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著投資者的情緒。最近,“部分理財產品又現提前退場”再次引發廣泛關注。
為什么理財產品會出現提前終止的情況?這意味著什么?帶著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1
部分理財產品為何會選擇提前終止?
據普益標準監測,2023年以來,全市場累計約有300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一般而言,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會詳細列示出:當遭遇不可抗力事件、國家金融政策調整、所投資產信用狀況變化等導致產品無法存續或繼續存續無法實現投資目標時,產品管理人將有權按照產品資金的實際運作情況,主動終止產品。從產品提前終止公告中不難發現,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主要有三,但核心均在“保障投資者權益”:一是經產品管理人綜合研判認為,因后續存在不可控市場因素,提前終止產品比維持產品運作更有利;二是該產品的投資業績不及預期,觸發了部分提前終止條款;三是因為產品規模大幅下降,導致產品規模過小甚至可能無法支撐產品運作成本,為保障投資者利益,從而進行提前終止操作。據普益標準高級研究員秦婧觀察,近期部分機構產品提前終止與產品規模下降有一定關系,當產品規模下降到一定程度,產品組合的配置選擇將更為受限,配置分散度也會降低,增高產品風險。同時規模的減少也會降低機構管理費用的收入,甚至造成收入無法覆蓋成本的情況。
2
提前終止一定意味著產品表現不佳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銀行或理財公司主動對產品“按下終止鍵”,并非因產品短期業績不達標或運營管理出現問題的逃避之舉。某銀行理財子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理財產品終止本身是一個比較常規的操作,大多數是因為產品規模太小,參考監管對公募行業迷你基金清盤處置要求,規模太小不利于后續投資管理,從保護投資者利益出發,所以提前終止。“少數產品選擇提前終止,意味著該產品終止策略優于存續運作,這對多數投資者來說并非壞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記者表示,此前,受特殊環境影響,市場波動加劇,導致部分理財凈值波動加劇,甚至出現浮虧,這正是考驗理財產品管理能力的時候。
3
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有哪些意義?
從投資者權益保護的角度來說,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核心是基于機構專業的判斷,一方面,可以幫助持有相應產品的投資者提前規避上升的投資風險,保障投資者的權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到更具競爭力的優質產品中去。對于銀行或理財公司來說,及時終止個別理財產品,也有益于理財機構保持經營質效。秦婧認為,一是有利于理財機構將資源集中到優質產品的運營中,節省精力打造拳頭和績優產品;二是有助于自身積累產品創設及運作經驗,更有針對性地對理財產品線進行調整布局,創設出更符合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的新產品;三是可以更專注于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內部提升上,強化機構核心競爭力;四是有利于機構在“真凈值”時代積極適應新的市場特征,通過良性的行業合作與競爭探索創新產品,推動理財產品轉型升級,做精做優產品體系,促進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4
機構應如何減少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
盡管不必談“提前終止”色變,但為了打造更為穩健、安心的理財投資旅程,銀行及理財公司必須增強自身硬實力,才能贏得投資者長久的青睞。
具體到落實層面,秦婧認為,一是加強內功修煉,深化宏觀研究、行業研究、大類資產研究,積極尋找行業輪動和風格切換中的階段性投資機會;二是采取靈活穩健的投資策略,謹慎選擇投資標的,合理設置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平衡收益與風險,盡量減小產品凈值波動;三是加強風險內控管理,完善直投資產、外部合作機構、代銷產品的篩選準入機制,持續進行風險評估、跟蹤、預警和整改,根據風險事件及時調整產品倉位、投資策略以及產品發行計劃,保證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為了更好地尋求投資者的理解,秦婧建議,銀行及理財公司首先應對投資者可能出現的疑慮進行及時解答,向投資者詳細分析產品提前終止的主要原因及底層邏輯,明確表示產品提前終止并不意味著發生虧損;同步通過自有宣傳渠道或權威媒體資源,及時發布相關主題文章,避免市場誤讀誤解。另外,渠道端理財經理需向客戶提供及時的顧問服務,主動幫助客戶重新規劃資產配置方案,為其選擇更穩健的替代產品,讓投資者感受到有溫度的理財服務,并助力投資者實現理財“獲得感”。
記者 胡楊
編輯 冀曉航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