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21世紀商業評論2004 > 正文
 
龍種變跳蚤--GE效仿者變形記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8日 19:26 《21世紀商業評論》

  不知道是學GE的企業就會“出大問題”,還是注定要出大問題的公司喜歡學GE?傊凇皩WGE”與企業“出大問題”之間,似乎有著一種不祥的關聯。諸如“GE該不該學”,“GE是不是中國企業的榜樣”之類的問題已顯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中國有如此多的企業不約而同地把GE作為榜樣?美國有如此多的杰出企業和杰出的CEO,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家對GE和韋爾奇情有獨鐘?

中行抵債資產網上營銷 讓眼鏡成為歷史
新浪彩信 幽雅個信 你的放心來自我的用心

  商業機會主義的正常結局

  韋爾奇到中國傳經布道的時候,在眾多的韋爾奇的追捧者中,有兩個本該到場而沒有到場的人。一個是素有“中國第一民企”之稱的德隆的實際掌門人唐萬新,一個是被稱為 “國企教父”趙新先。前者因躲避各式各樣的追逼和追問而神秘失蹤,后者因剛剛從三九出局而悄然消失在公眾的視線之外。

  二人之外,還有幾位一直想“當面請教韋爾奇”的人物也沒有到場。曾到美國專程拜訪韋爾奇而未果的柳傳志,正在為聯想巨大的困局而操心不已,從幕后重返前臺,言必稱GE的宋如華早在幾個月前以象征性價格(1元錢)把自己持有股份悉數轉讓,從拓普功敗身退……

  不知道是學GE的企業就會“出大問題”,還是注定要出大問題的公司喜歡學GE。總之,在“學GE”與企業“出大問題”之間,似乎有著一種不祥的關聯。諸如“GE該不該學”,“GE是不是中國企業的榜樣”之類的問題已顯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中國有如此多的企業不約而同地把GE作為榜樣?美國有如此多的杰出企業和杰出的CEO,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家對GE和韋爾奇情有獨鐘?那些信誓旦旦地學GE的企業為什么一個接一個地陷入困境?

  問題的答案也許與GE并無多大的關聯,倒是與中國企業自身的狀況和中國企業家自身的心態有關。GE其實只是中國企業家投射自己愿望的載體,或者說是他們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說詞。對唐萬新、趙新先們稍有了解的人,會發現他們對GE的了解程度和學GE的真誠程度是值得懷疑的。比如說,韋爾奇最重要的經營思想之一是“數一數二哲學”----旗下的企業如果不能做到數一數二,就毫不猶豫地賣掉,而唐趙二人的做法與之剛好相反:將一大堆可能是行業里倒數第一第二的企業收入囊中。

  有意思的是,號稱學GE的企業家們既沒有學GE的“無邊界”、“群策群力”的企業文化,也不學GE卓越的實施體系(如C會議、管理流程和六西格瑪)。他們好像事先約定似地把GE模式簡單歸結為“產融結合的多元化”。

  其實,被他們如此解讀出來的GE的“真諦”,不過是他們最隱秘最核心的欲望----對于資本或者說對于“快錢”的欲望。他們不知道也無需知道,GE是靠技術起家,擁有多項核心技術(甚至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在眾多領域擁有極具競爭力的產品,而自己的公司只是生產蕃茄醬、水泥之類的產品。他們不知道也無需知道,GE的金融業務只涉及相當細分的金融領域,比如提供與他們其他業務相關的金融服務,比如針對他們客戶的信貸,發行一些商業票據。GE的產業整合從來不是靠自己的金融公司通過關聯交易來提供資金的支持,而德隆恰恰是通過自己的金融機構與產業公司的關聯交易來為產業整合提供資金支持,在更多的時候只是把實業作為資本運作的道具,甚至不斷從實業那里抽血給金融。

  商業的本質,被他們粗糙地簡化為“賺錢”,而不是在為客戶不斷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使企業獲得贏利性增長。在他們剛剛涉足金融的時候,也許有為產業整合創造條件的初衷,但一旦涉足其中,他們就發現,只要有足夠的市場權謀,有與政策博弈的高超手腕,做金融、玩資本游戲是一個遠比做實業賺錢的生意。既然商業的本質就是“賺錢”,那么在短時間內賺大錢的生意與賺錢既少且慢的實業之間,選擇是不言而喻的。他們在資本運作的路途上流連忘返樂不思蜀,也在情理之中。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一批中國企業奇跡般地成長起來。巨大的成功使企業家們沒有心思去“反諷”自己的成功。他們看不到也不愿看到自己成功中所包含的某種“虛假性”和“僥幸性”。在計劃經濟和短缺經濟向真正的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他們在尚未充分感受到市場的硬度和板結度的情況下輕松地贏得了市場,在沒有費力地尋找機會的時候,機會就找到了他們,在并未花心思謀劃該做什么的時候,排隊、憑票、憑“條子”購物的顧客就向他們指明了方向。商業機會主義順理成章地頂替了戰略,“什么賺錢就做什么”也成了最通行的“戰略”。成就一個偉大企業所必需的專注和韌性,在這些企業的基因里根本不存在,以機會主義、走捷徑的方式輕松賺錢、高歌猛進,成為很多這些企業共通的習性。當市場化已成氣候,全球化使競爭沒有前方和后方之分的時候,這些昔日成功的企業漸漸感受到了市場的硬度和商業本來就有的艱難時,這些從來沒有“打硬仗”習慣的企業開始對自己的“正業”變得很不耐煩,陷入到一種集體性的狂躁癥和多動癥。商業機會主義的習性迅速演變為多元化的強烈沖動。這種沖動的極端形態,就是所謂產融結合的多元化。

  多元化不失為企業成長的一種方式,正業與副業之間也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企業成長的方式并非只有多元化一途,像沃爾瑪、IBM這樣偉大的企業就是例證。全球500強企業中,走專業化的道路的占多數。還有一點也是肯定的:成功的多元化經營總是“形散而神不散”,總是有嚴密的產業邏輯,有統攝、派生“多元”的“一元”,即企業的核心能力。一個沒有參透商業的本質(在為客戶不斷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使企業獲得贏利性增長),在文化層面上沒有核心價值(如GE的“我們為生活帶來美好的東西”或“惠普之道”),在戰略層次上沒有核心能力,只是被原始的貪多求全和投機取巧所驅使的企業,只能在不斷俘獲的暫時快感中被徹底俘獲。-

  系列報道:

  龍種變跳蚤--GE效仿者變形記

  德隆:被俘獲的俘獲者

  俘獲者——德隆前傳

  春蘭陶建幸:我沒有講一切向GE學習

  三九:失意的GE追隨者

  相關鏈接:

  張瑞敏不見韋爾奇

  集團企業能否培育出中國GE?

  投資者溝通是重組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德隆之敗,罪不在類GE模式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GE新聞 全部德隆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4雅典奧運盤點
演員傅彪患病住院
新絲路模特大賽
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
北京將更換出租車車型
慶祝第20個教師節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游戲天堂2新增服務器
周而復:往事回首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