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劉永好:做減法是為了做加法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09:00 《英才》
經理人與企業家關系報告 對當下的民營企業家,放權是一種需要。 劉永好 “做減法是為了做加法” 文·本刊記者 劉青松 民生銀行大股東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不再擔任該行董事,是2006年金融圈內的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接替劉永好位置的是新希望集團副總裁、董事王航,并進入民生銀行戰略發展與風險管理委員會,參與重大決策。 “我們集團內部有人說,何必呢,把一個30多歲的小伙子弄上去干什么?”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劉永好提起了當時的反對聲音。 但劉永好堅持推薦王航作為新希望集團的代表進入民生銀行董事會。“我覺得,第一,他專業,學經濟的,原來做過北大研究生學生會主席;第二,他在人民銀行總行工作過,對金融很熟悉;第三,他的學歷、經歷及其他方面都很優秀,也是集團的高管。應該讓這些年輕、專業、優秀的人在第一線。” 對于這一安排的結果,劉永好很滿意,“他表現不錯。我覺得這挺好的,比我自己去做董事更好。” 劉永好經常提到,家族企業在向現代企業轉制過程中,一定要在“加減法”上下功夫。他的“減法”,一是減持個人股份;二是把自己兼任的100多家子公司的總經理和200多家子公司的董事長頭銜減掉,只任幾家重要子公司的董事長。“做‘減法’就要放權。”對于子公司的日常管理,他幾乎都不參與,放手讓職業經理人去做。 “做‘減法’是為了做‘加法’。”劉永好的“加法”是——廣招人才,培養人才,構建起一個精英職業經理人團隊。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任正非也在2006年內做了一次頗具轟動效應的“加法”——收編昔日手下愛將李一男。 李一男在27歲那年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被任正非寄予厚望。外界紛紛猜測李一男可能成為任正非的接班人。然而2000年底,李一男離開華為,創辦了港灣網絡,成為華為在企業級數據通信市場的主要對手之一。 李一男從華為內部挖人、違反同業禁止協議等做法,激怒了任正非,他下達了對港灣的“必殺令”。 由于華為的打壓,加上市場環境的變化、自身運作的失誤等因素,港灣的境況日益困窘。在失去上市與被西門子收購的機會后,2006年6月,港灣無奈之下將核心資產轉讓給華為,李一男與任正非重新站在一起“第二次握手”。3個月后,李一男回歸華為,出任副總裁兼首席電信科學家。 在這一經理人與企業家關系的經典案例里,當事雙方均對外界保持了沉默。這是意料之中的沉默,也是意味深長的沉默。經理人與企業家,轉身之間,臺面之下,皆為微妙。此由人的本性所決定,再好的公司治理亦不能免。任李二人由分到合,縱觀此事件,拋卻道德評判,其實兩人的行為取舍都符合商業邏輯,到最后,沉默即為商業邏輯。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