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消費貸款為名義將資金違規用于炒房、買理財的現象屢見不鮮。事實上,不僅消費金融公司,各家商業銀行也頻頻因為個人消費貸資金被挪用遭監管處罰。對貸款用途審查屬于貸款發放機構的法定義務,且涉及到發放機構的審慎合規經營管理。
來源|WEMONEY研究室
文|劉雙霞
近日,小米消費金融公司因“消費貸資金挪用”被罰。事實上,近年來,多家消費金融和商業銀行都曾因消費貸資金挪用、貸后管理違規等收到監管罰單。
近年來,以消費貸款為名義將資金違規用于炒房、買理財的現象屢見不鮮。罰單和亂象背后,暴露了貸款機構對貸款審查不嚴的問題,也反映了消費貸資金監管的難題。
多家消金公司遭罰
9月19日,重慶銀保監局披露,小米消費金融因貸后管理不到位,消費貸款資金被挪用,被處以50萬元罰款,同時相關責任人艾浩被處以警告。
對于此次被罰,小米消費金融表示,公司將深入開展內部反思與優化提升,進一步加強貸款資金用途審查,持續優化完善管理制度,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事實上,因貸后資金管理問題被罰的消費金融公司不在少數。
2017年,由于貸前調查、貸時審查不到位,導致貸款資金被挪用,湖北消費金融被罰款40萬元。2019年,華融消費金融(現更名為“寧銀消費金融”)因消費貸款用途不合規,違反審慎經營原則、形成重大風險,被罰款60萬元。同時,責任人章瓊被給予警告,并罰款5萬元。此外,金美信消費金融也曾因信貸管理制度機制存在缺陷、貸款管理不盡職導致部分貸款資金被挪用,被銀保監會廈門監管局處以罰款290萬元;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警告。
近年來,以消費貸款為名義將資金違規用于炒房、買理財的現象屢見不鮮。事實上,不僅消費金融公司,各家商業銀行也頻頻因為個人消費貸資金被挪用遭監管處罰。對貸款用途審查屬于貸款發放機構的法定義務,且涉及到發放機構的審慎合規經營管理。
據了解,貸款合同中一般會寫明貸款用途,借款人辦理貸款后需要在規定范圍內使用貸款。如果借款人將信用貸款用于買房、理財甚至賭博等不符合規定的用途,那么借款人的行為會被視為違約,貸款發放機構可能會提前終止合同,要求借款人提前一次性還清全部欠款。
行業頑疾為何難禁?
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消費貸期限短、風險較小,且需求旺盛,部分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對消費類貸款的用途審核、監督并不嚴格。
有些借款人抱有僥幸心理,而放貸機構的客戶經理為了完成個人貸款業務指標,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其中也少不了第三方中介機構的推波助瀾。
據了解,中介機構對客戶資料進行評估后再包裝,主要是擔保公司通過受托支付的方式將消費貸款資金倒入合作的經銷商賬戶開具合規發票應對銀行審查,這種方式較為隱蔽,在后期調查中不易被發現。
針對消費貸資金流向房地產領域用作首付款或挪作投資等現象,此前,北京、深圳、廣州等多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銀監局均做出規范。北京銀保監局曾發文提出五點具體要求:一是嚴格實施貸前調查。二是切實加強支付管理。三是盡職落實貸后管理。四是完善合同約束機制。五是審慎開展第三方合作。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曾表示,“銀行在發放貸款的時候,一定要全面真實評估借款人的償還能力。不能因為這個業務過度推高居民的債務杠桿率,更不能助長某些領域尤其是房地產領域的泡沫。”
據悉,受托支付是解決貸款資金違規使用的根本性手段。受托支付是指貸款人(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借款人的提款申請和委托支付,將貸款資金支付給符合合同約定用途的借款人的貿易伙伴。不過,受托支付的靈活性差,與消費金融的碎片化場景和高頻需求有內在沖突。消費貸的資金監管一般通過加強貸后管理、行業自律和監管檢查等方式予以規范。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監管科技的發展,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監控資金流向將成為新的監管創新方向。
責任編輯:余坤航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