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在線
過去的2022年,對于銀行業來說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全球通脹處歷史高位,世界經濟復蘇動能減弱,金融市場大幅波動。
2022年,央行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引導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行15個、35個基點,促進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同時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把經營著力點放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深入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及接續措施,通過貸款、債券、租賃、債轉股等工具,累計向實體經濟提供全口徑資金超6.4萬億元。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同時,持續調整優化結構,不斷增強金融服務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工商銀行(601398.SH)行長廖林在2022年財報中如此總結表述。
服務實體經濟,構成商業銀行在經濟預期放緩背景下的發展主線。2023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長2.6%,但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4.5個百分點;2023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74%,較2022年末的1.91%下行0.17個百分點。
7月31日,時代財經根據企業預警通等相關數據整理發布《蘊力引領,潛程無限——時代財經 2023年中國銀行業“成長力·領先力”榜單》,分別評選出領先力銀行50強、最具成長力上市銀行30強、最具成長力非上市銀行30強,敬請關注。
2023年,盈利、息差一定程度上仍承壓,銀行業怎么走?
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提升
7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披露,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4.5個百分點。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初步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021億元;不良貸款率1.68%,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2023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2%。
上半年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為84.8%,保持較低水平。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增加4561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06.1%,持續保持較高水平。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半年信貸投放增長較快,人民幣貸款新增15.73萬億元,同比多增2.02萬億元,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提升,貸款投放呈現4個特點:貸款投放結構進一步優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企業貸款成本進一步下降、貸款覆蓋面持續擴大的特點。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國內高技術制造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6%,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多增9016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5.7%,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0.39個百分點,新發放制造業貸款平均利率持續保持低位。
7月28日,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周茂華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指出,“近年來,銀行持續讓利實體經濟,金融資產收益下降,成本收入比有所抬升,導致銀行凈息差整體收窄。但盡管上半年利潤增速下滑,利潤依然保持增長,在這幾年復雜經營環境之中,銀行加大逆周期調節,頂住了巨大經營壓力,可以說成績亮眼。”
目前上市銀行未披露2023年半年報,不過從一季度業績來看,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40家錄得盈利,凈利潤漲幅最大的三家分別為杭州銀行(600926.SH)、江蘇銀行(600919.SH)、無錫銀行(600908.SH),漲幅分別為28.11%、24.83%、23.18%。
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國有六大行在2022年年報中均有總結。
工商銀行稱,2022年通過貸款、債券、租賃、債轉股等工具,累計向實體經濟提供全口徑資金超6.4萬億元;中國銀行(601988.SH)表示,已持續優化優化行業信貸結構,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其中制造業貸款增長16.72%至1.81萬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貸款同比增長10.5%至1.74萬億;建設銀行(601939.SH)則稱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8460.17億元,較上年增加789.56億元,主要為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等。
凈息差有望企穩回升
根據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末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1.91%,同比下降了17個基點,當時為自2010年以來凈息差首次跌破2%。
今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則顯示,2023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74%,大型商業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凈息差分別較2022年下行21BP、16BP、4BP、25BP至1.69%、1.83%、1.63%、1.85%。
周茂華分析稱,銀行作為周期性行業之一,其盈利與宏觀經濟表現聯系緊密,隨著國內經濟穩步恢復,企業經營狀況改善,金融資產收益逐步回升,宏觀政策改善等,銀行凈息差有望逐步企穩回升。
至于穩定凈息差的具體舉措,周茂華認為,銀行需要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在穩定負債成本基礎上進行優化,合理測算和控制長期限存款產品發行量。同時,合理降低低收益資產占比,穩步推動資產管理業務發展,創新產品和服務,積極推動中間業務和輕資本業務發展,為銀行帶來盡可能多的活期存款。
若以今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合格審慎評估指標中凈息差不低于1.8%(含)為100分的標準來看,國內多家銀行或將被扣分。
中金公司在5月一份研報中指出,今年一季度1.74%的凈息差環比下降17bp,季度降幅創2017年一季度以來最快,主要由于去年LPR降息在一季度貸款集中重定價,以及貸款需求偏弱、價格競爭激烈。
2022年至今,LPR經歷了四次下調。2022年全年共三次下調,1年期LPR共下降15個基點至3.65%,5年期以上LPR共下降35個基點至4.3%。2023年6月20日,1年期LPR與5年期LPR雙雙下調10個基點分別至3.55%、4.2%。
存款端方面,2022年至今,國內存款利率整體上經歷兩輪調降。2022年9月15日,國有大行開啟第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彼時包括活期、定期存款在內的多個品種紛紛下調10至15個基點,此后中小銀行紛紛跟進下調。
2023年6月,國有六大行開啟第二輪存款“降息潮”,各期限存款利率再次下調10至15個基點。調整后,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5年期利率分別為1.25%、1.45%、1.65%、2.05%、2.45%、2.50%。
中信建投6月一份研報分析稱,中國內地銀行業的劣勢之一為信貸風險補償被持續壓低,體現為過去三年持續下降的貸款風險溢價,盡管這是中國內地銀行業全力支持實體的表現,但也積累了定價不足以覆蓋風險的潛在隱患,在經濟恢復正常進程中急需扭轉。
開源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劉呈祥則認為,2023年,監管層面不再提及對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的增速或增量考核要求,大型商業銀行“讓利”壓力減輕,也將打開小銀行、小微金融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郝欣煜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