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搞錢這件事,你媽比你猛?老年人買基金平均賺19%!
來源:時代周報
截至1月6日收盤,滬深兩市成交額11367億元;滬指失守3600點,跌0.25%;深成指跌0.66%;創業板指跌1.08%,連續三日領跌。
“一天掉一瓶精華的錢!”2022年A股開門黑,三大指數連續三個交易日收跌,1月5日市場更低迷,兩市超50只個股跌停。
受大盤影響,截至1月5日收盤,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大跌2.24%,偏股混合型指數大跌2.15%,股票型基金總指數跌1.72%。基金大跌沖上熱搜,基民紛紛怨聲載道,甚至有網友表示,2022年的新年愿望從賺大錢變成了回本。
不過,在投資的道路上,三天兩頭的下跌無須太放在心上,長跑選手往往有更高的勝率。
二十多年前,50后基民李慧(化名)開始買基金,每個月定投900塊,期間一直放著不管。直到2020年,李慧前往銀行一看賬戶,賺了3萬多塊,其中一只基金收益率超200%,高興地捂住嘴笑了半天。
有這樣一句俗話,“買基金能賺錢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賺錢的人各有各的原因”。相比許多中老年基民,不少年輕基民在2021年經歷了“年初熱捧、年尾罵街”的一年。
“姜越老越辣”?買基金,為什么這屆年輕選手不太行?中老年基民到底手握怎樣的財富密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基民收益率超200%
年輕基民們,別再罵“坤坤”“蘭蘭”了,只是你不賺錢。
50后李慧在十幾年前開始接觸基金,因為懶得研究,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定投。
當時還是投資小白的她很認品牌,看中了華夏和易方達兩家大公司,買了白酒和醫藥板塊共三只基金。
當作存錢,李慧每個月定投900元,買了大約10年。在定投之初,她曾一度賺了一萬多塊錢,但沒有賣掉。之后再看,賺了的一萬多塊錢跌回去了,李慧也不管,不過沒有繼續投錢進去了。
直到2020年年中,聽說基金行情火爆,李慧去銀行開通手機銀行,順便看看賬戶,有3萬多塊錢。“我當時很開心,在心里偷偷笑”,李慧告訴時代財經。
銀行經理告訴她,她買的基金收益率均超過100%,有一只甚至超過200%。相比不少年輕基民的負收益率,可以說是“躺贏”。
根據《公益權益類基金投資者盈利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20年末,收益率高于100%的歷史全部個人客戶僅有3.51%,現持有份額個人客戶僅有8.53%;而收益率在50%~100%占比也較低,歷史全部個人客戶的占比達5.91%,現持有份額個人客戶的占比達10.04%。
圖片來源:《報告》
50后退休老師朱阿姨同樣是戰斗指數完勝大部分基民的優秀選手。
早在1998年,朱阿姨便開始炒股,由于上班不方便每天盯盤,股票收益也不理想,她開始轉戰基金。
2006年,看好消費和醫療板塊的朱阿姨拿出可支配收入的20%,認購了景順長城某基金。兩年后,收益率超過50%。
2020年,60后胡睿(化名)在銀行經理的建議下買了一只一年期的基金,盡管收益率沒有銀行經理吹噓的16%那么高,但也不至于虧損,有2%的收益率。
時代財經注意到,相較于年輕人,中老年基民更能認清自己,投資心態拿捏得更好,也善于總結經驗,避開踩過的坑。
李慧清楚,投資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賺錢除了看技術還看運氣;“交過學費”的朱阿姨知道,投資有風險,忌諱貪心,買基金的話要有做長線的打算,交給專業的人去操盤;早年在股市里賠得稀里嘩啦的胡睿明白,股市是拿錢學經驗、用經驗賺錢的市場,會聽一下媒體的推薦,但最終要靠自己的判斷。
“大公司比較靠譜,但每家公司有很多基金產品,不一定都適合你,要了解清楚基金的配置,了解里面的上市公司。如果公司是好的,若干年后會有可觀的收益。買基金,最重要的是持有的時間一定要長。”李慧強調。
盈利水平和持倉時間呈正比
近一兩年,基金開始“出圈”,基金話題隔三差五現身熱搜,“頂流”基金經理一度成為偶像,大量投資者涌入基金市場。
然而,2021年,市場迎面潑來一盆冷水,“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像緊箍咒般套在廣大基民身上。
別以為“失足”的是跟不上時代的中老年基民,事實上,他們更懂投資。
上述《報告》顯示,盈利人數占比、平均收益率與年齡段呈正相關。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盈利人數占比、平均收益率與年齡段呈正相關,30歲以下投資者平均收益率不到3%,盈利人數占比不到50%;而60歲以上投資者平均收益率達到19.05%,盈利人數占比達到60.42%。
圖片來源:《報告》
此外,平均投入金額和年齡段同樣呈正相關。18-22歲、22-30歲投資者平均投入金額分別僅為1722元、5737元;而60歲以上投資者平均投入金額則達到63595元。
報告指出,年齡越大的投資者,可能因為自身投資經驗和經濟實力都達到了更好的狀態,所以在平均收益率上取得了更好的結果。
1月5日,招商銀行某客戶經理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基金收益率很看行情,但長期持有的收益率會更高。
“跟著我的中老年客戶一般持有基金都在一年以上,收益率大概在10%-20%,好的話能翻倍。”該客戶經理表示。
除了持倉時長,盈利還跟哪些因素密切相關?
上述報告還指出,交易頻率越高,盈利水平越低。另外,過早進行止盈止損操作,以及追逐市場行情的“羊群效應”也會極大影響盈利體驗。相反,定投會提高盈利水平。
圖片來源:《報告》
而不少年輕選手,皆踩中以上的坑。
去年7月,興證全球基金FOF投資與金融工程部在全國線下開展的問卷調查發現,18-30歲基民中,約68%僅愿意持有1年以下,約16%愿意持有3年以上。相比之下,31-40歲、41-50歲基民的持基時間更長,分別有約27%、31%愿意持有3年以上。
看到身邊朋友都成為基民,90后白領小高不甘示弱,也跟風在第三方平臺買了一只網紅基金。但天天盯著下跌的估值,不到三個月,小高便退出游戲,虧了超過10%,自覺“江郎才盡,心如死灰”。
90后小姚聽朋友推薦,持有了三只大盤基金,心情也隨著基金走勢起起落落。近兩天基金大跌,“看這估值,應該虧3000塊吧。”早些年“虧出經驗”的小姚已經能準確預判第二天的收益了。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布的《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也顯示,“堅持價值投資、堅持定投”和“頻繁操作、追漲殺跌、盲目信自己”分別是賺和虧的幾大原因。
工商銀行某客戶經理告訴時代財經,不少中老年人會在理財經理指導下購買基金,穩定性相對更好一些,而且購買金額大,持有時間長。年輕人群具備這幾個特點的相對較少,再加上基金市場最近有波動,年輕人購買的利率高的基金相對虧損會較大。
責任編輯:梁晨婕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