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消息,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15日至17日召開,會議主題為“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出席并發表演講。
吳曉求強調,中國必須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的資本,投向芯片、生命科學等對人類社會和中國未來發展有強大支撐作用的領域,這是我們當前所缺乏的。但是如果只強調這一點又不行,因為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有一些項目可能具有長期利益,另外一些具有短期利益,我們必須找到平衡點。
以下為吳曉求發言全文:
非常榮幸參加2022年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壇。我今天講一個基礎理論問題,我最近一段時期在思考,我們做教授的還是要更多地研究一些最基礎的問題,才能使得我們的各項政策找到一個長久的、有生命力的制度變革,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我這個題目非常抽象,叫“創造流動性:從貨幣到資產——金融功能的演進方向”。
首先,我們要思考經濟發展需要哪些元素。田軒剛才說得非常好,金融本質上是要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當然在不同的形態下,服務對象是不一樣的,因為不同的經濟結構,它的經濟增長動力來源是不一樣的。無論是處在什么階段,制度選擇當然是放在第一位的,經濟增長離不開適當的制度平臺,什么樣的制度最適合于經濟的持續發展?當然無數事實說明是市場經濟,這恐怕是難以顛覆的。
市場經濟具有很多的基本元素,包括分工、競爭、交易、自由市場、主體平等性、激勵機制等,也包括資本的作用,這些都屬于市場經濟的基本元素,這屬于制度和法律的范圍。要使經濟有持續的增長,這些元素都是要尊重的,都要被納入其中。隨著技術的進步、經濟發展的形態變化,大家會發現技術進步、科技創新成了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推動力,甚至在當今的估值方面,我們會把科技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這個企業的估值主要變量慢慢都會發生結構性變化,現在,科技的力量是放在第一位的。當然金融就有一個如何和科技相結合,如何服務科技創新的問題。
實際上,經濟的發展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四次工業革命,從2010年以后世界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我們稱之為智能化的時代已經來臨。大家會發現這四次工業革命的確推動了經濟增長,所有經濟的跨周期增長都來自于技術的突破,沒有科技創新,沒有技術革命,經濟是很難進入一個跨周期增長的。你會發現金融在悄然發生變化,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也正在跟上不同形態技術的變化。比如說在蒸汽機時代,雖然資本已經出現了,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商業銀行,那個時代,銀行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之后你會發現資本市場開始興起了,投行開始興起了。到了今天,各種新的資本業態出現了,這些都是適應于不同的技術變化的。因為技術要成為生產力,要推動經濟增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如何把這個不確定性配置好,這是金融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要應對不同的風險,以及它的不確定性的平衡,金融就要進行變革,這時金融的資本業態開始發生很大的變化。雖然我們都說金融有六大功能,包括資源配置、支付清算、財富管理(或者說風險管理)、激勵機制、價格信息的提供以及股權分割。一般認為,前三大功能是金融最基礎性的功能,在不同的金融變革時代,這些功能的適應性會發生結構性變化,這種結構性變化也體現出時代特征。也可以用來觀測這個國家金融所處的階段,是現代化的金融還是傳統的金融,還是過渡期的金融,從金融功能的結構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說前三大功能是最基礎、最核心的,但是它們必須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才能發生很大的變化。盡管說是六大功能,但是其最核心的功能可以抽象到一點,那就是金融如何去創造流動性,為社會創造流動性,這是金融功能當中的核心功能。
在不同的時代,金融創造流動性的重點不同。在一個資本不發達的社會,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創造貨幣流動性,我們的金融體系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是創造貨幣的流動性。雖然貨幣流動性很重要,它是經濟發展的血液,但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我們會發現還需要另外一種功能,就是必須享受經濟增長的財富效應。怎么辦呢?那就是必須要讓這種新經濟增長的財富證券化,這就是說,要把那種原來是不可分割的資產做標準化的分割,這就是所謂的金融的第六大功能,進行資產和股份的分割。資產和股份分割的核心是創造資產的流動性,也就是說把潛在的、可預期的資產提前作為一種資產形態創造出來,這就所謂的證券化。
可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資產?它需要可成長的資產,也就是說背后支撐它的資產業態必須是科技類的、創新性的,因為它需要收益,需要承擔與收益相匹配的風險。把科技轉變成現實生產力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比一般成熟企業的風險大很多,它要把這部分潛在的資產創造出來。現代金融和科技是一脈相承的,它服務于科技型企業,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如果這個能夠理清楚,我們才能找到中國發展資本市場的邏輯所在,我們發展資本市場,要選擇什么樣的上市公司,資本應該投向哪些領域,就有了基礎的邏輯。
有一些企業非常重要,甚至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是它沒有什么成長性,這樣的企業可以用公共資本、國家資本來投資。而作為社會資本實際上還是要關注它的成長性。當然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資本短期和長期的平衡問題。脫離了資本的長期戰略是走不遠的,如果一個國家的上市公司里面幾乎沒有多大的創新是突破性的創新,它的創新都是服務于市值和利潤的,那么這個國家的資本市場將會是非常短期的,這個國家也沒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在資本中應該凸顯戰略視野。中國必須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的資本,投向芯片、生命科學等對人類社會和中國未來發展有強大支撐作用的領域,這是我們當前所缺乏的。但是如果只強調這一點又不行,因為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有一些項目可能具有長期利益,另外一些具有短期利益,我們必須找到平衡點。我想這就是資本市場發展的邏輯,要找到現代金融和高科技結合的一個交叉點。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方向就非常清晰了。我們要改變中國上市公司的結構,凸顯上市公司的科技力量。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長期以來都是傳統行業占據了前十位,這與資本市場的初衷是背離的,資本市場的初衷是讓高科技企業排在前面。因此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是不夠的,這和我們對上市公司的理解是有密切關系的,所以才會有注冊制改革。注冊制改革想試圖找到一種力量、一種制度,讓科技型企業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占據主導力量。到時候,如果中國市值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中有五六家是科技型企業,中國的資本市場就有了充分的競爭力。我們也就找到了現代金融和資本市場與科技的結合點,找到了資本市場的正確發展方向。
今天,我從一個最基礎的理論,來講一講金融是做什么。金融是創造流動性的,只不過傳統金融創造貨幣的流動性,現代金融創造資產的流動性,如果把這個問題理解透了,中國資本市場以及中國金融的改革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李琳琳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