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形象工程成了天花板 國企海歸大出局(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7日 09:50 《董事會》 | |||||||||
國企“天花板”難沖破 雖然“外來的和尚”進入國企摩擦不斷,但國企依然高掛招聘“海歸”高管的大牌。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2004年多次談話中表達如下意圖:國企與世界接軌,要從經理人入手。
然而,接軌不易。體制之別直接影響到接軌運作的步伐與效率。 依據公司運作理論,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是運行職業經理人的制度平臺。目前的國企不是缺失這個平臺,就是很脆弱。董事長作為出資人代表,控制著企業所有權,但又不對所有權負責。這樣,國企所有權和控制權既結合又分離。國企產權、制度、人事方面關系復雜,是“海歸”高管桔枳之別的主要原因。 薪酬制度也是接軌之難的關鍵。據國際管理顧問公司Towers Perrin所作的一項全球薪酬調查顯示,各國大企業行政總裁平均年薪以美國最高(106萬美元),其次是英國(約70萬美元),再次是法國(約60萬美元)。據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對國企負責人年薪調查顯示,36家中央國企的董事長、總經理、黨委(黨組)書記1999年平均年收入為6.1萬元,最高的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年收入21.3萬元,最低的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年收入1.2萬元。這與“海歸”高管形成強烈反差。以中石油邱子磊為例,年薪為500萬左右,4年下來,他個人人力成本就是1500萬元。再加上1000萬的期股,就是2500萬左右。國家投資開發公司總裁王會生不由感慨:“不能多了一個女婿,傷了一群兒子。” 另外,目前國企的負責人基本上是國家任命,管理層更多的被看作“特殊的公務員”而非企業家。如191家中央企業的“一把手”中,53家由中組部決定產生,其余由國資委決定產生,而且大多數國企主要負責人都是來自本系統內的政府官員。不難發現,國資委全球招聘高管就是對“任命制”進行突破的一次大膽嘗試。 而今,大型跨國公司在人才選拔上用的是“全球資源”,有的公司董事會成員里40%以上是外國人而中國國企目前則大部分只用本地人。國資委相關人士曾指出,中國的國企要將眼光投向全球,外國人同樣可以成為中國國企的管理者。但事實是,國資委“全球選秀”活動后,國企高管層仍沒有出現一個洋面孔。 合理建構“董事會” “海歸”頻頻出局,還引出了如何建構董事會這一關鍵問題。2004年中瑞與中馳兩個財團的教訓就表明,沒有合理的董事會結構,就不會有職業經理人的表演舞臺。 溫州的中瑞與中馳這兩個股份制財團,是中國民營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中自發謀求常青的典范。中瑞財團聘請的總裁精通英文、俄文、日文三國語言,熟悉和了解國際貿易規則、有過上市公司高層管理經驗。中馳財團總裁王紹庭則來自于深圳,有過多年獨立運作大企業的成功經驗。但是,兩個總裁都在“蜜月期”內撤離。 有財團之名,卻沒有形成股東文化。董事自己就是老板,而且都習慣了在自己的企業里做決斷。這樣的財團組織,其實只相當于一個聯合經濟體。一個聯合體,就像聯合國,應該是秘書長(相當于執行總裁)來主持工作,應該是弱化的董事會與強有力的經營層結合才能把事情做起來。但結果呢?“董事會權力很大,但董事之間互不相信、相互抵觸,無法做出任何決定。而經營層權利很弱,只能是無所適從、無所作為。”王紹庭這樣剖析。 中馳如此,中瑞亦然。中瑞董事會的董事在具體操刀。在項目判斷與選擇、行業的進入與資金的調動等方面,董事會內部形成決策的時間效率并不高,留給經理人行政的空間不大。 在國企雙鶴藥業里,“強董事會弱經理層”的結構同樣使“海歸”楊難以發揮作用。 在雙鶴的管理結構下,董事會集約了決策執行力。前董事長喬俊峰將公司分成四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上面設立執行委員會,喬則是委員會的主任。這樣,董事會變成了公司的權力中心,行政權力沒有下放到經理層。當楊維平提出推行董事會和經理層分離的時候,勢必觸動到喬的權力架構而遭其反對。楊強化了對人、事和財務的管理。如調整部分總部高管人員,更換了十幾家控股公司總經理。同時,與18家子公司總經理簽訂了2004年目標責任書;加強財務控制,以消除資金鏈斷裂的巨大風險,避免新的投資損失。2003年下半年,“恒康雙鶴”事件和“昆山雙鶴”事件促使喬下臺。隨后衛華誠繼任董事長。之前楊維平所要推行的改革,遭到喬的反對,得到衛的支持。但是當衛華誠擔任董事長之后,董事長與總經理的矛盾不但沒能消除,反而更為激化,并最終導致楊的出局。 顯然,中國公司的董事會與行政經理層分工不明確。這種制度性缺陷,影響著“海歸”高管的水平發揮。有人戲稱,即使叫韋爾奇來中國,也未必能有什么奇跡,甚至還不如本土經理人。 因此,中國企業在“高管選秀”時,一方面需要積極進行國企董事會制度試點,以在海外上市的中國網通等為榜樣,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另一方面應積極推動產權改革。只要產權改革不發生實質性變化,國企建立董事會制度、引進職業經理人的積極意義就難以顯現。
相關專題: 《董事會》封面系列文章:國企海歸大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