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2000多萬懸賞追債李兆會背后 折射家族企業傳承之困
銷聲匿跡多年后,早已信用破產的山西前首富李兆會,再次被拉回到大眾視野中。
這是基于9月15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布的一則執行懸賞公告。該院執行的美錦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美錦能源”)與上海海博鑫惠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博鑫惠”)、李兆會追償權糾紛一案,博鑫惠應支付美錦能源約2.16億元和利息,李兆會對上述付款義務中未清償部分承擔四分之一的連帶清償責任。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公告中表示,如果提供下落并成功找到李兆會,舉報人可在三日內獲得10萬元的獎勵;如果能提供真實有效且法院尚未掌握的被執行人名下財產線索,一旦查明屬實、具備執行條件并實際執行到位,舉報人則可以獲得實際執行到位金額的10%。這意味著,舉報人最高可獲得2160多萬元的巨額獎金。
對于熟知李兆會及其商海沉浮往事的人而言,難免唏噓。要知道,作為山西省曾經最大的民營鋼鐵公司——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鑫集團”)原董事長,李兆會最風光的時候,身家一度達到上百億元,是山西名副其實的首富。但隨著2015年海鑫鋼鐵宣告破產,李兆會的人生如自由落體一般,迅速墜入谷底,直到成為“老賴”。
“臨危受命”的富二代
與出身普通的賈躍亭不同,李兆會是正兒八經的富二代。與賈躍亭主動躍進商海更不同的是,李兆會接手家族企業更像是一場“遭遇戰”,完全沒有任何準備便被拉上了“戰場”。
2003年1月22日,李兆會的父親、年僅48歲的海鑫集團創始人李海倉因私人矛盾被人槍殺于自己的辦公室內。28天后,在澳洲留學的李兆會被家人召喚回國,子承父業。彼時,海鑫集團總資產超過40億元,而李兆會尚未年滿22歲。
在接手海鑫集團之初,李兆會就坦言壓力太大,“現在財富對我來說是種壓力,我明白海鑫有9000多人等我開飯,我一個決策失誤,會砸掉許多人飯碗。這個壓力對我太大了。”不過,他也宣稱,“公司是我父親的,不能讓他敗在我手里”。
接手海鑫集團的頭幾年,恰逢國內鋼鐵價格回暖,李兆會趁勢而上,升級設備,擴大產能。僅在2003年,海鑫集團生產總值就超過了50億元。第二年,直接躍升至70億元,海鑫集團更是被評為全國民營企業第一納稅大戶。
與公司業務規模一起迅速擴大的,還有李兆會的個人財富。2004年,李兆會憑借30億元的個人資產空降當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19位,而其父李海倉生前在該榜單最高排到第27位。到了2008年,李兆會迎來了個人財富的巔峰,資產規模達到125億元,位列胡潤百富榜第78位,成為山西省最年輕的首富。
不過,鋼鐵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海鑫集團不可避免地進入低谷期。即便如此,當年李兆會也以百億身家名列胡潤百富榜第85位。
但要特別強調,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點是,自2004年后,李兆會個人財富的快速膨脹,主要來自資本市場而非鋼鐵主業。
有接近李兆會的人士透露,相比于經營實業,李兆會更熱衷于操盤資本市場,他甚至多次直言“我其實根本不想干鋼鐵”,這或許為海鑫集團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熱衷資本市場的實業者
“無心公司主營,脫離實體經營”,官方曾如此評價賈躍亭和李兆會在商海“翻船”。
作為“海龜”,李兆會掌舵海鑫集團后的一系列操作,也證明其根本看不上家族的“土生意”。在接手海鑫集團的第二年,李兆會便迫不及待地投向資本市場。
2004年11月,李兆會通過旗下山西海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斥資近6億元受讓民生銀行股份,一度成為該銀行第十大股東。
2007年,李兆會在牛市高點拋售民生銀行股份所有股份,一舉套現10億元,加上其間幾年的分紅和操盤,李兆會的這筆投資讓海鑫集團獲益超過20億元。
正是這筆投資,讓李兆會的個人財富迅速加碼。也或許正是這筆投資,讓李兆會更堅定地拋棄了主業。
在這之后,李兆會頻繁動用海鑫集團的流動資金投向資本市場,陸續買入山西證券、興業證券、光大銀行、銀華基金、民生人壽、中國鋁業、益民商業、魯能泰山等多家上市公司股票,但再也未能復制入股民生銀行的“輝煌戰績”。
與此同時,行業日漸式微疊加經營管理不善,海鑫集團行至“終點”。2014年3月,資金鏈斷裂,深陷債務危機的海鑫集團全面停產,一年半后正式破產。至此,曾風光無限的鋼鐵民企在李兆會接手的第二個十年伊始走向覆滅,那句“我不會讓它敗在我手里”的宣言也隨風飄散。
海鑫集團敗了,但李兆會的還債生涯才剛剛開始。據運城市中級人民法院通報,截至2015年5月25日,總計954家海鑫集團債權人申報債權總額為234.09億元,確認債權143億元,不予確認的債權23.9億元,待確認債權66.7億元。此外,還有媒體曝出,截至海鑫集團破產之時,已經拖欠員工工資半年之久,欠繳稅金上億元。
不過,在這之后,債務、官司纏身的李兆會就玩起了失蹤。2017年12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將李兆會列為失信人名單,并限制其出境。
家族財富傳承解困
家族企業財富傳承向來是個世界性難題,故有“富不過三代”之說,李兆會和海鑫集團之敗便是典型的家族傳承失敗案例。
早在2015年,福布斯發布的《中國現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在A股上市的884個中國家族企業中,只有111個企業能夠完全實現二代接班,占比僅12.5%。而近日,中航信托聯合瑞銀發布的《2021年中國家族財富與家族辦公室調查報告》稱,70%的財富通常在兩代內流失,而90%的財富會在三代內流失。
至于財富流失原因,則是五花八門。比如父子反目,近期雙匯公司創始人萬隆和其長子萬洪建決裂便是如此;再比如家族內部爭權奪利,此前“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子女在財產分配上對簿公堂便是如此。
當然,還有就是接班人對商業經營不感興趣,或者缺乏商業頭腦導致家族企業衰敗的案例,李兆會便是如此。
不過,在一定程度上,李兆會也有些冤枉,畢竟他也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推上了家族接班人的位置。對此,觀韜中茂(上海)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高明月認為,這是李氏家族財富傳承失敗的根源所在,“因為不是一代主動有規劃地進行傳承,而是二代臨時倉促接班,即缺失了一代主動安排、逐步交班的重要環節。”
高明月建議,像李兆會這樣的家族企業,特別是在我國個人破產制度還沒有全面實施的當下,企業家一定要做到家企隔離。“不要混同個人和企業的資產和債務,尤其在企業經營中,不要輕易地以個人名義為企業債務提供擔保。同時,最好通過資產配置的方式,及時把家族財產隔離出一部分。”
在高明月看來,合理的家族資產配置主要指,在負債狀況良好時,對家族成員進行一定的資產配置。另外,他也建議做相應的信托安排,把委托人的部分財產放入信托,從而與委托人未來的債務風險相隔離。
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慈善信托越來越受富豪群體的關注。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31日,我國慈善信托備案單數達633單,備案財產規模為34.87億元。其中,今年新增87單,規模1.31億元。對此,中國慈善聯合會慈善信托委員會主任蔡概表示,慈善信托作為與慈善捐贈并行的慈善途徑和方式,將是助力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工具。
責任編輯:王珊珊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