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億養老金市場開閘,金融機構搶瘋了
來源:AI財經社
作者 | 周夢婷
“尊敬的客戶,我行已獲個人養老金首批資格,誠邀您辦理個人養老金,每年至高省稅5400元,免費為您提供一站式養老規劃。現在預約,有機會領取高達66元助力紅包!”
看著招商銀行發來的短信,北京市民李陽放下了手機。自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后,這些天,他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被銀行這樣“催著”開通賬戶了。
“有招行、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微博、朋友圈里也都是不同銀行的推廣信息。怎么都喜歡扎堆兒呢?”李陽還在納悶時,有民生銀行工作人員告訴市界,政策啟動后不久,多家銀行就給客戶經理重置了績效。
為了完成KPI,不少員工動起“歪腦筋”,在淘寶、閑魚上,以“拉人頭”返傭金的方式,求助網友“幫忙”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
近日,閑魚上一件標價20元的“商品”引起市界注意。賣家寫著:“只要你完成開戶截圖,我就給你錢。限杭州社保在繳人員,且有中農工建交郵任意卡皆可。”
在信息經濟時代,賬戶既是銀行和企業、客戶交互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挖掘客戶價值的直接途徑。誰擁有的賬戶多,誰就掌握了持續的資金流和人氣。
其實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后,感受到業績壓力的不只有銀行經理,基金從業者們也“拼了”。
11月28日,首批129只個人養老金基金Y類份額悉數開售。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華夏、南方、富國、博時、鵬華、嘉實等20余家公募基金在第一時間成功開單。但基金經理自購的不在少數。
比如,華夏基金經理許利明頂格申購了華夏養老2040 Y份額,成為該基金直銷第一單客戶;華寶基金經理孫夢祎也自購了華寶穩健養老(FOF)Y份額。
銀行和基金公司摩拳擦掌時,券商、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也虎視眈眈。中金公司預計,到2030年個人養老金規模有望迎來1~3萬億元的增量資金。
一場速度與時間的博弈正在展開。群雄逐鹿,誰能搶灘萬億個人養老金市場?
爭搶個人養老金賬戶
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率先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實施,參加人可通過全國統一線上服務入口或商業銀行等渠道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
所謂個人養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制度。只要你是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均可參加。
根據《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每位個人養老金參加人都需要開設兩個賬戶,即個人養老金賬戶及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
其中,個人養老金賬戶,需要通過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掌上12333”等全國統一線上服務入口或者商業銀行等渠道建立,用于信息記錄、查詢和服務等。
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需要在符合規定的商業銀行開立或者指定,用于繳費、購買金融產品、歸集收益、領取個人養老金等。
“這兩個賬戶都是唯一的,且互相對應。通過銀行可以一次性開立這兩個賬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賈江說。
繳納個人養老金,必須得通過銀行開戶。這是銀行相對其他金融機構“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萬億市場面前,為爭奪更多資源,銀行之間開始瘋狂“搶人”。
在給客戶經理們提出KPI要求后,各大銀行紛紛在App上設置了個人養老金專區,有些還以紅包獎勵刺激賬戶開通。
但個人養老金新政呈現的幾個特點卻讓不少客戶猶豫了:一是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額度上限為1.2萬元;二是退休后才可取出;最重要的是,與普通存款不同,個人養老金賬戶里的錢,可以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理財產品、養老保險或公募基金等。
“現在一年交1.2萬元,將來我們能領多少錢?”“萬一理財虧本,豈非竹籃打水?”與垂涎個人養老金賬戶這塊萬億“肥肉”的各大金融機構不同,還有人質疑,為什么已經有了養老保險,還要開個人養老金賬戶?
一個宏觀的回答是,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退休人員越來越多,但在養老保障方面,依舊存在很大的缺陷。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這一數字在2035年將會超過20%。
而觀察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構成,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即國家給錢;第二支柱是職業養老金計劃,一般由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第三支柱是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
據財新網消息,截至2021年末,這“三支柱”的比例大約為6:4:0,比例極不協調;而個人養老金市場已經成熟的美國,“三支柱”的比例為1:6:3。
更棘手的是,作為養老體系“主力軍”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也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養老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缺口達到7000億元;截至2021年末,參與企事業保險的人數比例僅為5%左右,企業年金滲透率仍有待提升。
再從微觀上解釋,一位給客戶定制過養老產品的保險業人士表示,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的數字或許能說明很多。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也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后幸福值的重要指標。
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養老金替代率達到了75%,但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透露,我國養老金替代率已經從2000年的70%降至2020年的41.3%。
在行業人士看來,發展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這些年,上述保險業人士在工作中發現,不少一線城市的居民,開始主動為自己購置各種商業養老險。
因此他認為,此次個人養老金制度出臺,或許更大價值在于教育意義,“這在客觀上會引導大家更多地關注養老主題金融產品,包括銀行養老的理財、商業養老保險、養老主題基金等。”
利好有多少?
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行,政策上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
早在11月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5部門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并于同日發布《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銀保監會還起草了《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
且在上述文件發布的前一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還出了份《關于個人養老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下稱《稅延公告》)。
這些都意味著,我國個人養老金從賬戶端到資產端的基礎政策已考慮得非常清楚。
可是在市場層面,由于人們對個人養老金概念的認知參差不齊,尤其是對養老金的收益到底如何,尚存疑問。
某外資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理王迪表示:五年前,他也買過養老相關的基金產品,每年給自己存2~4萬元,但這兩年全跌了。
拋開收益情況,個人養老金,對客戶最具吸引力的其實是節稅。
根據《稅延公告》,個人養老金在繳費環節按照1.2萬元/年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在參加人退休領取環節時,稅負為3%。
換句話說,對繳費者按每年1.2萬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相當于提高了繳費者個稅起征門檻,對投資者有一定的讓利。
目前我國個稅規定,工資不超過5000元,免繳個人所得稅;5000~8000元,個稅為3%;8000~17000元,個稅為10%;17000元以上,個稅是20%。
財信證券研報指出,當前,我國數量眾多的中低收入者稅率(3%)低于2018年版的稅延養老金領取時的稅率(7.5%),如果參加稅延養老保險,不僅不能享受到稅收遞延的節稅效果,反而增加了稅收負擔。
但本次個人養老金的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為3%,再加上稅收遞延效果,預計將大幅增加對月薪酬在5000~8000元人群的吸引力。
另據國泰君安測算,當個人養老金領取時的稅負由7.5%降低至3%,邊際上每年為居民進一步節稅540元。“基于繳費期1000元/月的免稅額度,預計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人群(5000元免稅+約4000元專項扣除)有意愿參與個人養老金業務減少納稅基數。”
據了解,若按照最高額度1.2萬元參與個人養老金,不同收入水平的賬戶持有人每年實現稅收優惠最低360元,最高5400元。
招商銀行節稅計算器顯示,假如參加人月收入1.5萬元,第一年可享稅收優惠1200元,之后隨著參加人月收入的增加,可節省稅額會越來越多。
但每年1.2萬元的繳納上限,對高收入群體來說還是有些低了,稅收優惠沒有太大吸引力。
王迪也說,依照他給北上廣深的居民和中產家庭做養老規劃的經驗,每年1.2萬元的額度是“不太夠的”。
不過李陽選擇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只是里面沒有放置任何儲蓄產品,他還在糾結,這種要等到退休才能取出來的錢,是否流動性太低。
爭奪萬億市場,誰能勝出?
無論怎樣,作為一種補充養老金,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出從長期來看,能夠提高養老金投資收益率。
也正是嗅到養老理財產品賽道潛藏的各種可能,首批入圍的37家個人養老金銷售機構,不僅包括六大國有銀行,還有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在內的8家股份制銀行,以及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兩家城商行。
華泰證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等在內的14家券商,和螞蟻基金、天天基金等7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也加入鏖戰。
在產品端,幾大機構競相角逐。11月18日,在中國證監會公布的首批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產品中,包含40家基金公司的129只養老目標基金,其中79只養老目標風險基金,50只養老目標日期基金,均由存量養老FOF增設Y份額而來。
五天后,中國銀保信官網公布首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7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分別產自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和中國人保國民養老保險。
其實,最早進入養老金領域的就是保險公司。自2018年4月銀保監會啟動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以來,已有23家保險公司經營稅延養老保險。
雖然在產品數量上,險企遠不及基金公司,但收益卻略勝一籌。據上述險企官網數據顯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2021年穩健型賬戶的年化結算利率大致在4%~6%之間,進取型賬戶年化結算利率大約在5%~6.1%之間。
而基金機構的養老產品由于受市場環境因素影響,波動較大。據choice數據,截至11月27日,144只養老目標基金(A、C類份額合并)中的大多數基金近一年回報均為負數,其中有超60只產品跌幅超10%。
此外,入圍的14家券商也在積極籌備產品。目前,中信證券推出了信仰計劃,為客戶提供含客戶管理、資產配置、服務陪伴于一體的個人養老金投資綜合服務;銀河證券也初步完成養老金制度設計、團隊組建、系統搭建和聯調測試工作,并展開了養老規劃的投資者教育。
群雄混戰中,銀行因在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上具有唯一性,較其他金融機構優勢明顯。
“商業銀行可在養老金賬戶管理業務基礎上,拓展個人養老儲蓄業務、個人養老理財業務,代銷其他種類的養老金融產品,推出個人養老咨詢業務等,形成綜合展業。”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表示。
但站在投研角度,楊海平更看好基金和券商,認為他們在投研體系、投資策略、產品設計與凈值管理上更加成熟。
屬于個人養老金的時代已經拉開帷幕,如何爭奪并留存住客戶,成為許多金融機構當前的首要任務。
相比關心誰能在這輪競賽中勝出,王迪更在意是否有更多的客戶意識到要做個人養老規劃。“這就像大學畢業找工作,你不能等畢業典禮結束后再去找,而是要提前做好實習、參加宣講會、聽取經驗。”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