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計算機系畢業,剛放棄大廠offer去銀行了”
銀行校園招聘搶人大戰正式開始了。近日,各大銀行已經陸續發布了秋季招聘計劃,雖說這兩年銀行在一些求職者眼中“金飯碗”成色不足,可銀行還是鉚足了勁,想要挖到更多人才。
近年來,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排兵布陣,校園招聘更被視為人才儲備的關鍵。在互聯網大廠與銀行PK之下,畢業生心目中或許已有自己的答案。
銀行對科技人才求賢若渴
銀行一直以來都是金融機構中的招聘大戶,今年也不例外。從各大銀行已經發布的2022年秋季招聘計劃看,國有銀行招聘人數比去年更多。
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四大行中,農行的招聘人數最多,達22000余人,比去年增加了20%。工行緊隨其后,招聘人數超19000人,較去年相比增加了千人。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公布的招聘總人數分別達16000人和11000人,相比去年也出現增長。
中新經緯注意到,各家銀行都在招攬科技人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擬招聘信息科技崗位250人;建設銀行公告稱,將對新員工提供培養計劃和職業發展平臺,計算機、信息與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新員工入職后有機會到建設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含各事業群)或分行科技部門跟崗鍛煉。工商銀行也設立了科技菁英計劃,交通銀行總行擬招聘信息技術研發崗,還有廣發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股份制銀行設置信息科技、金融科技類崗位,加大科技人才儲備力度。
今年剛入職某股份制銀行金融科技部門的王愷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去金融機構工作,但找工作時發現互聯網公司很難進。”
如今入職近三個月,王愷感到銀行對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就我所在的銀行來看,前幾年行內外包廠商人員有3000多人,行內科技崗員工僅800人,而外包廠商的技術能力往往比行員強,技術掌握在外包手里,現在行里希望掌握核心技術,正在擴招行員,今年已有3000名行員。”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金融科技部門的從業人員對中新經緯透露,該行全行科技人員已達到5000人,但還遠遠不夠,其目標是上萬人。
銀行和互聯網大廠PK
根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2021年二季度,至少225家企業共提供69815個崗位,金融科技人才(含兼職類)缺口達18.33萬人。
星智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對中新經緯表示認為,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非常快,過去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等科技項目都是外包的,而近來銀行有自建系統的需求,導致銀行對金融科技人才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從銀行業數字化的進程看,要求全流程應用的數字化,某種意義上數字化程度也決定了一家銀行的競爭力,這也要求銀行更多配置金融科技類人才。
銀行想和互聯網大廠搶人恐怕并不容易,中新經緯采訪了多位北京高校計算機系的學生,在他們看來,去銀行工作并不是最優選項。
“我們學校計算機背景的同學罕有進銀行的,概括來講主要是薪酬沒有競爭力。”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林一峰對中新經緯表示,他最后選擇了入職一家互聯網大廠。
另一位北京大學管理學與金融工程專業在讀研究生彭鵬告訴中新經緯,“擇業時,如果想躺平,可能就會選擇去銀行,如果注重薪資,那肯定會去大廠。”
除了薪資方面,在彭鵬看來,求職者也會綜合考慮自己和應聘單位的技術能力。“其實大廠也會分完全的技術崗和金融科技領域等崗位,相比之下銀行在技術上沒有競爭力,薪資待遇也沒法比,如果自身技術沒那么過硬,可能挺容易糾結。”
“現在銀行工作強度也不小,想要升也得拼。”今年剛入職某國有銀行軟件開發部門的姜可告訴中新經緯,入職后基本上每周加班三天,每次加班到八點多。
對于應屆生來說,銀行相比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可能在于戶口等隱性福利。王愷在畢業時就拿到了一家互聯網大廠和銀行的offer,對比之后他還是選擇了銀行。“銀行有幾率給戶口,薪水也比較滿意。”王愷說,入職后他整體感覺比較輕松,工作性價比高。
另一位在某國有銀行總行工作的田蕊辛對中新經緯表示,她在找工作時,銀行、保險、券商等機構都投過簡歷,也拿到了幾個offer,而目前就職的銀行拿北京戶口比較穩,最后她選擇了這家銀行。
有業內人士指出,銀行迫切需要既懂金融、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近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畢馬威中國共同撰寫的《2021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首席洞察報告》指出,缺乏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是當前金融科技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不過,上述股份制銀行的從業人員也指出,銀行的技術與互聯網大廠相比還有差距,薪資待遇也難以吸引人,校招生沒有從業經驗還需要培養,短期內如何尋找適配的人才也是銀行面臨的挑戰之一。
上半年四大行減員2萬人
在銀行工作過去一直被視為“金飯碗”,但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選擇從銀行離職,“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這一話題在微博上的閱讀量已高達2.6億。
前不久,各大銀行發布的2021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大行合計減少22355名員工。其中,農行減少4919人,中行減少3490人,建行減少3919人,工行減少約1萬人。
銀行人離開的原因有哪些?客觀上看,除了員工到齡退休等因素外,銀行業務線上化也成為一大催化劑。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2020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達3709.22億筆,同比增長14.59%;離柜交易總額達2308.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18%;銀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為90.88%,這是該數據首次突破90%。
離柜率的上升使銀行不得不進行網點“瘦身”。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僅工行網點增加了23個,農行網點減少94個、建行網點減少85個、中國銀行減少31個,四大行合計減少187家網點。
從主觀因素看,中新經緯曾采訪過幾位前銀行從業者,從他們的描述中,大致總結了以下幾點:一是基層銀行網點柜員的薪資水平較低,盡管Wind數據顯示在A股的各大行業中,去年銀行業的人均薪酬高達34.89萬元,在28個一級行業中排第二位,僅次于非銀金融業,但銀行中不同崗位的收入差距較大,加之發放的福利、社保等算在內,導致部分員工實際到手收入與報表數據差距較大;二是銀行入職門檻高,有銀行本科以上學歷員工比重達78%,但銀行職業發展空間與個人預期較大,職場新人容易出現心理落差。
對于銀行“大進大出”的現象,黃大智對中新經緯分析稱,從今年來看,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達到909萬人,并且疊加一些房地產、教培等行業人才大規模流出,在此背景下,銀行必然會受到應屆生的青睞。同時,由于去年金融業整體讓利1.5萬億元,各家銀行對普惠金融等各項考核指標的壓力很大,有些員工在高壓下選擇離職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應采訪對象要求,田蕊辛、王愷、林一峰、彭鵬、姜可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