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消息,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舉辦的“2022夏季峰會”在京舉行。中國人保資產總裁曾北川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曾北川表示,保障型養老金和保險資金運用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國際上以保險產品為主的養老金和保險資金運用上都呈現以固收資產為底倉,權益資產為進攻的配置模式。固收方面,近年來債券和銀行存款占比逐漸下行,非標占比在逐漸提升。權益方面重視資產配置和再平衡的作用,倉位保持相對穩定。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剛才聽了各位嘉賓的演講,從宏觀層面,從頂層層面做的探索與思考,很有啟發意義。我想我的分享是重復的地方不講了,著重從微觀層面聚焦養老第三支柱產品供給來分享我們人保資產的投資實踐與思考。
一、國內養老第三支柱存在的問題
現在我們第三支柱首先是一支獨大的特征顯著,發展不平衡,從第三支柱產品來看,主要包含順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專屬的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目標基金、養老理財產品這四種形式。截至到2021年規模,第三支柱規模只占3%,非常可憐。
比較這四款第三支柱養老產品可以看出來,在產品的規模、期限、資產配置和收益特點上都呈現出比較大的差異。規模上是養老目標基金和養老理財產品為主,養老保險占比較低。期限上呈現兩極分化,養老目標基金和養老理財產品封閉期都在5年以下,養老保險是在20年以上。從投資收益和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是高度相關的。股票占比高的品種,收益和波動率也很高。
這里邊就帶來相應的問題:
一是目前產品投資屬性強于養老屬性。從目前看,養老目標基金和養老理財產品占第三支柱的比例達到99%,兩款產品封閉期都小于5年,而且追求較高的收益,體現出較強的投資屬性。這個現象也反映出我們當前養老產品的供給和養老客群的消費理念都還處在培育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的居民資產配置上還是以住房和存款為主,養兒防老,以房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在產品投資上還是習慣于用存款養老,把存款以外的都當成投資,所以在購買養老產品的時候,更多的還是關注投資收益,而恰恰忽略了養老階段重在一個“保”字。好像歌唱界飆高音為主,以“高”為貴,現在養老產品也有這種趨勢,誰投資收益率高誰就好。
二是投資期限普遍偏向于短期。養老目標基金和養老理財產品封閉期小于5年,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和順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期限雖然長達20年-30年,但是部分品種的底層資產主要還在3-5年的非標,仍然出現短期化的投資傾向。從股市方面看,國內市場好年份和壞年份的收益非常極端,以綠線為代表的萬得權威指數好年份可以提供翻倍的回報,但是差年份回撤可以達到30%-50%,這就使得投資人很難長期持有,他沒有信心。在這樣市場環境下,長期投資理念很難堅持,國內股市年度換手率普遍達到3倍,高于美國市場的1.5倍。在債市方面,我們缺乏長期的投資品種,十年期以上的債券占比僅占11%。
帶來的第三個問題就是第三支柱頂層設計有待完善。
一是產品標準、信息披露等缺乏統一規范,各養老產品的投資目標、投資策略都是金融機構自己設定的。二是低利率時代下,追求高收益的養老產品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挑戰。從國際上來看,全球資產配置,當下中國現在這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循環,以國內市場為主體的話,未來我們資產的全球配置是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和風險的。目前看,我們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就是2.6%左右,三年前AAA信用債降到2.5%。以固收產品為主的養老品種投資,收益率超過股的難度在加大。
三是產品的客戶群體的定位不清晰,所以導致發展前景受阻。以順延型養老產品為例,經過四年多的發展,累計實現保費收入才3億元,發展規模遠低于預期,而且反映出目標人群過窄,潘總也提到這個問題。針對的3000萬納稅群體,而且月扣除也就1000塊錢,這都是問題。
二、國際養老第三支柱發展的啟示
規律一是老齡化率達到10%以后,第三支柱進入不得不發展的階段。
規律二是從投資層面,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第三支柱發展模式,它的選擇取決于國情。我們對第三支柱的產品劃分為兩種模式:一是以英、美、加為代表基金型養老體系,主要特點是政府建立的第一支柱僅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民眾對第二、三支柱需求較大,參與度較高,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以市場為主導,資本市場高度發達,公募基金成為養老投資的重要選擇。二是德、法、意為代表的保險型的養老金體系,它的特點就是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承擔了大量的責任,第一支柱保障水平較高,對第二、第三支柱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這些國家金融體系基本都是以銀行為主導。
對我們的啟示:
一是在我國國情下,保險型養老產品發展前景廣闊,我國有三點國情和國際的保險型養老金體系相似:一是我國的養老體系以現收現付為主,養老金存量占GDP比重大幅低于基金型的國家,與保險型國家類似。二是我國直接融資占比大約在20%左右,而美國直接融資比重從1995年以來一直保持在85%左右的幅度,這表明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程度和發達市場還有相當的差距。三是保險型國家居民儲蓄率普遍高于基金型國家,我國居民儲蓄率盡管今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處在較高水平。這里面就德國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依托保險型養老產品,迅速擴大第三支柱的占比,是2001年德國啟動第三支柱的改革,大力推進保險型養老產品發展,使得第三支柱占比由最初的5%,迅速擴大到2019年的31%,成為德國養老體系的支柱。
啟示二就是隨著我國養老人群投資理念的成熟,各投資機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形成的比較優勢,進行差異化產品供給。我們如果做終極思考的話,養老人群進入到養老階段,他進入到人生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基本特征應該是價值創造,他的投資策略應該是進取型的。進入到養老階段,應該進入到成果的分享階段,更多投資偏好是保持守成為主。所以,這階段的投資的客群最基本的訴求應該是突出一個“保”字。基于客戶群體來分析,現在基金公司、銀行理財子、保險公司這三類機構的三類客群有不同的訴求,而客群來源首先是依據于存量客戶的轉化。基金公司的客群肯定首先是來自于在基金公司購買投資產品的這些客群,因此,這些客群有成熟的投資理念,能夠承受比較高的風險,他也希望獲取高收益。所以對這類的客戶的投資目標,因為他的基本保障訴求應該能得到滿足,所以他更多關心的是他退休以后原來的收入水平是不是會斷崖式下降,他的消費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持,所以他需要通過投資來保障他的收入的層級不要斷崖式下降。因此我定義為“保收型”客群訴求。來自銀行理財這都是在銀行存款客戶轉化過來,以他們為主,這批人基于存款更多還是保本。在保本基礎上希望能夠抵御通脹的壓力,所以對于銀行理財來講,它的資源稟賦在于豐富的信貸資產和債券配置能力,以非標、債券為底層資產的養老理財產品,呈現低風險、收益穩定,這個客群我定義為“保本型”。保險公司的保險客戶的轉化,這個就是在保本基礎上有風險保障的訴求,特別是他擔心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傷致貧。第一個類型可能要冒相當的風險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但是如果他在這三個致貧的層面沒有相應的風險保障手段,可能冒了很大風險掙的錢全部將來用于支付這三類風險。但是在保險型的客戶可以冒很低的風險獲得一個更好的保障,這也就是保險產品互助分攤功能,花小錢,保大風險,在這方面從客戶的訴求和這三類機構本身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未來在產品的創新上我覺得應該更多的多元化。
現在各家機構都在博高收益,但是古人有一句話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客群的消費理念也有培育和成熟的過程,從客戶訴求到投資機構清晰的認知自身的資源稟賦和能力優勢,將兩者的互動,可能對于保險產品的成熟會有重大的意義。
三、保險資管在助力保障型養老產品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
不具體展開講。期限來,養老產品目前繳費主力都是在,保險產品都在30-40歲之間,兩者負債久期可以長達20-30年。收益特點看,保障購買力和實現一定的保值增值的目標,兩者通常都有最低收益要求。從現金流來看,具有明顯的兩階段的特征:積累期、領取期。積累期是流入,領取期是流出。資產配置看,保障型養老金和保險資金運用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國際上以保險產品為主的養老金和保險資金運用上都呈現以固收資產為底倉,權益資產為進攻的配置模式。固收方面,近年來債券和銀行存款占比逐漸下行,非標占比在逐漸提升。權益方面重視資產配置和再平衡的作用,倉位保持相對穩定。
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呈現波動較低,收益中等的特征。與全國社保基金比,2006年以來保險行業年均收益達到5.5。我們人保資產作為第一家保險資管機構,我們在固收方面的投資業績是所有保險資管機構里最長的,因此作為一個機構的風格穩健、投資是穩健的,你能不能有可持續的相對較長期限的投資業績可以證明自己,其實是客戶非常關心的。
人保資產現在管理的這款專屬養老產品,我們做到了權益和非標資產配置占比超過70%,在重視長期投資和穩健投資的基礎上,截至到8月16日,年化投資收益率達到4.3%,應該說還是不容易。
但是,在保險型資管產品最大問題就是我們現在還是偏重在投資上,真正保障方面的功能發揮還不夠,主要的原因是現在保險的精算樣本還不足夠,在這方面的實踐還很少。所以還需要一個培育過程,但是我們在這方面將不遺余力探索出我們保險資管養老型產品的投資特色。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宋源珺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