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受到了貸款利率持續下降、凈息差不斷收窄的影響。
21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以及主要司局負責人就銀行業利潤增速放緩、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最新進展、金融消費者保護等眾多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據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銀行業利潤增速放緩主要受凈息差收窄等影響;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不搞“一刀切”;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建立以來,“白名單”項目獲批融資已近1.4萬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法規司司長王勝邦在回答第一財經提問時表示,金融機構的責任是將合適的產品通過適當的方式銷售給合格的投資者,不能出現錯配。要發揮好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通報和評價機制的作用,推動金融機構有效落實監管要求。
凈息差收窄影響銀行業利潤增速
上半年,大行及民營銀行凈利增速為負,引發市場關注。
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2024年二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長0.4%,增速有所放緩(一季度增長0.7%)。其中,大行及民營銀行凈利潤均同比出現下滑,增速分別為-2.87%、-1.94%。
對此,金融監管總局統計與風險監測司司長廖媛媛指出,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持續放緩,主要是受到了貸款利率持續下降、凈息差不斷收窄的影響。
今年1~7月,銀行新發放企業類貸款平均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9個基點,較前期高點即2021年下降超過100個基點。上半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54%,同比下降19個基點,較前期高點下降超過50個基點。
中國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80%左右,因此,凈利息收入增長放緩對利潤的影響非常顯著。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降低服務收費,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已經連續5年同比下降。
廖媛媛表示,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對于銀行及時補充資本金、維持穩健運營、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利潤增長放緩壓力,近年來,商業銀行已通過多種方式內部挖潛、降本增效,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仍處于合理區間。
對于部分民營銀行凈利潤增速負增長的情況,廖媛媛稱,今年上半年,民營銀行總體是盈利的,但有幾家民營銀行凈利潤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這些銀行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加大了撥備計提力度,直接影響了當期利潤,導致凈利潤出現階段性下滑。
在實體有效需求不足、監管引導優化供給的雙重壓力下,今年以來銀行資產規模增速持續放緩,凈利息收入增長繼續承壓。
東興證券研究報告認為,考慮到當前有效信貸需求偏弱,穩增長政策存在加碼可能,新發放貸款利率特別是按揭貸款利率仍有下行壓力;疊加債券投資利率低位置換,全年資產端收益率繼續承壓。但考慮政策層對銀行息差的呵護態度,存貸款同步降息,銀行持續加強負債成本管控,負債成本降低有望緩釋息差下行壓力。
據悉,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引導銀行機構繼續加強精細化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不斷提高盈利能力。
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不搞一刀切
在銀行業整體經營承壓的同時,中小金融機構也面臨改革化險。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被金融監管總局2024年工作會議列為八項重點任務的第一條。
在我國中小銀行中,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及村鎮銀行的數量占比最大。
截至6月末,全國共有中小銀行(包括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3830家,資產115萬億元,占整個銀行業總資產的28%;貸款余額62萬億元,有將近80%投向了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中小保險公司有163家,總資產9.7萬億元,占保險業總資產的30%。
肖遠企表示,從全國范圍來看,中小金融機構總體經營穩健,經營指標和監管指標也都處于健康合理區間。比如,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3%,撥備覆蓋率達155%。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無論是綜合償付能力還是核心償付能力,都在監管比例之上。
肖遠企認為,對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總體上要采取實事求是、穩步推進的原則。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個模式方法,堅持“一省一地一策”的形式。中小金融機構散布在全國各個地方,從大城市、中小城市,到縣、鄉、村都有,每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每家中小金融機構本身的情況也不一樣。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在農村信用社改革中,各省份要根據不同情況,兼顧促進發展和防范風險雙重目標,探索新機制、新模式。不同地方改革的重點和次序應有所不同。
比如,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應將化解風險放在首位,適當組建市級農商銀行和省級農商銀行;而東部地區重在提升法人機構競爭力。
近年來,農村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力度明顯加大,省聯社改革加速推進。截至目前,七地已明確改革方案并落地,其中浙江、河南、山西、廣西、四川五地選擇省級農商聯合銀行模式,遼寧、海南兩地選擇省級農商行模式。6月,江西省聯社也決定啟動江西農商聯合銀行組建工作。
對于中小金融機構的具體監管工作,肖遠企提出四方面重點工作:一是狠抓公司治理建設;二是加強行為監管;三是中小金融機構要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四是聚焦主責主業,不盲目求大求全。
董希淼說,中小銀行一定要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制定科學務實的發展戰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細分市場尋找差異化定位,進行更精準的數字化轉型,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逐步邁上特色化和精細化發展之路。
房地產“白名單”項目獲批融資近1.4萬億
房地產融資和行業復蘇前景一直備受關注。二季度以來,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調整優化,步入新一輪寬松期。在融資端,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建立并加速推進,一視同仁滿足各類房企和項目的合理融資需求。
談及融資協調機制建立以來的進展,廖媛媛透露,目前商業銀行已審批“白名單”項目5392個,審批通過的融資金額近1.4萬億元。在協調機制推動下,符合規定的“白名單”項目及時獲得了資金支持,為促進項目建成交付、保障購房人合法權益、穩定房地產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1月,住建部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文,指導各地建立了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4月,為推動機制落地見效,成立國家專班進行集中辦公,并指導各地成立地方專班開展工作。6月,兩部門又聯合印發通知,針對提高“白名單”項目的推送效率和質量提出了多項優化措施。
廖媛媛表示,當前,為做好保交房工作,各城市協調機制正在全面了解所在地在建已售未交付房地產項目信息。對于需要通過“白名單”獲得融資支持但尚未滿足“白名單”條件標準的項目,協調機制督促銀行要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房地產企業要采取措施盡快修復問題項目,城市政府要加強協調,推動符合“白名單”條件標準的項目應納盡納。
“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在加快建立和見效。”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表示,推動需要融資支持的項目應納盡納,將有助于更多項目獲得融資支持。
在新一輪房地產政策“組合拳”下,房地產市場總體仍處于調整周期,但呈現邊際改善跡象。
截至目前,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4000多億元,經營性物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9%,并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1%。今年1~7月,商業銀行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3.1萬億元,有效支持了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建議,“5?17新政”出臺后,房地產市場信心尚未明顯扭轉,一線城市房價下行壓力、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和民營房企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穩定房地產市場還需政策持續加力。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