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洛陽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典型代表,平樂農民畫家“小牡丹”畫出了“大產業”,叫響了“中國牡丹畫第一村”品牌。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源隆
“一幅畫、一畝糧、小牡丹、大產業”,這是流傳在河南省孟津縣平樂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謠。隨著洛陽旅游業的日趨繁榮,外地觀光者在欣賞洛陽牡丹芳姿的同時,對極具特色的牡丹畫愛不釋手,他們積極踴躍購買,促進了牡丹畫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平樂村按照“有名氣、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礎”的“四有”標準,以牡丹畫產業發展為龍頭,擴大鄉村旅游產業規模,探索出了一條新時期依靠文化傳承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
奧運成就牡丹畫第一村
平樂村地處漢魏故城遺址,文化積淀深厚,因公元62年東漢明帝為迎接大漢圖騰筑“平樂觀”而得名。說起牡丹畫的發展,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洛陽平樂牡丹書畫院院長郭泰森回憶,早在1983年,洛陽市第一屆牡丹文化節時,他和哥哥郭泰安到王城公園看牡丹,回來以后,郭泰安開始畫牡丹,并把牡丹畫拿出去銷售。1988年到1990年,他們十幾個畫師就成立了平樂“漢園書畫院”。2007年,河南省委、洛陽市委按照中央振興文化產業的精神,到平樂村幫助辦培訓班,成立“洛陽平樂牡丹書畫院”,免費辦班3期,培訓了110多人。這3期辦完正好趕上2008年國家要舉辦奧運會,市里組織“千人千米畫牡丹”準備獻給奧組委。組織千人活動不容易,光平樂村一下子就去了100位農民畫師。農民拿起畫筆畫國畫,而且還畫得有模有樣,在當時很轟動。接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到該村調研、考察。
從2009年底開始,在河南省委、洛陽市委的大力支持下,省市縣三級先后扶持3800多萬元、規劃建設了占地90畝的“中國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建成運營以后,把100多位畫師請進園區集中創作、交流、展示、經營,規劃產業發展的方向,集聚發展、轉型提升。
產業平臺有了,接下來就要提高農民畫師隊伍的文化修養和繪畫的技藝水平。孟津縣政府邀請全國著名畫家到園區持續開展公益性培訓,現場傳授、指導繪畫技藝,促進了牡丹畫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創作水平的持續提升,平樂村眾多村民學畫牡丹,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一幅畫形成的文化產業鏈
為擴大“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知名度,孟津縣從2011年起,策劃、舉辦了“中國·平樂農民畫邀請展暨全國農民畫學術研討會”,組織畫家先后參加了“中原文化新西蘭行”“中原文化寶島行”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為促進持續發展,孟津縣探索集團經營、公司運作、產銷一體的新路子,引進洛陽鼎潤實業有限公司入駐經營、運作“中國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申請注冊“牡丹畫第一村”商標,按照“公司+園區+畫家”的模式,發展簽約畫師150多名,邀請省市美術家協會專家為畫師評定等級,組織牡丹畫創作和實體店銷售;建立了牡丹畫職業培訓學校,使畫家培訓走向職業化、常態化。
目前,平樂牡丹畫畫師隊伍人數已達到1000多人,其中專業畫家150人,省市兩級美術家協會會員75人,每年有40余萬幅作品從這里行銷全國,遠銷美國、日本、新西蘭等國家,綜合收入達1億多元。
小小的牡丹畫不僅為村民們增收致富,而且形成了一個產業鏈,也帶動了加工、包裝、快遞、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帶動了就業,同時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提升,使平樂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據介紹,平樂鎮下一步將整合文化、旅游和農業等資源,打造集書畫培訓、藝術創作、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產品交易為一體的新興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小鎮。借助互聯網+、淘寶村、跨境電商等現代宣傳手段和營銷模式,提高“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知名度,提升游客流量,增加村民收入,讓平樂鎮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霍琦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