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來了 中產如何破解“選擇困惑”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肖君秀 深圳報道
投資成敗,核心點在于如何選擇投資產品與投資機構。
中產階層將要面臨投資機構的重新選擇!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這意味著近30萬億的銀行理財產品直接參與資管大市場,銀行系的貨幣基金、股票產品、債券產品等“盛宴”都會呈現在中產階層面前。于是糾結來了,原來在手機上購買的貨幣基金“寶寶們”背后都是公募基金發行的,未來是否需要換成背后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呢?市面上公募發行的各種股票型基金,是否也要“易主”呢?
“對于公募基金而言,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將擠占銷售資源,由于制度紅利以及銀行固收團隊多年以來投研和風險管理能力的沉淀,在固定收益類產品上理財產品優勢明顯,這將會大力擠占公募固收類產品尤其是貨幣類產品的規模。”東方財富證券分析師盧嘉鵬認為公募基金接下來將面臨很大壓力。
上述“辦法”徹底掃除了銀行直接進入資管大市場的種種障礙,銀行理財子公司通過新規加持,類似擁有了“信托+公募”的超級牌照,公募基金的勁敵來了,激烈競爭已無可避免。
“一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可能通過委托管理或者直接買入公募基金的方式,與業績優良的公募基金合作。”前海開源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華夏時報》記者稱,公募基金依靠人才以及優秀的管理與業績參與競爭,保持原有市場份額。
30萬億規模“入侵”
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資管規模會有多大,有多少貨基、股基、債基供中產階層選擇?公募基金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有多大?
普益標準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顯示,403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除外)季末存續117579款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29.48萬億元,接近30萬億。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將為市場帶來更多的增量資金,同時也將加大資管行業的競爭,對于公募基金來說構成新的挑戰。”楊德龍認為,公募基金需要在人才與管理上具備核心競爭優勢,同時與銀行進行強強聯合。
目前銀行理財規模總額約30萬億,此前監管種種規定,銀行理財更多充當了資金渠道的角色,并沒有直接進入投資市場,如今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出來了,銀行可以作為“運動員”直接進入賽場,與信托公司、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短兵相接,市場認為尤其會對公募基金產生較大沖擊,貨幣基金首當其沖,股票基金未來也不能幸免。
楊德龍估計,四大行發起成立的理財子公司合計出資超過530億元,加上之前已經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股份制銀行,合計最高資本金已經達到1140億元。
最近幾個月,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正在“跑步”設立,四大國有銀行紛紛公告成立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總計達到530億元,規模最大的工行系,其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160億。截至12月2日,18家銀行都“官宣”正式設立了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處于10億—160億不等,總計注冊資金已超千億。顯然,銀行才是真正的巨無霸,理財子公司千億甚至數千億的注冊資金,未來或能管理數萬億、數十萬億的資產,這令其他機構都感到無形的壓力。
銀行優勢表現在渠道優勢和產品設計方面,“核心優勢在于銷售能力和產品設計能力,可在母行龐大的客戶資源之上,進一步擴大銷售群體和渠道,且由于監管紅利,可發行有別于其他資管機構的產品,滿足廣大投資者需求。”盧嘉鵬認為,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將擠占公募基金等機構的市場份額。
銀河證券基金統計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共有128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合計管理基金數量5013只,基金資產凈值總規模13.3萬億,其中貨幣基金占比高達62%,股票只有6%左右,債券為19%,其他為混合基金、QDII等。
接下來,中產階層需要關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各種各樣產品了,手機上選擇時更需要關注背后的投資機構到底是哪一家,更相信誰?
選擇困難癥?
選擇恐懼癥,也叫選擇困難癥,很多人都有。
一些投資者,無論買信托、貨幣基金、股票等理財產品,都很難作出選擇,需要征求專業人士的意見。如今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入資管大市場,中產階層面臨更多的產品與機構選擇。
“相比公募基金,理財子公司背靠母行渠道資源,固定收益領域經驗豐富,但權益市場投研能力為短板。基金公司長期積累的投研能力,使得其投資端優勢明顯。”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對本報記者分析。
其稱,考慮到銀行理財的客群基礎及投資優勢,在居民整體風險偏好無顯著抬升的狀況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風險偏好難以大幅提升,理財產品更側重于固收和現金管理領域,短期內理財資金不會大規模涌入權益市場。
“銀行理財由于投研能力仍較薄弱,初期還需要在自身不擅長的權益投資領域繼續與基金公司保持合作。銀基合作模式將由原來的通道業務向投資顧問類轉變,短期理財子公司將借助FOF、MOM產品,通過公募基金參與權益市場。此外,公募基金圍繞凈值化產品的估值體系和風控平臺建設經驗豐富,也可以為理財子公司提供幫助。” 徐承遠認為兩者不僅僅是競爭關系,還是合作關系。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未來對資管行業影響會逐漸加大,但是這種影響是漸進式的,融合式的。比如雙方既競爭又合作,相愛相殺的局面會持續下去。對于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來說,資管業務還需要時間建立系統性的投資與風控能力,人才也需要時間積累。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本文來自于華夏時報網)
責任編輯:張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