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傳送門”:互聯網平臺扎堆貸款業務

流量“傳送門”:互聯網平臺扎堆貸款業務
2024年08月28日 07:24 中證報

  “登錄攜程APP申請信用貸,現在可以送您限時免息券。”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接到一通推銷互聯網平臺貸款的電話,這與以往以銀行名義推銷的話術有所不同。記者調研發現,越來越多坐擁巨大流量的互聯網平臺“前赴后繼”,瞄準貸款業務。“流量的盡頭是放貸”這一調侃加速成為現實寫照。

  從業態多元的互聯網巨頭到垂直領域的互聯網平臺,在普通人手機上,不管是電商、短視頻、音樂類APP,還是外賣、出行、美顏相機類APP,都陸續接入了借錢入口。眾多互聯網平臺趨之若鶩,源自廣袤的市場:與銀行相比,網貸門檻低,尤其對于長尾客戶,融資可得性高,貸款潛力巨大。

  圍繞貸款業務展開的導流、助貸或聯合貸,正在成為很多互聯網流量平臺的標配。然而,各類平臺“拼命借錢給你花”的背后,有諸多灰色地帶,也涌動著信息泄露、多頭借貸共債問題突出、合作金融機構資產壓力陡增等風險。

  ● 本報記者 薛瑾

  拼命借錢給你花

  “一次偶然機會看到朋友圈京東金條借款的廣告,好奇地點了進去測了額度,之后隔三差五就接到京東金融的電話,說給我提額,讓我提款。”北京白領陳女士告訴記者,“就像被算法鎖定了一樣,之后一直被推送各種網貸平臺廣告。辦貸款的輪番‘轟炸’,終究是從銀行卷到了互聯網。”記者通過社交媒體發現,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樣的共鳴。

  流量較大的互聯網平臺涉水金融尤其是信貸業務近年有擴面之勢。近日,熱門網絡小說平臺七貓小說一度上線借錢入口。飛豬、閑魚等多家互聯網平臺也紛紛加入借錢窗口。記者發現,在常用APP中,微博、抖音、愛奇藝、美團外賣、餓了么、美圖秀秀、去哪兒旅行、智行火車票等,也都有顯眼的借錢入口。

  “點外賣看到‘我的’界面里的類似未讀消息提醒的紅色小氣泡,忍不住點了進去,發現是讓我申請貸款。”經常點外賣的楊女士感嘆,“現在這些平臺,真是拼命借錢給你花!”記者實測發現,不少平臺在誘導用戶開通借款額度時,通常會對開通按鈕作突出展示。

  一些平臺雖然有借錢入口,但并不直接提供放款服務,而是通過第三方金融機構,為用戶提供借款服務和資金,系統默認展示第三方借款產品。“這種平臺實質上扮演的是中介引流角色,通過為金融機構提供獲客服務,來賺取中介費用。”一位業內人士介紹。

  “近期有一些上線又下線了借錢入口的平臺,多是采用純給貸款平臺導流的形式。這個入口里通常會掛一些貸款軟件的廣告或者下載頁,他們并不對申請貸款的人做任何篩選,只是像廣告一樣做展示。點進展示頁以后,它會跳轉到應用商店。這種導流并不需要金融牌照和資質。”一位資深互聯網貸款平臺人士對記者表示。

  部分更早入局的互聯網平臺則成立了專門的小貸公司,經營小貸業務,與其他持牌金融機構,如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托機構等聯合放貸。業內人士介紹,有流量的平臺開啟的貸款業務路徑通常是,從導流、助貸到自己拿牌照做自營,進行綜合了自營放貸、助貸、導流的多元化信貸服務。

  平臺緣何扎堆借錢

  為何各類互聯網平臺扎堆推出信貸業務,花式“求借錢”?對于互聯網平臺來說,可以利用金融營銷實現流量變現,是增加收入的新方式之一,還可增強用戶黏性,獲得更高的用戶留存率;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可以借助平臺流量獲取客戶,彌補自身流量和獲客渠道的不足,雙方一拍即合。

  “主流互聯網平臺有流量、有消費場景,接入借款入口,主要是對接銀行未直接覆蓋人群的借款需求。”一位與多家頭部互聯網平臺合作的資深信托人士告訴記者,互聯網信貸的客戶池,一部分也是銀行的信用白戶,這部分人由于缺乏信用記錄,很難直接獲得銀行的信用類貸款,于是對網貸產生了需求。

  互聯網助貸,相比機構自營獲客,是條捷徑,有助于資產和客戶規模快速擴張。“特別是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獲客能力弱,現在就慢慢變成平臺公司是強勢一方,金融機構對他們缺乏議價權。”一位資深金融業內人士說,“部分金融機構依賴這種渠道展業,導流費用負擔巨大。目前頭部平臺流量費用較三四年前漲了兩三倍,機構獲客質量也出現一定的瓶頸。”

  一位中型網貸平臺人士也告訴記者:“一些中小持牌金融機構缺乏獲客展業渠道,有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的訴求。互聯網平臺也需要獲得成本低廉的資金。現在我們與合作機構洽談時,資金成本一般會控制在5%(年化)以下。但在消費者端,加上平臺的運營成本和擔保費用等,一般年化利率要到百分之十幾甚至二十多。”

  記者調研了解到,根據個體資質不同,互聯網平臺開展信貸業務的利率區間和客群也不盡相同。主流平臺的利率區間在7%-24%,越是頭部機構利率中位數越低。在此類現金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上,24%和36%是兩道坎:24%以下是合法合規的界限,受法律保護;24%-36%可自愿協商,不受法律保護;36%以上則可界定為高利貸,一些尾部平臺的利率無限逼近36%這條紅線。

  盡管越來越多互聯網平臺想從貸款業務中分得一杯羹,但流量變現的實際效果有待經受市場考驗。這種潮流能持續多久,還需要看各平臺的運營能力、監管動向以及市場環境變化。

  “有些互聯網平臺,貸款平臺已經入駐,但導流效果非常差,一個月就轉化幾單APP下載。這類垂直領域平臺雖然流量非常大,但它的流量客戶跟這種互聯網信貸的流量客戶重合度非常低。”上述資深互聯網貸款平臺人士說,消金市場逐漸走向飽和,競爭與內卷加劇,流量變現的可持續性或許需要打個問號。

  過度負債風險暗涌

  互聯網平臺紛紛瞄準貸款業務,也讓一些風險悄然涌動。

  “明明一些客戶是多頭借貸,無力正常償還負債了,還給這樣的客戶借新還舊。”業內人士透露,多頭借貸和共債現象增加,給放款機構的資產質量帶來了一定風險。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風險點很大程度上來自互聯網平臺合規性問題。前端獲客來源于平臺,觸達客戶也是通過平臺。如果說平臺合規性有問題,大概率后面客訴等會比較多,會有聲譽風險。”華南地區某金融機構負責人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透露,近兩年,下沉客群收入、還款壓力增大,對金融機構業務拓展、資產質量管控、消保降訴等方面帶來了超常規的負重。同時,一些金融機構逾期率指標出現明顯走高,核銷不良資產和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壓力也隨之而來,并吞噬了部分利潤空間。

  同時,在相關投訴平臺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互聯網貸款也因征信、貸款利率高、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問題成為投訴重災區。比如,用戶在開通額度時,同意協議的選項往往為一鍵勾選,但實際包含多個協議,例如某互聯網平臺的信用貸申請,需要用戶“打包式同意”《個人信息使用授權書》《個人信息對外提供授權書》《敏感個人信息授權書》等8個協議。對于繁雜協議文本,很多消費者閉眼勾選。

  又如,一些平臺以“貸款超市”形式鏈接多個貸款產品,一些產品背后運營方甚至沒有金融牌照和放貸資質。層層嵌套的貸款平臺,除了增加隱私泄露風險,無形中也可能推高借款人的成本。

  “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涉及客群、場景、資金以及風險等各環節之間的隔離,需要更加注重穿透與持續性監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任濤表示,金融機構在從事這類業務時,應搭建自身風控模式和手段,避免風險評估與管理“空心化”,按照適度分散原則審慎選擇合作平臺,以避免對單一平臺產生過度依賴。

  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委托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開展貸款網絡營銷活動的倡議》,呼吁金融機構和第三方互聯網平臺規范開展貸款網絡營銷活動,落實客戶適當性管理的相關要求。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金融消費者應將自己的債務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內,特別是年輕人要按需申請信用貸款,量力而行,切勿盲目借貸。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應采取措施,有效防范過度下沉、過度授信帶來的“不該貸”“過度貸”等問題,進一步降低共債風險的發生概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流量 貸款 銀行 貸款業務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速達股份 001277 32
  • 08-23 益諾思 688710 19.06
  • 08-20 成電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