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談概率,好像一談到概率優勢就顯得比較專業。我曾經和那幾個一起在爭吵中成長的朋友分析過一些高效的形態。他們在看過這些形態之后又爭論了起來,其中一個朋友是堅持概率優勢論的。他認為本人沒有必要再研究下去了,他說從這些形態上來看,完全可以把握概率優勢的,他認為可以控制在70%的成功率吧。
我相信這個朋友是可以做到的,其實我也可以做到,我堅持了4個月,平均月復利15%,第五個月把掙到的全虧回去了一大半,所謂的弱勢概率事件連續發生,扛不住的,在信念上就動搖了。這時你才會感到市場是一個深淵,它讓人恐懼,讓人毛骨悚然。有人說只要心態好扛住了就行,在市場中被爆的人都是心態好的。
搞投機的大多數人都在這條路上來來回回進場出場,從邏輯上挑不出來什么毛病。上個世紀末,名噪一時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依靠這種模式創造了幾年的輝煌,依靠的是強大的計算機分析介入。不料小概率事件連續發生,管理層心態失衡,連續低級錯誤決策,公司也在幾個月內步入破產邊緣。這是為什么?為什么邏輯認識和實踐結果有如此巨大的偏差?
當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管理層可謂是精英匯聚,最后幾個月中,他們輸掉了名聲,輸掉了榮譽,輸掉了擁護者的信任,人性的弱點被毫無保留的暴露在世人面前。追求概率優勢是對人性的極大考驗,使用者要保持長期超理智的狀態和行為。反正我做不到,精英管理層也做不到,但不乏有人真的能做到。
我是因為嘗試過了,才知道為什么我自己做不到。從整體上來講,做到盈利了,但某種人生信念動搖了。有人講,你不是還是掙了一小半嗎!從邏輯上講是對的,但是最后一個月過得極其不開心,不是因為輸錢沮喪,是因為內在被未知束縛住了,感覺像走進一個未知的死亡。
在這個死亡空間里,一切盈利都可以變得不開心,一切虧損都可以變得不上心,一切都是機械的(很多人贊美這種機械)。似乎每一次機會都要把握,因為你不知道你錯過的是不是大突破。好的機會,因不敢做漲而悔恨;不好的機會,因不敢做短而虧損。
這個時候人沒有選擇,日復一日的這么機械著。直到連續的虧損才突然的警醒,市場不是機械的,市場是一個生命體,他可能沒有邏輯,但他是有韻律的,你要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去感受。不要在那里選擇,要學會接受。
從大方向看,人人都能理解投機是技術,更是藝術。而概率優勢的本質就是在數量中尋找質量,整體保持優勢,這跟藝術沾不上半點關系。你見過哪位藝術大師是從數量中碰質量的?整天涮數量的還能叫大師嗎?藝術大師要么不做,一旦決定去做,那就是質量。
我們看藝術,看一幅畫。如何評價一幅畫?線條的堆積原理,顏色的搭配方案。不,畫是畫出來的,不是復印出來的。畫的美絕對大于內部所有的線條顏色美之和,這就是畫的價值。當我們在追求概率優勢的時候,我們反而在追求缺乏價值的東西。追求概率優勢,必然會因不敢做漲而悔恨,因不敢做短而虧損。
然而追求概率優勢的朋友會辯解,我們追求的是在資金管理上的藝術。我們在整體情況好的時候倉位就大一些,我們在整體情況弱的時候倉位就小一些。這個其中的“對整體情況的辨別”,其實這已經是你從感悟中而生的某種依據。依據不一定是邏輯上的才叫依據,只要是人能把握的,某種經驗上的依靠都可以叫依據。
其實在操作的時候,有些人會情不自禁的從成功的實例中尋找條件的相關性,一點點接近某些能把握的前提條件。通過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慢慢總結出某些經驗。比如,這次的前提條件甚好,感覺十拿九穩,那就入場吧;有的時候在做與不做之間徘徊,不突破慶幸,突破了遺憾。
隨著經驗的繼續積累,第一種情況越來越多,第二種情況自然也就變得釋然。巴菲特建議一輩子投資20次就夠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境界。他經常舉的例子就是打棒球,機會失去不可怕,十拿九穩時再出擊。但無論如何,這其中肯定是有某種大致判定依據。
追求概率優勢是你驗證市場的過程,但不是終點。希望大家能夠較快越過這個過程,最好不要太執著。
(轉自:投基家)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