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小川
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時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引起了全社會對共同富裕和收入分配問題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本屆學術年會以“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恰逢其時。我今天主要想從經濟和金融的角度,與大家就“信息科技的發展與基層銀行的前景”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因為基層銀行應該服務于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當然,我們目前對這個題目還只有一些初步研究思路,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信息科技發展給基層銀行帶來新挑戰
大家都知道,信息科技發展非常快,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推動很多FinTech公司和BigTech公司成長,為金融服務特別是銀行服務創造了新渠道,也帶來新挑戰。與此同時,基層銀行,主要是立足社區、村鎮的小銀行,當然也包括一些大銀行相對獨立的基層網點,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空間和方式都發生了變化,自身生存發展都面臨著新局面和新挑戰。
銀行業在某種程度上可看作是信息科技的應用行業,其賬戶管理、客戶管理、支付體系、貸款決策及定價等,都是依靠以IT技術為支撐的信息處理來完成的。銀行的用戶界面(過去是網點)、支付手段等,現在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銀行業面臨信息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這是必然的。
過去在大中小銀行并存的情況下,小銀行主要為基層、為社區服務,同時其在生存邏輯上自我認為,大中銀行地盤很大、客戶很多,只要分出“一杯羹”,小型機構就會有很大生存發展空間。而且,地方政府也有動力支持本地區小銀行發展。同時,小銀行也想模仿大銀行,經常是大銀行做什么,它也想做什么,包括跨區經營、注重大戶等。不過,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新增了金融服務供給方,它們同時也是新的競爭者;此外還有非銀行金融機構也來參與競爭。因此,隨著服務供給方增多,情況發生了變化,即便是大銀行做不過來的業務,也不見得就能落到小銀行身上,因為這還要取決于小銀行的本事和優勢,特別是信息方面的優勢。
銀行業既然是信息服務業,就必然要建立信息系統,包括硬件系統以及基礎軟件和應用軟件。過去銀行應用軟件可以自己開發,也可以外購,小銀行限于自身科技力量,外購情況更多。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在一些新領域,比如互聯網業務、客戶管理、云計算等,軟件開發商開始從按照銀行需求制作軟件,慢慢變成了自己有能力開發更先進、更全面的軟件,成為提供全系統集成服務的供應商。緊接著,軟件開發商可以實現SaaS(軟件即服務),即銀行的主要服務流程都可以由購置軟件來實現。一些FinTech和BigTech公司也自認為能力很強,完全可以提供更先進的金融服務,包括提供應用軟件、系統集成服務乃至SaaS。還有的FinTech或BigTech公司認為,由銀行自身提出需求并尋求應用軟件的外部定制,顯然還不如直接由它們設計并全套提供。
如果銀行主要流程都被信息系統所替代,小銀行真正有優勢的方面就不多了,可能僅剩下牌照和享有存款保險等少數優勢。事實上,如果是全網獲客及客戶管理,小銀行比不過FinTech和BigTech公司;如果銀行貸款主要依靠征信系統提供的信息,或者靠平臺的助貸、導貸,小銀行在大數據和征信方面也比不過信息科技公司;如果理財主要依靠投顧,在這方面也是信息科技公司更有優勢。現在銀行牌照管理比較嚴格,沒有牌照也無法享有存款保險,但如果隨著這些比較優勢不斷發生改變,牌照未來可能也不是大障礙。此外,科技公司目前市場估值比較好,使得其資本補充以及人才吸引也不會有大問題。
信息時代基層銀行仍大有可為的空間
基層銀行怎么應對,如何發掘自身價值,這是個問題。基層銀行如果客戶管理靠互聯網、貸款靠征信、理財靠投顧、吸存從大銀行分一部分、業務靠購買應用軟件,而不是面向基層去尋找自身優勢,不在基層爭取客戶,或者還想著按過去思路從大銀行手中分“一杯羹”,就可能走上一條喪失自身優勢的道路,而且未來地方政府也可能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本地小銀行發展提供巨大支持。近些年大家已經在市場上觀察到了這些現象。2012年溫州金融出問題后,大家都在探討未來的發展模式,其中臺州的發展經驗是立足基層、面向基層、更多獲取基層信息和業務,這種模式發展得就很不錯。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還是要走互聯網道路:客戶和業務要全網去獲取,不分地域和界限;貸款主要依靠征信來判斷,或者依靠科技公司助貸。貸款決策和定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應該依靠大數據和征信系統,是個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和巴塞爾委員會(BCBS)都明確提出,銀行不能過度依靠外部評級,外部評級具有順周期性,也會產生明顯的責任推諉(即在銀行內部合規和風險控制方面,只要有外部評級或者征信評價就可以免責,即使業務質量出了問題,業務員、主管及各個層級的管理人員都不用負責,因為他們有外部評級作為依據)。很可能,這種互聯網模式并不適用于小銀行,因為大銀行和信息科技公司更有條件便捷地全網管理客戶和訪問征信系統,在數據和資料方面也比小銀行有更加全面和深厚的積累。此外,上述責任推諉機制也容易使小銀行迷失。
順便提幾句,近幾年大量P2P網貸出問題,現在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但代價非常大。從中應該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不要輕易貶低銀行業這么多年發展所積累起來的業務經驗和傳統。不可否認,我們需要注意科技發展可能帶來新技術和新模式,甚至會有破壞性的創新,但也不能輕易就下結論和給出認定。從科技的角度來講,任何一種創新和新技術剛出現時都可能會令人激動,人們也可能傾向于相信它們的無比效力,但也可能會宣傳過度而名不副實。從P2P網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有些盲動的“鼓吹”事后都被否定了。P2P網貸所宣傳的一個主要機理是,過去老百姓有錢都存在銀行并由銀行來決定貸給誰;未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獲取數據的便捷度和透明度會不斷提高,就不再需要銀行去做這件事了,存款人有錢,可以跳過銀行,自己通過信息系統尋找貸款對象。這種宣傳誤導性很強,一方面,貸款業務所需信息量比較大,且信息處理也較復雜,需要豐富且嚴格的財務分析,進行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比較,還需要分析整個行業特征,甚至宏觀和國際等各類影響因素,這不是少數幾個愛好者坐在家里就能解決的;另一方面,即便這些愛好者可能了解少數幾個企業,但是如果不將其放在行業和經濟大局中去考察,也往往得不出正確判斷。
總之,在面臨當前各種挑戰和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思考銀行業,特別是小銀行,為國民經濟服務以及自身生存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基層銀行的比較優勢在于扎根基層
經濟學特別是國際貿易理論反復強調發揮比較優勢。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要想發展,要擴大市場、要有競爭力,就要考慮自己的比較優勢究竟在哪里。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而不能依靠弱勢參與市場競爭,弄不好“雞蛋碰石頭”。那么,基層銀行的比較優勢又在哪里?要弄清這點,我們先試著看看大銀行和信息科技公司的優勢在哪里。
先看大銀行的優勢。大銀行有牌照,資本充足率較高,客戶面廣,存款基礎比較強大,有自己的IT開發隊伍,有存款保險機制保護,等等。但與此同時,目前大銀行估值相對較低,有些還在凈值之下;大銀行業務開展受到各類限制,不能像金融科技公司那樣進行跨界多元化服務;銀行網點將來會面臨很大沖擊。在一些西方國家,有些大銀行要把網點轉為綜合性網點(不只從事商業銀行業務),但這可能還需要監管上給予支持。
再看信息科技公司的優勢。科技公司可以吸引人才和籌集資本,特別是現在科技類公司估值比較高,有條件通過資本市場等各種方式籌集較多資本;從客戶管理和吸收存款的潛力看,科技公司有新的方式,特別是在全網客戶方面有潛在優勢。另外,隨著支付體系的發展,信息科技公司越發具備了獲取客戶、擴大客戶和管理客戶的條件;多數FinTech和BigTech公司還沒有銀行牌照,但未來會有希望。對它們而言,因為沒有牌照,暫時還享受不到存款保險,這是一個弱勢。由于銀行業的信息處理屬性,FinTech和BigTech公司憑借強大的IT技術,通過系統構建、軟件開發和SaaS推廣,已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金融服務的技能。而且,IT服務于金融各業不受分業經營的限制,優勢就顯得更為明顯。
比較之下,小銀行在資本、估值、客戶、支付系統、跨業和IT隊伍上,都處于弱勢。目前小銀行的優勢之一是擁有牌照并參加了存款保險。如果小銀行用弱勢去競爭,前景堪憂。因此,基層銀行更應當扎根基層,加強與基層客戶的聯絡,發揮掌握基層客戶信息的比較優勢,著重服務好基層。這個空間還是很大的,這也是事關經濟全局的一件事。這涉及集中型計劃經濟在效率和競爭力方面與市場經濟的比較。從信息理論來看,分散的信息在基層就可以處理且更有效率,并實現供求平衡。也就是說,市場經濟的原則是,能在微觀層面解決的信息處理和供求平衡,就不必上傳到更為集中的層面。盡管現在有大數據,有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但是并不能改變信息效率的基本規律。雖然說放貸可從征信系統獲取一定信息,但實踐中的放貸要對企業的競爭力和財務健康性作出判斷,很大程度上要審視企業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另外,企業究竟在行業中處于什么地位、前景如何,以及企業在面臨各種收購兼并、同業競爭等方面的優勢如何,目前還不能只依賴替代性數據及其信息處理去判斷。此外,各種利益主體在數據上也存在很多博弈,越是依靠信息處理作出判斷,就越會有人在數據上、在信息處理上進行博弈,就可能出現信息造假,比如銷售上跑流量,物流上跑運量,交易上跑交易額和對敲,輿論上則雇水軍、大V,等等。對這類現象要有清醒認識。
從我國一些辦得很好的基層銀行的經驗可以看出,基層銀行大有可為,它們有基層信息和服務上的優勢,對基層客戶有近距離的觀察,還可能構建“銀企命運共同體”。如果抓住了自己的潛在優勢,基層銀行就有為國民經濟服務以及自身生存發展的空間。但如果用自己的弱勢到市場打拼,就令人擔憂。
從長遠來看,信息科技會進一步動態發展,現在還不能完全看清楚,希望大家關注這些趨勢,研究這個題目,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第一,要高度重視信息科技發展的挑戰,包括它對銀行組織結構、業務發展空間和銀行監管所提出的挑戰。第二,小銀行扎根基層仍有重要的比較優勢,仍大有可為。當然,這和銀行傳統思路已有所不同,需要做一些轉變。第三,基層銀行要重視比較優勢的規律,不要拿自身弱勢當作發展引擎。第四,可以試著先從銀行體系結構演變,包括銀行網點未來功能入手進行研究,一定程度上這也可擴展到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因為道理是相通的。第五,在整體研究方法上,過去主要是從業務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角色出發,未來可能更多地轉向以信息體系與結構為基礎進行分析和論證,去指導金融機構進行各項相關選擇和制訂發展戰略,使其更加適應新時代,適應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本文為作者2021年12月11日在“2021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上的主旨演講)
(本文作者介紹: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責任編輯:梁晨婕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