大的框架:流動性、通脹還有增長,那么國內的貨幣政策會不會有收緊的壓力?我覺得從通脹的角度,從CPI的角度,目前沒有看到這樣的風險,沒有特別大的通脹壓力。我們預測2021年的CPI同比大概在1%左右,目前預測2022年CPI估計會達到2.5-2.6%之間,比歷史上中位數(2.4%左右)偏高一點點的水平。

  我們的預測基于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們覺得豬價、油價不會共振,因為明年的豬價可能是一個前低后高,油價我們目前看是一個前高后低,兩者是錯位的;第二個原因,市場擔心PPI向CPI的傳導,從歷史上來看,傳導有一定滯后性,并且我們構建的一個價格傳導指數表明,今年很多PPI中下游行業的價格傳導指數處于歷史分位數50%以下的水平,也就是說這一次傳導的效果偏弱一點。基于這兩個因素,我們目前沒有看到特別搞的通脹壓力。

  王婧:2022年面臨政策環境向好,盈利周期下行的情況,對市場估值水平和風格會有什么影響?

  戴康:明年A股大概率處于盈利下滑的中后期。歷史上看,當盈利出現比較大的下滑,通常穩增長政策出現在盈利下滑的偏后期,但是這一輪由于決策層采取跨周期調節,穩增長或者政策底出現在盈利下滑的中期,所以明年可能面臨盈利下滑,但取決于穩增長的態度,如果穩增長的力量不太夠,那么A股可能容易出現調整。

  估值水平來看,目前A股的龍頭股估值應該在歷史上的正一倍標準差,偏貴一點。如果剔除這些龍頭股,其他個股估值大概在均值上方一點,是一個合適的位置。

  從投資角度,有五方面的考量,分別是通脹+寬松轉向滯漲+收緊,供給缺口轉向供給過剩,信用結構分化修復,市值風格均衡,上游轉向下游。

  首先,從海外角度看,我們認為可能是2021年的通脹+寬松組合轉向了2022年的滯脹+收緊的組合。第二個,從供需缺口的角度看,2022年是一個結構性的供給過剩。第三個,從信用結構看,2021年是1加1減,但是2022年會變成1加1穩,就是要加雙碳信用新周期,穩地產和基建。第四個,2021年小盤股表現特別好,2022年由于小盤股業績下滑的幅度可能會比較大,雖然它估值偏低一點,但是和2021年初相比,它的優勢就會下降,所以我們認為2022年的市場風格可能會均衡一點。第五個,2021年上游的表現更好,我們認為2022年下游的表現會更好。

  2022年資產配置:堅持戰略布局

  王婧:2021年的12月31日,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后一天,這意味著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銀行理財迎來“真”凈值時代。這對于居民的資產配置會產生哪些影響?

  魏鳳春:這對中國的普惠金融影響非常大。首先,大家會形成一個基本常識,理財也是有風險的,理財是金融行為,金融是對風險的定價。如果說完全剛性兌付,金融就失去它的本質意義,理財凈值化需要全民對金融知識再學習。既然是凈值化就必然有波動,波動問題通過單一資產的擇時還是通過多資產的配置來解決,這會考驗很多公司的管理能力。

  現在創金合信基金強化資產配置的能力,我認為就迎合了時代的要求。這要求我們肩負起普惠金融的重要使命,這是一件只能干好不能干壞的事情。我們希望理財凈值化在對普通民眾的理財理念進行更新的同時,我們的資產配置理念也要更新。既要做好投資的實踐,也要借鑒國際上最新的一些資產配置方法、模型和邏輯,并結合中國的現實需要,大家一起成長。

  王婧:可否分享一下2022年創金合信基金的資產配置觀點?

  魏鳳春:第一,預計2022年沒有大的系統性風險,我們提倡長期布局、戰略布局,根據十四五規劃,根據中央高質量增長來進行布局。雖然是資產配置,實際上產業的布局是基礎。同時,做投資要機動靈活,需要考慮到國內量的增長可能帶來的沖擊和海外流動性收縮的沖擊,這需要強化擇時的能力。所以我們既堅持長遠的戰略性原則,也堅持相對短期的戰術調整。理想的工作是爭取在大類資產配置和擇時方面都努力做好,延續投資業績的輝煌。

  王婧:創金合信基金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業績。根據海通證券基金公司權益及固定收益資產業績排行榜,權益基金的排名中,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創金合信基金最近三年的收益率是215.84%,在119家公司中排名第二,最近兩年的收益率達到179.24%,在133家公司中也是排名靠前。請問創金合信基金投資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在新能源、科技等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產品線布局,是不是體現對于長期資產配置和產業配置方向的觀點?

  蘇彥祝: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成功沒有秘訣,因為世界上沒有靈丹妙藥。我們從四方面去努力,機制、文化、理念和時間的維度。

  一是機制。創金合信基金2014年成立,成立的時候就有骨干員工持股制度,內部實行合伙人制度,有了合伙人制度之后,我們的骨干員工,包括基金經理、研究員就能夠比較長期安心在這工作,它解決了歸屬感和利益分配問題,創金合信基金是一個有合伙人機制的公司。

  二是文化。投研需要文化,不是一個基金經理單打獨斗就可以把業績做出來的。投研是一個團隊,我們希望大家和而不同。不同,指你在投資方法論上可以不同,但是交流是順暢的,和諧的。只有很多各具專業的人,能力互補的人,大家互相順暢交流,才會成長得更快,所以我覺得和而不同的文化是我們投研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是投資理念,倡導深度基本面研究以及多樣化的動態價值投資。我們特別重視深度的基本面研究,雖然我們在二級市場做投資,但是我們希望能夠深入地扎到產業研究和真正的企業經營管理上去,獲取企業成長價值,所以特別重視深度的基本研究。在深度的基本面研究的基礎上,大家可以做多樣化的動態價值投資,所謂多樣化,我們不強求所有的基金經理都是同一個方法論,我們覺得投資的方法多種多樣,它一定要符合基金經理的能力、特長、性格偏好。每一種方法論都有成功的案例、成功的代表,就好比說我們去爬山,爬山不是一條路通到山頂,有若干條路都可以到山頂,所以我們允許基金經理有多樣化的投資方向,但每一種投資方法論,我們主流上還是鼓勵做價值投資 這個價值投資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有的人喜歡企業成長的早期,有人喜歡成長階段,還有人喜歡末期的清算價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我們鼓勵有不同的方法論。此外,我們還要踐行責任投資,中國現在鼓勵共同富裕,鼓勵ESG責任投資。

  四是特別重要的,時間的維度。基金經理不是突然像孫悟空一樣變得很厲害的,需要時間去成長。例如,大家比較喜歡的游大師(李游),他在我們團隊已經有8年多,以前在賣方做研究員,然后在創金合信基金先做研究員,接著做基金經理。曹春林已經在團隊里10年了,10年里他不斷地做探索和研究。還有大家比較喜歡的醫藥基金經理皮勁松,在團隊8年多。基金經理在好的理念、好的文化氛圍下,自己很努力,就能夠長期成長。而這種長期成長,公司需要提供一個好的舞臺,那就需要我們考核注重長期。

  對于第二個問題,創金合信基金長期的資產配置和產業邏輯,在產品布局里面是有所體現的。內部講究深度基本面研究,一個基金經理即使他只做了半年或一年的投資,但他基本面研究至少需要看三年,不能只看一年。我們布局一個產品,需要至少看5年,最好看10年,比如三四年前布局了創金合信新能源汽車基金,若干年前看好這一結構性的機會,我們對新能源汽車在中國能夠發揚光大非常有信心。再比如,今年我們又布局了創金合信數字經濟基金和創金合信芯片產業基金。芯片產業,我們看好中國未來至少5年可能10年左右的國產化爬坡,以及長期的物聯網、智能化的發展,我們希望挑出中國最好的結構性機會,把它變成產品,從而力爭為我們的投資者創造一個好的回報。在產品布局里面,應該說基本體現了長期的產業邏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常靖蕾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17 晶科能源 688223 --
  • 01-13 萬朗磁塑 603150 --
  • 01-12 奕東電子 301123 --
  • 01-11 希荻微 688173 --
  • 01-10 誠達藥業 301201 72.69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