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宣布,今年向中央財政上繳超1萬億元利潤,大致相當于工農中建四大行2020年利潤的總和。有分析認為,這是一次財政和貨幣“協同式”寬松
原標題:上繳超1萬億元利潤,央行“大手筆”意味著什么?
文 | 《財經》記者唐郡
3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 宣布今年向中央財政上繳超1萬億元利潤,大致相當于工農中建四大行2020年利潤的總和。
據悉,本次上繳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這部分資金將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對此,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回應,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慣例做法,也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銀行也是上繳單位之一。央行向財政上繳利潤符合中國法律規定,也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告訴《財經》記者,這也是央行在落實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財政赤字率下降,但財政支出力度要增加,要求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以增加可用財力。
央行上繳利潤意味著什么?西澤研究院院長趙建認為,央行上繳利潤與中國煙草總公司上繳利潤并無本質不同,都是在增加財政收入,只是央行上繳的利潤規模較大,超過大部分央企、國企。
業內人士指出,央行上繳利潤對實體經濟的刺激效果相當于全面降準50個BP,或者增加1%的財政赤字。有機構研報直言,這是一次財政和貨幣“協同式”寬松,其效果勝過降準。
對此,管濤認為,客觀上說,央行向財政上繳利潤形成財政支出,與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都能增加廣義貨幣(M2),但前者是通過增加基礎貨幣向M2傳導,后者通過提高貨幣乘數作用于M2。“二者作用于實體經濟的機制不同,無法簡單說哪個更好。”相對而言,降準可以短期集中釋放推升貨幣乘數的利好,而按月均衡上繳結存利潤,保持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穩定,將減輕對市場流動性的擾動。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提醒,正因為二者作用機制不同,所以不能認為央行上繳利潤支持財政,就判斷近期央行降準降息可能性變小。“貨幣政策降準降息仍有空間。”
央行利潤何來?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當下最想知道的恐怕是,央行的利潤從何而來?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與商業銀行相似,央行也通過生息資產和資金成本之間的利息差獲取利潤。不同之處在于,央行是在執行貨幣政策的過程中,被動賺取利潤。
翻開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在資產端,規模最大的是外匯資產,其次是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這兩類資產幾乎代表了央行的兩大塊收益:外匯儲備經營收益和利差收入。
據央行消息,本次央行上繳的利潤主要來自外匯儲備經營收入。趙建告訴《財經》記者,這主要包括美國國債等主權債券、股權、基金等,但具體投向未有公布。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負責經營管理。外匯局發布的2020年報顯示,1997年至2016年,中國外匯儲備20年平均收益率為4.23%;2007年至2016年十年平均收益率為3.42%,在全球外匯儲備管理機構中處于較好水平。截至2016年,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中,約六成為美元資產。
另據管濤介紹,外匯局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中包含了外匯儲備經營收益。截至2022年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21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3萬億元。
據廣發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劉郁測算,假設2021年投資回報率持平2020年,2020年末外匯儲備3.22萬億美元獲得2.73%的回報率,對應投資收益約864億美元。則2020年-2021兩年的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可能達到1700億美元以上,按當前匯率6.32折算成人民幣,超過1萬億元級別。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的利差頗為豐厚。有第三方獨立研究機構測算,通常情況下,央行對外支付的利息率比較低,平均應在1.60%左右(法定和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分別為1.62%和0.35%),而資產端的收益率通常在3%以上。外匯儲備的平均收益率在3.50%左右。據此,該機構認為央行的利差應在2%左右,與國有大行相仿。
事實上,中央銀行向財政部門上繳利潤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2021年,美聯儲實現利潤1078億美元,向美國財政部上繳了1074億美元。2020年,日本央行實現利潤12.2萬億日元,其中上繳財政11.6萬億日元,上繳比例約95%。
趙建指出,最近幾年各國央行利潤大增主要是因為大放水帶來的規模擴張與利率下調帶來的利差擴大。次貸危機全球央行大擴表后,央行每年的“利潤”也節節攀升。以美聯儲為例,其2020年利潤為888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0%。
值得注意的是,管濤指出,中國央行本次上繳的利潤并非一年形成,而是作為預留手段,已經積攢了幾年的結存利潤。當下一次性上繳,可以增加財政支出,同時也不必增加稅收負擔、也不會增加財政赤字。
利潤上繳不是貨幣手段
央行上繳的利潤將去向何處?
根據央行公告,該部分資金將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留抵退稅就是把增值稅期末未抵扣完的稅額退還給納稅人。增值稅實行鏈條抵扣機制,以納稅人當期銷項稅額抵扣進項稅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額。其中,銷項稅額是指按照銷售額和適用稅率計算的增值稅額;進項稅額是指購進原材料等所負擔的增值稅額。當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時,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會形成留抵稅額。
2022年,財政上將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把納稅人今后才可繼續抵扣的進項稅額予以提前返還。其中,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通過提前返還尚未抵扣的稅款,預計直接為市場主體提供現金流約1.5萬億元,增加企業現金流,緩解資金回籠壓力。
溫彬指出,央行公告“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預計這些利潤將在接下來十個月逐月均衡上繳,月上繳額在1000億元左右。
“央行作為一個‘國企’利潤上繳財政,財政拿著央行的利潤進行財政投放,是在沒有赤字增加的情況下財政政策的一次擴張。”趙建直言,當下央行上繳的利潤將直接產生積極的財政政策效果,對緩解當下穩增長壓力十分重要。
與此同時,亦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央行此舉是財政和貨幣“協同式”寬松。“不僅有力地支持了財政擴張的節奏,提高廣義貨幣的投放的同時,也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而且改善了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其效果勝過降準。”
對此,溫彬亦表示,上繳利潤變成財政支出后,確實與降準有異曲同工之效,都能導致流動性的增加,但二者從性質和效果看還是有實質性的區別。多位專業人士亦向《財經》記者強調,央行上繳利潤與貨幣政策作用機制不同,無法簡單地一概而論,更不能與“財政赤字貨幣化”混淆。
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即央行直接印鈔購買國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美聯儲及日本央行都在進行此類操作,但中國法律不允許央行直接購買國債。
趙建直言,“財政赤字貨幣化”是財政向央行借錢,央行上繳利潤則類似向財政交稅。前者會帶來財政赤字和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同時擴張,同時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來壓力;后者是在沒有任何貨幣政策擴張和財政赤字的情況下,一次積極的財政政策。
以外匯儲備收益為例,據管濤介紹,該部分結存收益會被同時計入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其他資產”和“其他負債”科目中。利潤上繳后,該部分資金在資產端表現為“其他資產”減少,“外匯占款”增加;在負債端,就轉移到“政府存款”科目下,如果被支出了,就會變成企業或者居民在銀行的存款或流通中的現金,增加“基礎貨幣”投放。總之,在央行資產負債表內相互轉移,總體規模不發生變動。
此外,溫彬表示,央行上繳利潤,體現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使宏觀政策更好地發揮逆周期的調節作用,但貨幣政策仍然有操作空間。“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主要矛盾還是總需求不足,就貨幣政策而言,下一階段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操作還是有空間的。”
責任編輯:李琳琳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