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劉曉博說財經 劉曉博
進入12月,坊間都在猜測:中國央行會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降息。
最期待降息的,除了實體經濟的老板、地產商,還有“股民”和“房民”。大家那渴望的心情,如同“久旱盼甘霖”。
然而,就在剛剛(12月7日上午9點33分),一個重磅消息傳來:最新一期(2018年11期)的“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招標結果出來了,1個月期限,年化利率竟然是4.02%!
利率突然飆高了!
先解釋一下,什么是“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
企業和個人交稅,就形成了財政收入。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會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放在央行,以確保資金的絕對安全。此前央行不給利息,后來給活期利息,因此收益不高。
企業和個人的錢,本來可以在市場中流動,交給財政并存入央行,相當于央行回收了市場資金,減少了基礎貨幣,也會減少M2,其結果類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所以,這些錢必須以適當方式回流市場。
回流的第一種方式是:國家財政支出,或者轉移支付。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央行招標,以定期存款方式存放在商業銀行。這些錢到了商業銀行,就具有了流動性。后一種方式,就是“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它可以讓財政資金獲得更高的利息。
所以,當央行財政部進行“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時候,等于投放基礎貨幣。今天這一期總額是1000億元,就等于投放了1000億基礎貨幣。
央行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調節市場里貨幣的多少,還可以通過招標利率,引導市場利率的上行或者下行。
當然,招標利率的高低,有央行引導的因素,也有市場博弈的因素。當存款利率走高的時候,就說明市場資金偏緊;反之,利率走低說明資金充裕。
為什么說看起來央行“加息”了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表格,重點看一下“期限”和“年利率”:
2018年“國庫現金商業銀行定存”招標結果
時間 |
金額(億) |
期限(月) |
年利率 |
1月15日 |
800 |
3 |
4.70% |
2月7日 |
1200 |
3 |
4.5% |
3月26日 |
500 |
3 |
4.62% |
4月20日 |
800 |
3 |
4.50% |
5月9日 |
1200 |
3 |
4.63% |
6月15日 |
1000 |
3 |
4.73% |
7月17日 |
1500 |
3 |
3.70% |
8月16日 |
1200 |
3 |
3.70% |
8月27日 |
1000 |
3 |
3.80% |
9月21日 |
1200 |
3 |
3.71% |
12月7日 |
1000 |
1 |
4.02% |
從表格可以看出,2018年“國庫現金商業銀行定存”的最高利率出現在6月15日那一期,年利率是4.73%,這說明當時市場資金非常緊張。后來,貨幣政策出現了微調,利率逐步下降,央行還在8月搞了兩期“定存”,那時候正是貨幣政策明顯寬松的時候。
12月7日最新一期的“定存”,期限只有1個月,明顯短于其他10期,本來利率應該更低一些,但卻從3.71%飆升到了4.02%,出現了明顯的反彈。
一般來說,央行加息(或者降息)有兩種方式:
第一,調整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中國國情下的“正式加息(降息)”,影響巨大;
第二,非正式加息(降息),通過逆回購、MLF和“定存”的利率,來誘導市場利率變化。
所以,即便是央行的確在誘導利率走高,我們也只能使用“加引號”的“加息”來表示,因為這是非正式的。
央行是在誘導利率走高嗎?看起來很像!
要知道,10月25日到12月5日,央行長達29個工作日沒有進行逆回購(投放資金),12月6日只是“等量續作”了到期的1875億元MLF,期限為1年,利率為3.30%(跟之前持平)。
這意味著,央行連續30天沒有放水,這在之前是非常罕見的。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時候,就顯得更加非同尋常。
為什么央媽“鐵了心”,長達30天不放水?今天雖然放水1000億,但卻給了一個“高利率”?
說到底,是為了“人民幣匯率穩定”。而維穩人民幣,顯然是為了讓中美貿易磋商更加順利!
中國希望未來的路這樣走:達成貿易協定,避免被迫刺激樓市,盡量通過實體經濟來穩增長。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這是非常明智的。
如果撕破臉,選項就減少了,樓市這根拐杖就更加不能離手。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今天1000億“定存”資金的投放?因為臨近年底,資金的弦繃得太緊,可能引發“錢荒”,畢竟年底結算日快到了。
這樣,4.02%的利率也就可以理解了。現在資金是有點緊張,有年底因素,有央行收緊的因素。
從趨勢上看,央行不可能持續“加息”,未來只可能“降息”。春節之前,一定會有一次全面的降準,非正式的“降息”也會發生。至于正式的降息,2019年上半年一定會有。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中美能達成協議,2019年就不可能有貨幣的“大水漫灌”,而只能是“滴灌”。反之,則很難說了。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