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息差持續承壓,2022年中小銀行以規模驅動業績高增長

凈息差持續承壓,2022年中小銀行以規模驅動業績高增長
2023年05月06日 09:51 媒體滾動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盧夢雪 冉學東 北京報道

  截至4月29日,42家上市銀行的年報已于近期披露完畢,其發展情況也有了更具體的展現。其中,中小銀行中2022年常熟銀行營收增速最快,達15.07%;蘇農銀行凈利潤增速最快,達29.92%。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板塊間分化趨勢依舊明顯,城商行營收、凈利潤均為各銀行板塊間最高增速,農商行業績表現也十分亮眼,多家城商行、農商行2022年營收的同比增速超10%,凈利潤增速超20%。此外,規模驅動業績增長勢頭明顯,息差仍是拖累各銀行營收凈利增速的最主要因素。

  營收凈利增速整體回落,中小銀行業績表現突出

  2022年,42家上市銀行營收、凈利潤增速均出現回落,合計實現58529.45億元營收,同比增長0.7%,增速較去年三季報回落2.1個百分點;合計實現凈利潤20831.72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較去年三季報回落0.4個百分點。

  分板塊來看,各板塊間分化趨勢依舊明顯,中小銀行表現突出。2022年,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營收增速分別為1.05%、0.73%、4.52%、4.34%,凈利潤增速分別為5.97%、8.89%、10.76%、15.48%,城商行營收增速、農商行凈利潤增速均為各板塊間最高。

  27家中小銀行中,營收增速超過10%的有6家,常熟銀行最快,達15.07%,其次為成都銀行,增速達13.14%。凈利潤增速整體高于營收增速,增速在10%以上的有17家,增速在20%以上的有9家,蘇農銀行凈利潤增速最快,達到29.92%,其次為江蘇銀行、成都銀行,分別為29.12%、28.24%。

  此外,有6家中小銀行營收實現負增長,4家中小銀行凈利潤實現負增長。

  “2022年銀行業業績表現分化趨勢極其顯著,其整體凈利潤、凈息差,以及非利息大類的凈收入皆有所收窄,導致大部分銀行凈利潤增速指標放緩,這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機構在盈利能力與資產質量之間平衡,在戰略轉型與完善風控之間的調整,在短期實現高增長與長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取舍。”5月5日,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資產規模擴張驅動業績增長

  從資產規模來看,隨著穩增長政策推進,2022年上市銀行在“擴表”的同時,資產穩步提升。

  整體來看,上市銀行資產增速有所回升,2022年42家上市銀行的資產規模整體增速為10.92%,較2021年的10.32%提升了0.6個百分點,但27家上市中小銀行資產規模雖都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速達到了11.60%,但較2021年的11.67%下降了0.07個百分點。

  其中,有8家中小銀行資產規模在萬億元以上,北京銀行資產規模最大,達到了33879.52億元,是27家上市中小銀行中唯一一家超過3萬億元的銀行,其次為江蘇銀行、上海銀行,資產規模達到了29802.95億元、28785.25億元。

  有18家資產規模同比增速在10%以上,其中成都銀行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9.43%,在27家中小銀行中增速最快,其次為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增速分別達到了17.76%、17.39%。

  以凈利潤增速15%為界,增速15%以上的中小銀行資產規模平均增速為14.70%,增速低于15%的中小銀行資產規模平均增速為8.26%,可見規模擴張對業績增長的貢獻度。

  此外,受到2022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影響,上市銀行的理財和代銷業務收入減少,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速明顯回落。

  27家中小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平均同比減少8.21%,僅有10家該項業務收入同比增加,有12家該項業務收入同比減少幅度在10%以上,6家同比減少幅度在30%以上,張家港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減少62.43%。

  但由于該部分業務的營業收入占比不高,21家中小銀行該項業務營收占比平均為21.23%,因此相關收入變動對凈利潤的影響較為有限。

  凈息差持續收窄,拖累營收

  財報數據顯示,27家上市中小銀行2022年的凈息差平均值為1.99%,2023年一季度的凈息差平均值為1.68%,較年初收窄31BP。

  “凈息差是銀行主要的盈利來源之一,凈息差下降可能會對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5月5日,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據銀保監會披露,2022年末,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1.91%,同比下降了17BP。據2023年一季報,42家上市銀行凈息差同比下降25BP。

  張雪峰認為,從當前的市場環境和宏觀經濟形勢來看,銀行息差仍然面臨一定的壓力。一方面,存貸款利率的下行,導致銀行的凈息差受到一定的壓縮。另一方面,隨著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銀行面臨著來自非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這也可能對銀行息差產生一定的影響。

  陳佳也向本報記者指出,在ESG、綠色金融等新業務中,銀行業尚未整體提升利潤創造能力,使得以量換質、貼息讓利成為常態,這也影響了機構短期綜合利潤的創造能力。

  “銀行要擇機優化機構利息收入業務,向業務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要效益要利潤,找到新時代新業態的利潤切入點,同時繼續積極防范應對外部金融沖擊與化解系統性風險。”陳佳建議。

  展望后續,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就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形勢而言,特別是考慮到宏觀杠桿率的情況,中短期需要信貸資產定價下行或將穩定在較低水平。同時,商業銀行對凈息差下行的承受能力正在逐步降低,正在積極采取措施穩息差,主要的措施是壓降付息成本。

  “綜合考慮經濟金融的平衡以及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中短期商業銀行凈息差的下行趨勢仍然成立,但下行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對應的收窄幅度也將呈現遞減狀態。”楊海平認為。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5-11 朗坤環境 301305 --
  • 05-10 長青科技 001324 --
  • 05-10 安杰思 688581 --
  • 05-10 中科飛測 688361 --
  • 05-08 世紀恒通 301428 26.35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