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消息,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15日至17日召開,會議主題為“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華為集團董事徐文偉出席并發表演講。
徐文偉指出,工業軟件將成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因為生產要素從人力、資本、知識到現在是知識+軟件+數據,所以工業軟件是整個工業產業的明珠。
徐文偉表示,政府已經認識到工業軟件的重要性,所以在“十四五”規劃里把智能制造給工業軟件注入了強心劑,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政府基金和企業基金等等大量的投入,只要引起重視,尤其像半導體這么重視的話,工業軟件一定會在未來四五年之內獲得比較大的進展。
以下為徐文偉發言全文:
謝謝各位,謝謝田軒院長的邀請,很遺憾,由于疫情原因,無法到現場與會。剛才幾位嘉賓分享的都非常好,論壇主題是“金融助力科技創新發展”,科技基本上講的就是技術。要了解科技發展的趨勢,就要了解科技是工具,是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的。而判斷科技的發展趨勢,核心是深入洞察人類社會產業發展趨勢等。從投資的角度、做企業的角度,帶著商業思維的洞察行業的趨勢和社會的發展趨勢和愿景。因為愿景驅動產業和技術發展,同時要關注下一跳的技術變革。
假設未來二三十年,世界一定會進入到智能世界,未來二三十年,我們將進入智能社會。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是智能世界的三個特征。伴隨著智能世界的到來,ICT基礎設施將成為智能世界的基石。ICT基礎設施,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等將成為智能世界的基石。智能世界核心,要萬物感知,也就是把物理世界的溫度、空間、觸覺、嗅覺、聽覺、視覺等等要變成數字化,數字化以后,就必須把萬物互聯起來,把這些數據連起來,連起來以后才能實現萬物智能,當然過程需要二十到三十年的發展。所以,我們對接下來的2030年有愿景和展望。雖然不一定全部都能實現,至少是我們的期望和對未來的洞察,接下來我從醫、衣、食、住、行、城市、企業、能源、數字可信等等發展談談愿景和展望,這些都可能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機會或基礎。
- 醫
在過去10年,全球人口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66.8歲增加到2019年的73.3歲,延長了5歲以上。同時,根據預測,203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16.5%。活得長已經成為大多數人可以實現的目標,活得有質量將成為我們新的追求。活得幸福是我們健康的出發點。
面向未來,以計算識別隱患,從“治已病”轉向 “治未病”;精準醫療,從“千人一藥”到“千人千藥”,不論是主動預防,還是精準醫療,或者遠程醫療,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算力來分析、廣泛地進行AI建模,以及由此催生的對物聯網,可穿戴設備、家用監測設備以及AI制藥,AI精準識別靶向的技術和市場需求。
85%的慢性病與心率、血壓、血糖等相關數據有關,而可穿戴的血壓測量,以及無創的血糖,能實現突破的話,這是一個世界級難題,也解決大量慢性病問題。
所以我們對未來從幸福感出發,追求活得好、活得長、走得安,這些就要靠大量的穿戴設備來解決,讓健康可計算、生命有質量,怎么實現?要有大量的傳感器。
- 食
隨著消費的升級,人們對于飲食的需求有了新的變化,追求吃得健康,吃得放心。2019年中國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同比增長10%,對種植環境和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精準農耕成為趨勢,需要大量傳感器,云服務,人工智能等,用數據構建突破地域限制。
- 住
為了改善居住空間及環境,我們在不斷的蓋新樓。未來30年,全球建筑面積平均每周增加一個巴黎城市的面積。隨著人們對居家體驗個性化追求的不斷增長,豐富的物質占用了大量的空間,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擁有3000件物品。基于ICT技術的智能家居概念正被普及。如,打造數字化的物品目錄,通過自動配送,實現儲住分離;打造博物館自動管理,零碳建筑的智能管理系統,以及全屋智能打造親切自然的居家體驗,這一切都需要通過大帶寬的聯接來提供沒有時延的居住體驗,需要自動配送機器人,傳感器,穩定可靠的全覆蓋網絡,以及家庭智慧大腦。比如全屋智能,實現全屋智能的基礎是在家里每一個角落里有穩定可靠的家庭網絡,尤其是WiFi的覆蓋,這些領域里面在未來是非常重要的需求或者我們的愿景。
- 出行
智能低碳出行成為趨勢,移動成為第三空間,這是必然趨勢。電氣化、自主化、共享化和網聯化。預測2030年,電動汽車占有率將會是50%,自動駕駛將有20%左右。在此基礎上,實現了自動駕駛,汽車就成為人的第三空間,第三空間包括休閑娛樂、社會空間等等。自動駕駛要分層分類,在封閉的條件下,比如礦山、港口,這些自動駕駛比較容易實現或已經實現了;在半封閉道路上,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真正的自動駕駛一定要是智慧的車、聰明的路,結合起來,把所有的車與車,車與路,路與路連接起來,才有可能實現。
- 城市
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是讓城市更宜居的核心要求。全球城市消耗掉的一次性能源約占總量的75%,溫室氣體排放占50%-60%。這就需要新的城市治理和服務方式,所以城市一定會從人治到AI治理,這是一個趨勢。要實現AI治理的話,城市各個環節必須要大量傳感,同時必須建立全連接、互聯的城市。智慧政府。從服務型政府開始,要主動均衡的提供服務,現在中國很多智慧城市、電子政務做得相當不錯。
智慧化的環境治理,現在的垃圾處理等,希望變成無廢物的城市,同時通過光伏檢測等方式,用光的方式來檢測自來水、污水等,這些都是投資機會或剛需,今后新型檢測技術,包括處理技術,機器人等,都是非常大的投資機會。
- 企業
未來,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12%,25歲以下人口占比下降至39%,將導致出現嚴重的勞動力缺口。這就需要重塑生產模式,并從批量復制到批量定制。無人化的生產和服務將成為趨勢。IT中動手部分,有協作機器人;每萬名制造業員工與與390個機器人共同工作。跑腿部分,有自主移動的機器人完成
- 能源
過去十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約高1.2攝氏度。改善全球的氣候需要全方位促進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逐步成為主力,發電占比從目前的26%上升到42%,能源消費電力從目前20%提升到30%。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164GW。解決能源的可持續性,需要提高新能源比例,但新能源具有間歇性,那就必須建設能源互聯網,解決“源,網,荷,儲,用”等協同。當然,最核心的還是節能減排,假如沒有節能減排,完全靠現在這種模式的話,也是不可持續和長久的。
- 數字可信
預測和探討的數字世界或智能世界的基礎是什么?就是可信和安全,可信與安全是實現智能世界的保障,用數字技術與規則法規塑造可信未來。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采用AI的打假和隱私增強計算技術手段,以及隱私安全保護法規,雙管齊下,才能實現數字可信的智能世界。
從近期投資角度看看這個行業會是怎樣的情況?
- 科技是產業變革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我在ICT領域、消費者領域和新興的車和能源領域進行了一些洞察:
- 從技術層面上分析,通信ICT是智能世界的基礎底座,6G的一系列核心技術和明確的場景已經開始浮現,如通感一體、空地一體、太赫茲等;而計算在智能世界的場景化也要求越來越高,異構計算領域的新技術和新架構也層出不窮,存算一體解決AI分析類任務的數據吞吐瓶頸、新興存儲介質解決熱數據、冷數據等大數據分析和數據管理領域的需求、在CPU和GPU之外,還出現了 NPU/DPU等異構芯片架構來加速不同類型的任務;
- 消費者領域:元宇宙毫無疑問成為最熱領域,從基礎能力和技術上看,應該是在AR/VR硬件技術不斷成熟的基礎上,在內容和交互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技術,比如數字人的設計生成;而在不斷追求驕自然交互和浸入式體驗的媒體領域,圖形引擎、Micro LED等顯示渲染激素成為熱點; 比如裸眼3D可能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方向。
- 車領域的最具顛覆性的未來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新四化”,即電動化是基礎,網聯化是條件,智能化是關鍵,共享化是趨勢,不斷深化,在芯片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開始向頭部聚集,戰略投資者已經正式下場;也出現了類似滑板底盤等新模塊化和組件化技術;能源熱度不減,主要在新材料為主的鈉電池、固態電池等和一些碳化硅為代表的新功率半導體等;
- 從生態層面看,在強大的消費級應用生態和的基礎上不斷開始深化。
- 從投資層面看,除了產業常規熱點外也出現了新的趨勢就是走向基礎領域,傳統投資不是很性感的方向開始得到認可,回報周期長、投資規模較大的標的開始轉熱,但仍舊遠遠不足以支撐快速形成可以規模化對標國際水平的產業鏈,比如半導體的基礎裝備、設計工具和材料等,路仍舊非常漫長;需要足夠的重視
全球化1.0主要是由于新地理大發現和工業化時代到來,從先進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和落后區域的輸出和傾銷;全球化2.0是二戰后,全球政治和經濟環境逐步穩定和轉向溫和,隨之而來出現了市場化運作和政策牽引相互平衡機制,來解決部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全球化3.0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制造業的世界,產業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利用了全球的資源和技術,實現了效率最高,利益最大化。而走向未來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新冠疫情事實上導致全球流動性變差、協同基礎變弱,國家和區域的不安全感;以芯片為代表的科技產業鏈在各個區域的再分工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宏觀環境全球化4.0的中國會怎樣?半導體投資巨大,這兩年中國進步非常大,除了半導體以外,還有一些領域是需要大力發展的,也是影響到產業的,比如精密制造;基礎軟件,尤其是工業軟件;工具和平臺;平臺。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是建立在全球化基礎上的,現在的短木板更是擺在眼前的機會。
因為這個領域比較廣,今天重點分析一下工業軟件,工業軟件將成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因為生產要素從人力、資本、知識到現在是知識+軟件+數據,所以工業軟件是整個工業產業的明珠。
工業軟件如何分類?包括研發設計軟件、物料采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和外部價值鏈等等。研發設計類軟件是我們薄弱中的薄弱,CAD是計算機輔助設計,主要是做集合建模的,CAE主要是做計算機仿真,CAM計算機輔助制造。工業軟件主要是從產品設計到模擬產品在力、聲、光、熱、電等各種各樣環境下的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等等,可以看得出來,工業軟件是整個工業產業最核心的技術。
工業軟件為什么難?難在哪里?它是綜合性、多學科結合的工具,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數學、物理、計算機技術,以及工程知識,尤其是各行各業的經驗和智慧。
舉例,在CAD領域里,達索和西門子占了90%的市場;在CAE領域,美國占了95%的市場。雖然有差距,但是中國也有非常好的基礎,除了研發設計類占份額比較小,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基層以外,實際在生產制造類、經營管理類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已經認識到工業軟件的重要性,所以在“十四五”規劃里把智能制造給工業軟件注入了強心劑,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政府基金和企業基金等等大量的投入,只要引起重視,尤其像半導體這么重視的話,工業軟件一定會在未來四五年之內獲得比較大的進展。
另外,華為哈勃不以投資盈利為目標,追求長期戰略回報;聚焦產業、扶持產業;追求協同而非控制,促進生態繁榮共生。主要是投資下一跳的技術,投資業務連續性,促進生態,幫助產業跨越技術裂谷,加速規模商用。
華為發展到今天,在研究創新領域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一方面我們有自己的實驗室,第二方面我們和大學高校有聯合實驗室,人才funding,第三方面我們有自己的風險投資,所以我們采用工業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投資的信念,結合起來,才能持續保持華為以及整體產業的不斷前進。
簡單分享這么幾點,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李琳琳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