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月 董子琪 徐魯青 潘文捷 姜妍 實習記者 王鵬凱 胡玉藜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2024年界面文化編輯部的私人書單又如期而至了,這是界面文化成立以來的第九份編輯部書單,今年我們一共向大家推薦了60本今年出版的圖書,其中有個別是新版的舊書。
比較有趣的一件事是,這是編輯部第一次出現沒有任何一本書重合的書單。所以這算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體現嗎?當然好處就是,至少說明編輯部內部的閱讀覆蓋度可能更廣闊了一些。而在每個人的私人書單和推薦語中,也是一種窺見吧,能感受到大家不同的關注側重點,對世界的理解角度,以及與外界和自我的相處方式。
今年我們還多了一份音頻的陪伴和聯結,持續推出了四十余期播客版的編輯部聊天室。另外在年末,我們還啟動了“進擊的脫口秀演員”這一新系列的報道。在《在女性主義成為“顯學”的今天,我們如何討論“老登文學”》這期播客中,有一位讀者的留言代表了一些我們的心聲,她提及“(編輯部)觀點我不一定都贊同,可是一定要為這種討論的環境和勇氣點贊,想到很早之前讀到,在愈發極化的公共對話中,溫和派需要持續發聲。”
隨著私人書單的推出,我們年終盤點也正式啟動,接下來我們還會有逝者、流行文化、AI、女性、文學出版等盤點相繼推出,陪伴你走完2024年。也感謝這一年,作為讀者的你們的陪伴。畢竟,閱讀時,我們在一起。
重點推薦
《米蘭講稿》
[意]翁貝托·埃柯 著 文錚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4-8
今年覺得很有收獲的一件事就是終于找到讀埃柯的門徑了。《詮釋與過度詮釋》在書架上放置多年,總算有天突然開竅、克服畏難情緒,翻開并且一口氣讀完了。這本《米蘭講稿》事實上與《詮釋與過度詮釋》有邏輯上的一脈相承之處,像是在埃柯認為現代思想的痼疾之一就在于“相對主義”,它的哲學信條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實證主義,這種哲學觀點認為,我們無法認識絕對,只能不斷靠近它;而尼采宣稱的,“不存在事實,只存在詮釋”在相對主義的影響中也很深刻。在這樣的思潮影響下,詩人所能說的只能是——我不確定。
相對主義又與解構主義以及讀者的無限解讀權有關,因為“不存在事實,只存在詮釋”,那無論怎樣解讀都可以。可是對于無差異地給予讀者無拘無束閱讀文本權力的做法,埃柯持有疑議,他不認為可以對一個文本做無窮種解釋,并且他區分了詮釋文本(interpreting a text)與使用文本(using a text),人們當然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使用詩歌的文本,譬如說戲仿華茲華斯的詩句。可是如果想要詮釋華茲華斯的文本,就必須尊重文本的時代背景,讀者沒有義務考察華茲華斯寫詩的意圖,但有責任考慮華茲華斯時代系統的基本狀況,由此,正式作品文本使得詮釋活動不是漫無目的地到處漂泊,而是有所歸依。(推薦人 董子琪)
《正常接觸》
王占黑 著
理想國·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9
“生活的彈性可真大啊,就跟我們的忘性一樣大。”該怎么說起那些日子呢?王占黑說就像被抽水馬桶抽走了似的。是茫茫迷霧中出現過又消失的東西,無法定義的時間和空間,折疊起來的黃浦江和體溫波動的菜市場。
快遞員、房屋中介、獨居女孩、失業青年、跑社會新聞的女記者……王占黑喜歡起外號,開玩笑,就像每個人都可以是她的小學同學,同學們只是在玩一場游戲,好幾篇小說的結局是自殺、殺人,但敘述的語調散碎,悲傷一旦輕盈起來,就變得更加悲傷了。
這是一本很輕的書,不夠重磅,但足夠切近,足夠抱團取暖。在新書分享會上來的大多都是朋友和老讀者,最后唱起了歌跳起了舞。當然,為之流淚與苦笑的地方隱隱綽綽,是自身的記憶又是所有人的,每個故事都關于社會失序里普通人的境遇,空間隔絕,時間停滯,作為個體的人是如何度過的?人們被迫分隔開,零散里說些只言片語,生活與記憶出現一些交集,就像人在水里泅游時抬頭換的一口氣,就像書封上畫的玻璃頭罩,讓人恍然,此刻我們是不是懸停在月球上?(推薦人 徐魯青)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與榮耀》
宋明蔚 著
單讀·鑄刻·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6
這是2024年令我分外驚喜的一本書。為讀者介紹了那么多雪山攀登的線路名稱,宋明蔚的寫作也幾乎攀上了國內非虛構領域的一座未登峰,這條線路就叫做“比山更高”。
這次依靠文字的攀登在我看來勇氣可嘉。首先,在題材上,作者并未選擇更簡單更常見的路線,比如書寫單一一場山難,比如進行歷史梳理和事故分析,比如寫成冒險家和探險者的偉人故事,而是選擇以群像的方式呈現中國自由攀登的歷史。這個題材當然是格外引人入勝、令讀者激情澎湃的,但也正因如此,如何嚴謹地書寫那些死于攀登的人、如何控制敘事節奏和鋪墊懸念,也絕不容易。
在時間線的設計上,《比山更高》的敘事并非單向度。從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條時間的線索猶如海浪,前進也彼此堆疊重合。這些人物在浪潮中浮浮沉沉,生命故事穿插交織,以顯形或隱形的方式彼此影響,并作為同時代人激烈碰撞。
對搭檔關系的精彩刻畫也令我印象深刻。這是一種相當微妙而卓越的關系,這部非虛構作品因為跨越了漫長的時間,涉及許多對許多種的搭檔關系,對人物關系的展現因而比一些紀錄片更為深刻,呈現出更多面向、深度和可能。這是一種超出我們的經驗和想象的關系,不同于血緣之外的親密關系和友誼,它涵蓋和拓展了人與人關系的許多可能——百分之百對他人負責,又同時百分之百為對方解脫這份責任,這種搭檔關系完全基于自身的需求,也完全實現雙方的價值。這種搭檔關系如此可遇而不可求,也讓許多攀登者終生活在“失去”的陰影之中。
當然,這部作品如果能加入更多中國女性攀登者的故事和聲音就更好了。(推薦人 黃月)
《“娜拉”在中國 :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1930年代》
許慧琦 著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24-7
“男人是人,女人(至多)是類男人”,這種男性本位一直主導著近現代社會的中國新女性論述。本書中,許慧琦闡釋了四種近代中國大敘事——國族自強大敘事、新文化大敘事、自由婚戀大敘事、解放平權大敘事——主導的多樣娜拉論述,這些大敘事清一色都是男性本位的。歷史上諸多史料顯示,近代中國男精英,經常流露男性優越感,來指導與期許女子做他們心中的新女性。但是,男性本位指導下的女性權益,只鼓勵女人做男人從事的事情,到男人主宰的社會場域活動,卻不會鼓勵男人做女人做的事,或者發展良好的女性化氣質。因此,哪怕這些大敘事允許甚至鼓吹女性主義,女性依然無法挑戰男性的性別優勢。
許慧琦看到,從既有的歷史發展來看,不論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都屬男性本位。各種不同經濟體制的當代社會,都維持著男性政權、父系家庭及男優女劣的性別分工模式。這本書也對當下有很強的意義:在輿論場上,一邊是女性越來越強的性別意識,另一邊是男性愈演愈烈的當代厭女意識,這是因為各種大敘事(權威、體制)雖然是男性本位,但卻使一般男性優勢反而萎縮,造成男權反撲。在許慧琦接受的采訪中,也談到了今天的讀者該如何理解男性本位的愛情神話、如何在當下實現男女共贏等話題。(推薦人 潘文捷)
《夜奔》
蘇生 著
樂府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4-3
這是一本在閱讀過程中,我幾度落淚的原創小說,如果只用一個字凝練之,我選擇——義。
這書中有情義,在生命里若干次的艱難困境里,是因為人和人之間的那份情義底色,才能互助著繼續前行。這書中有道義,當社會價值觀呈現單一化,商品化企圖將一切價值觀擊碎時,心懷道義的人才能如如不動,還堅持一條看似寂寞的獨行路。
《林沖夜奔》是連男武生都畏懼的一出戲,更何況是蔣鳳儀——這個女人。她的一生伴隨著傳統戲曲在時代洪潮中的戲曲變遷以及不可避免的逐漸式微,可她終生一片癡心以待之、滿滿深情以敬之。出生時,“小義”成了她的小名,在戲班里討生活的父親說,“都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無義怎么吃開口飯?吃不吃這碗飯,人都離不開個義字。”即便時代再艱難,日子再困苦,我們總能在書里那些有情有義的人身上,體會到如燭火般微亮的暖意。
這部描述了四代女性京劇藝人的生命跌宕的作品中,也在感嘆在這樣一個如此同質化的時代,依然還留存著的生命流轉中的那些愿意被慢慢鋪陳、寫就的故事。區別只是,有些故事被聽到了,有些故事沒被聽到就錯過了。錯過了,就算了。如王維詩中言——“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夜奔》書寫之意義,不僅僅是關乎傳統文化、關乎女性的,而是關于每一個在這個時代,心中還有著想要奔赴理想主義之路的、甚至有些時候與大環境格格不入的,那些還在努力書寫和慢慢講述自己故事的人們的。如書中言——夜迢迢,路漫漫。同道中人,與有榮焉,與有痛焉。以夢為馬,長歌當哭。(推薦人 姜妍)
虛構(原創)
《疼痛之子》
蒯樂昊 著
單讀/鑄刻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4
我對蒯樂昊新書的期待幾乎到了一種迫切的程度。與前作《時間的仆人》相比,蒯樂昊延續了對生活和情感極為細微的觀察,每一篇都如此精巧、優美,同時她還延展了原有的語言,將觸角伸向民俗、宗教和神話,書中故事的主角都是女性,她們有著各自的脆弱和渴望,看似任人擺布,卻總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讀完余韻悠長。全書最喜歡《即食眼淚》一篇,從《紅樓夢》的文本生發出一段奇絕想象,假作真時真亦假,女性在家庭、時代中的命運就這樣在虛實之間被寫下。讀完以后我不再焦急,看著自己喜歡的作者越寫越精進,是作為讀者最幸福的事情。(推薦人 王鵬凱)
《白露春分》
?遼京 著
新經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4-9
《白露春分》有點像短篇小說《張口結舌》的擴寫版,在人物的引入和情節的鋪排上更廣也更復雜。唯一不變的是小說里奶奶的衰老,構成小說敘事的節奏——故事從她老去的征兆起頭,寫到她與年老不斷交鋒的日常,最后以她死亡為收尾。盡管小說書寫的是一個北方家庭,但實則濃縮了典型的中國家庭的愛恨情仇。遼京在后記里寫到,“一個家庭的故事,或者說一個家庭會走向何處,是我好奇的問題,以前的我總想知道為什么,現在我會把這些問題全部放走。”那些放走的問題,就成了文學,但文學總有抵達不了的地方。(推薦人 胡玉藜)
虛構(引進)
《基坑》
[俄]安德烈·普拉東諾夫 著 徐振亞 譯
可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4-1
安德烈·普拉東諾夫是一位二十世紀的俄羅斯作家,之前讀過他的短篇《滿腹狐疑的馬卡爾》,收錄在“金色俄羅斯”文庫里,講的是一位到莫斯科城里討生活的老實農民的故事,他想要見一見國家的中心,卻加入了永恒宮的建筑工地,他要尋找到真正的無產階級,結果他們想要把他這個空想家轟出去。“滿腹狐疑”反而能很好地概括閱讀普拉東諾夫的感受,因為一方面對于蘇聯社會集體生活和工作場景的描寫,有一種熟悉的“社會主義”文學的感覺,但另一方面情節會漸漸趨向象征和魔幻。那些我們認為可以嚴格把握住的現實倏忽間松動了、蒸發了。像是這部中篇集里的一篇《美好而狂暴的世界》講述的是一位火車司機的故事,他好像失去了視力,又好像沒有失去,因為他已經習慣于看見這世界,就以為自己看見了,實際上他已經瞎了。(推薦人 董子琪)
《夢中銀幣》
[法]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著 趙颯 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24-2
第一版《夢中銀幣》出版于1934年,尤瑟納爾后來又寫了一版,這部中文譯本即是后者。她用一枚硬幣串起了小說中的所有人物,這種故事的講法可能并不困難,但可貴的是,《夢中銀幣》是那個時代第一部直面法西斯主義浮夸表面背后的空洞現實的法語小說。小說里,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不斷壯大,反對獨裁者的理論家孱弱而空虛,識別出納粹面目的聰明人們忙于在新時代謀權謀財,而決心刺殺獨裁者的女人走上了注定失敗的悲劇道路。這是一本關于政治之惡的小說,也是一個關于夢境與現實如何合而為一成為生活的故事。(推薦人 黃月)
《暗處的女兒》
[意] 埃萊娜·費蘭特 著 陳英 等譯?
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4-4
終于讀到這部小說原作,甚至比能夠直觀看到娃娃與血滴的同名電影更加令人不安。費蘭特寫出了勒達這個女性人物血淋淋的一面,謎一樣的女人,悲劇性的女人。如果一個媽媽不喜歡孩子呢?如果她在情欲、事業和做一個母親之間,選擇了放棄家庭呢?如果她貪婪地想用其他人的生活彌補自己內心巨大的傷口呢?如果她執拗地選擇以傷害他人的方式來自我戕害呢?這些是可以的嗎?無論如何,這些是可以寫作的,費蘭特以這樣一個讓人不適、緊張、內心掙扎的精彩作品做出回答。(推薦人 黃月)
《想象動物志》
[阿根廷]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 [阿根廷] 瑪加麗塔·格雷羅 著 黃錦炎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4-5
博聞強識的博爾赫斯編撰了世界各地的有趣生物傳說,像是曼德拉草被連根拔起的時候會像人一樣喊叫,而這種草后來也出現在《哈利·波特》里;地獄的某一層有自殺者的哀傷林,受傷的樹枝會同時冒出鮮血和喊叫聲;挪威的自然史中有一種海怪克拉肯,它的背浮動著島嶼。博爾赫斯點評中國的典書說,往往令人失望,因為缺乏煽情的東西,但偶爾會在理性的闡述中,突然冒出短暫的內心袒露,令人感動。這讓我想到了讀《山海經》的感覺,那青丘山上的九尾狐、聲如嬰兒、食之不惑。讀博爾赫斯的訪談錄,越發覺得他對現實、幻想、還有夢境的認識非常有啟發,他認為時間不是流向未來,而是未來溶解為過去的時刻,人們總是溯流而上;以及象牙塔和書本生活未必就不是真實的、現實的,夢想家總在改變著這個世界。(推薦人 董子琪)
《乳房故事集》
[印度] 瑪哈絲維塔·黛維 著 王凱 譯
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4-8
三篇殘忍、疼痛、血肉淋漓的小說,瑪哈絲維塔·黛維以一種深沉而克制的筆觸書寫了印度社會不同力量對女性施加的暴力,它彌散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女性身體時刻面臨的凝視和強暴,在黛維的筆下,女性不只是苦難的承受者,還是主動的抵抗者,她試圖質疑這種凝視本身的合法性,并揭示出其背后的脆弱不堪——當女性只是以肉身回應凝視,他們就很快無處遁形,這種從肉身出發的對抗構成了印度人類學家達斯(VeenaDas)所說的“見證”,而這樣的寫作本身也是一次見證。(推薦人 王鵬凱)
《河之夜界》
?[英] 珍妮特·溫特森 著 于是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4-8
溫特森一直都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喜歡她身上那種永遠飽滿的精神狀態,也喜歡她那些如烈酒帶著濃烈情感的文字,但在《河之夜界》中,我最喜歡的幾篇都是和愛有關的探討,在死亡來到之后,生者在他者無法覺知的時空里,感受著“分離”,他們看似疏離平靜,但那些悲傷卻因為愛如此動人又浪漫,它們流動著,卻又無法散去……如溫特森所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眼下我們面對的所有難題:戰爭、仇恨、分歧、民族主義、迫害、分割、短缺、匱乏,以及地球災難性的自我毀滅,都能夠被愛修補。”(推薦人 姜妍)
《生之代價》
[美] 瑪蒂娜·馬約克 著 陳恬 譯
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4-8
本書收錄了馬約克的兩個劇本,《生之代價》和《鐵界》。馬約克的一代移民身份,使她不滿于美國流行文化在塑造像她母親一樣的非英語使用者時所充斥的刻板印象。在《生之代價》里,殘障者、移民女性、卡車司機是作為一個個真實的人被看見——他們有時強硬,有時脆弱;有時哀怨,有時僥幸。(推薦人 胡玉藜)
《悲傷的物理學》
[保加利亞] 格奧爾格·戈斯波丁諾夫 著 陳瑛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0
戈斯波丁諾夫去年布克獎獲獎作品《時間庇護所》,講述的是以過去時光治愈疾病的診所,讓病人們置身于自己記得或感到最舒適的時刻。這本小說也基于類似“時間并置”的構架,將過去生活中的碎片一一展現,將稍縱即逝的物件當做標本,這些標本包括詞匯、“住房基金會”“極端貧困”“潘興導彈”,也包括幸福的方式和感覺。作者將永恒和善變進行對比,決定推崇善變、脆弱、不可持久的一面,因為如果以人為衡量萬物的尺度,那么人本身就是不可持久的。我非常喜歡小說中不時流露的洞見,像是,這是一個不斷超過有效期的世界,一個不經久、逐漸起皺、腐爛、變質也因此美麗的世界。以及,語言是我們的第一任死亡老師,身體與它們名字分離的首要標志就是死亡。還有,母親的奶奶的巴尼察餅和南瓜起酥餅,其美味和錯綜復雜堪比山魯佐德的敘事,它們構成了保加利亞敘事詩。作者的寫法令我想起另外一位迷戀物品、詞匯和過去的煤灰的人,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仿佛他們不同程度地窺視到了我的童年。(推薦人 董子琪)
詩歌
《詩人的誕生 : 韓東的詩歌課》
韓東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4-3
關于詩,普通讀者有很多疑問:是不是所有分行的都算是詩?比如老干部的直抒胸臆,或者分行的日記?或者,看不懂詩作是讀者的問題,還是作者刻意為之?又或者,“文藝腔”和金句,是詩人應該追求的嗎?一直以為詩很難看懂,但是本書卻明白曉暢。一直以為詩人難打交道,但是韓東的采訪做得蠻順利。看來,這部作品對詩歌和詩人都能起到“祛魅”和“澄清”的作用。(推薦人 潘文捷)
《合作農場的冬日食譜》
?[美]露易絲·格麗克 著 ?范靜嘩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4
喜歡格麗克,因為她很善于描寫冬天的感受,像是“這里有一條居間的線,很像/我們語言從中浮現的這條線/月光噴涌而出。”(《冬之旅》)語言最初地涌現,從月光照射之處,這讓我想起馮至的那句,“在我們未生之前/天上的星、海里的水/都抱著千年萬里的心/在那兒等待著你”。 不過格麗克的意象更為日常,也融入了人至暮年的冷靜和精簡。很長時間她的那句,假如你不識字,你會開心嗎?都會回響在我的頭腦中,伴隨著我散步、讀書、吃飯。(推薦人 董子琪)
《母語的邊界》
北島/宋子江/[美]柯夏智/柯依亭 編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4-9
這本收錄了海內外16位詩人作品的合集,如標題所說——用詩歌探索著母語的邊界,這種探索不僅體現在語言的翻譯,它也指引讀者思考語言的結構、速度和音調,從而讓詩歌跳出文本,形成了一種跨語言、跨媒介的文化景觀。其中特別想推薦日本詩人小池昌代的作品,她對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細膩的捕捉,以一種靜謐、清冽、哀而不傷的語言寫盡了人間的生老病死。(推薦人 王鵬凱)
社科
《憤怒:一部關于情緒的沖突史》
[美] 芭芭拉·H.羅森宛恩 著 曾雅婧 譯
萬川·中國工人出版社 2024-1
過去一年發生的種種社會事件不斷迫使我們直面憤怒這樣一種復雜、危險、劇烈的情感。憤怒有時被視為惡行,或是一種消極的道德經驗,有時又會被視作正義和美德,憤怒有時針對具體的個人,有時指向制度和階級,它的施加對象甚至可以沒有任何特異性,卻足以讓我們意識到社會結構與個體生命的脆弱。在這本書中,歷史學家羅森宛恩以一種知識考古的方式梳理了歷史上不同思想流派有關憤怒的觀念,并揭示了這些思想理論如何與日常生活中的憤怒行為相互作用。如她所說,只有理解憤怒的由來,我們才有可能駕馭當下的情感、倫理和政治生活。(推薦人 王鵬凱)
《解剖孤獨》
[日] 慈子·小澤-德席爾瓦 著 季若冰/程瑜 譯
密涅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2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生活產生疏離和厭倦,甚至選擇結束生命?過往的許多分析會將此歸因于政治經濟的下行,但在這本書中,人類學家小澤-德席爾瓦反駁了這一簡單推論,而是從個體的內在世界深挖,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社會層面普遍蔓延的孤獨感,它具體表現為個體生命意義的缺失,以及一種不再被他人需要的感受。這是一項延續超過二十年的研究,作者從自殺網站、3.11地震等事件入手,深入剖析了日本青年內心世界的變遷。更重要的是,與常見的“晦暗”研究不同,作者在書的尾聲試圖從理論資源出發,給出對這一問題的解法:從社會聯結入手,培植人的抗逆力。(推薦人 王鵬凱)
《我想理解:漢娜·阿倫特訪談與書信》
[美] 漢娜·阿倫特 著 [德] 烏蘇拉·盧茨 編 高原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4-8
阿倫特形容活在二十世紀宛如未帶傘行走在大雨里,總會有雨點砸在身上,但人還是要活下去。她一生的思考概括為“愛這個世界”(Amor Mundi),書信里說,“我這一生中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集體——不愛德意志、不愛法蘭西、不愛美利堅,不愛工人階級,不愛這一切。我只愛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唯一一種愛,就是愛人。”在這些信件和訪談里,我們能讀到這些愛逐漸形成的過程,一些真誠的談話與有力的自白,愛、自由與政治一直是她的關鍵詞,也是我們需要一直閱讀阿倫特的理由。(推薦人 徐魯青)
《77街的神龕: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里物的靈韻與人的故事》
薛茗 著
上海三聯書店 2024-9
我們真的有可能看到事件的全部面貌嗎?我們真的能抵達真實嗎?這是今年我一直在思考的兩個問題。薛茗的這本書,似乎也在用人類學的視角探索這一問題,這也是今年另一本讓我在閱讀過程里非常動容的作品。作者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一方面我們需要承認這種探索與找尋的艱難,人類視角永遠都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有更廣闊的心量還愿意建立人和人的聯結,努力理解和傾聽他者,才能無限接近“真實”。薛茗可貴之處在于,她懷著巨大的平等心,想要找尋這樣的一種真實,她提倡的是一種我們與萬物的相處之道——在閱讀物的傳記時保持謹慎,在發掘人的故事時懷有自省與謙卑。(推薦人 姜妍)
《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
[日] 齋藤環 著 顧小佳 譯
野spring·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10
我們靠星星、紫薇、美麗的牌陣、鹽酸帕羅西汀,試圖捱過時代設下的惡作劇,但沒有太多人告訴我們,“尤其在東亞社會中,一旦事情出現問題或進展不順,人們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但其實,這根本不是自己的責任。現代之后,“自我”成為一個可以通過心理治療技術進行研究、調整和改進的對象。心理咨詢室里我們專注自我感受、自我敘事,但從根本上說,我們的痛苦是對高壓環境等“異常情況”做出的“正常反應”,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于除了自我,也相應對社會做出了心理分析。(推薦人 徐魯青)
《性別打結》
[美] 艾倫·約翰遜 著 楊曉瓊 譯
見識城邦·中信出版社 2024-10
艾倫·約翰遜亦是《見樹又見林》一書的作者,他作為一名異性戀白男,從自身性別入手,深入剖解了父權制是如何圍繞控制進行運作,而這種對控制的癡迷又是如何決定了女性乃至地球的命運。要解開這一“控制”的結,也得解開我們面對父權制之結時的麻木之結,走出集體麻木的循環。作者認為,女性主義是當前讓父權制顯現的唯一批判性視角,它并不獨屬于女性,相反,人人都可以穿過女性主義這扇覺醒的門,迎來自由。(推薦人 胡玉藜)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日] 宇野常寬 著 余夢嬌 譯?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10
今年清露和我輪番上陣安利這本書。無他,就是宇野常寬的理論解釋力太強大了。清露用這套理論分析藤本樹和蠟筆小新,我用它解釋瑞士卷和熏雞流行。宇野常寬認為,哲學家東浩紀提出的“大敘事凋零后,人們進入后現代的懸置狀態”已經過時。宅男們并非沉浸于世界系的虛幻戀愛故事,而是要在看不到未來的同時,無奈而勇敢地踏出腳步,實施“決斷主義”,由此催生出《死亡筆記》《大逃殺》等作品,其中的角色身處于互相排斥隔絕的小團體,時刻分辨敵友。由此,《死亡筆記》中“決斷”的夜神月戰勝了《新世紀福音戰士》里“自閉”的碇真嗣,然而這就是一切嗎?我們能夠從中找到新的可能性嗎?宇野常寬也提出了他的解藥。(推薦人 潘文捷)
非虛構(原創)
《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
楊素秋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4-1
書里有一句話,是圖書館爭奪戰中趙文勸素秋時說的,“阿爾都塞說了,要在敵人的陣地中打!”《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就給人這樣一種感覺。關于書目與圖書館的周旋,也是與權力和體系的周旋,是一個人在一份“臨時”的工作里做好一點事情、捍衛一些價值的努力。厲害的是,楊素秋以既平實又幽默的筆觸寫出來的,不僅是我們為什么要讀書、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更是為什么在此時此地做一點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實際上卻是那么困難。(推薦人 黃月)
《九路口》
伊險峰 楊櫻 著?
理想國·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2
仍然記得《小鳥文學特刊》在疫情時期帶來的慰藉,“當所有選項都被拿掉的時候,我們仍然有自由的可能”,《九路口》寫的也是這句話。從長樂路和襄陽北路路口出發,東南西北各走一個街區,細數上海最駁雜茂密的九個路口,一百多種生活的聚散和人事。文明很脆弱,讓九路口的居民們表達,就是”我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但你不能干擾了我的生活。”圖書介紹里寫“社會網絡、商業生態、城市邏輯、文明肌理”,讓九路口居民們表達,就是怎么賺鈔票,怎么買打折咖啡,怎么讓家門口二十年的好德不要一夜之間歇業關門。文明對城市和普通人的意義是什么?我們應該一遍一遍問這個問題。(推薦人 徐魯青)
《人間任天真》?
蔡皋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4-5
今年以來對自然的花草重拾興趣,蔡皋的花草圖文也能帶給我力量。讀她寫雨水、紫藤、月季、云朵,很喜歡她對敏感的贊美,“感覺是從心靈敏銳感知事物的能力而來的。一個有機體對客觀事物的感覺越敏銳,可以說這個有機體就越高級。”敏銳的感受能夠拓寬人對周遭的認知,照亮自己以外的世界,才能彎下腰重新認識路邊的野草,究竟是如何構成的,是通泉草、是天胡荽、還是珍珠菜。而這樣的經驗,就像蔡皋寫的,會生出許多強于自身強度的東西。當我在濕地邊找到野豌豆,得知它就是《詩經·采薇》中的薇時,自身的經驗終于與書中的典故結合,好像千年前的物件來到了身邊。(推薦人 董子琪)
《燈火》
趙園 著?
領讀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4-5
之前在錢理群的文集里讀到過一段趙園的口述,印象很深:有段時期為了防夢話,她曾在臨睡前將小手絹銜在口中,雖然她實在沒有反動思想。由此想到人生經歷與學術思想之間的血肉交融的關系。我特別注意到一些游離于敘述的評論,像是趙園在回憶母校時,避免了煽情和神圣化,因為宗法社會將母神圣化又以這神圣賦予相關的事物,使其變得不容褻瀆,這種強加令她厭惡。而文學在遭遇“母”這一主題時,往往顯得虛偽而膚淺。她成為知名學者之后,仍然偶爾想要拒絕集體活動,只想自己待一會兒,因為獨處幾乎是生存所需。從這些片段也能窺見學人持續一生的對于真實和自由的追求。另一本《揮別》也非常好看,《說戾氣》一文從明朝士人“苛”的習氣說起,講到生存缺少余裕、普遍壓抑下的精神緊張,使苛刻成為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不覺為病的病,也會長期損耗士人的精神。 (推薦人 徐魯青)
《病非如此: 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劉紹華 著
望mountain·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7
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從內部視角去理解重病者的感受,也讓我了解到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身邊的重病者。即便是在母女同時患病的家庭中,身為人類學者的劉紹華也并沒有一味“墜落”,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她一方面與不斷變化著的身體相處,一方面也明白重病除了毀滅性的一面,也有建設性的一面,代表著新的開始與轉型,代表著有機會把重要的人事物看得更清楚。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被照護者,也是因為身邊重要的人面臨疾病和衰老的時候,讓我們有契機變成了照護者,如哈佛大學教授凱博文所言——“人需要照顧他人,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當今這個社會里,我們或許可以把“照顧”的含義延展開。(推薦人 姜妍)
《牧馬清水河》
楊占武 著
上海三聯書店 2024-7
很難把《牧馬清水河》進行某種所謂的歸類,這種大散文的寫作方式集合了歷史、地理和現實中的種種,但其文字間始終透著的是濃厚深沉又開闊的情感。因為對家鄉的愛,寧夏平原的歷史在楊占武的文字中緩緩展開,曾經承擔著飼養官馬的固原在歷史上是那么重要的存在,是什么樣的制度導致其衰敗貧瘠?隨著馬政的衰敗,一種文化觀念也隨著消亡宣告失敗。在這本書中,楊占武也對今天許多所謂的“田野”進行了批評,他認為只是以學術方式賞玩人間社會,而話語里都是殖民主義般的傲慢,其背后則是缺乏道義的冷漠。他希望自己的文字是基于人本主義的企盼和憐憫,“也許,悲天憫人才是我安放靈魂的唯一歸宿。”(推薦人 姜妍)
《生活在低處》
胡安焉 著
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4-8
正式職業身份只是人的一小部分,“快遞員”無法概括胡安焉是誰。他聽搖滾、畫漫畫,是頗有野心的寫作者,在乎的是“如何投入到一個藝術的脈絡中,面對它去做出最佳的反應”。他寫下的隨筆無一例外都是平常時刻,比如某個清晨在出租屋里醒來,觀察螞蟻捕食蚯蚓的感受。他反復提及卡佛的話, “作家要有為普通的事物,比如為落日或一只舊鞋子感到驚訝的稟賦。”—— 特殊之物往往有更明確的趣味與意旨,受到更多巧合因素的擺布,遠離了事物的本質性——藝術的意象天然地親近普通的事物,低處的生活。(推薦人 徐魯青)
《陌生的阿富汗 : 一個女人的獨行漫記》
班卓 著?
世界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9
一本2000年初出版的游記,今年重版,從中感受到珍貴的精神氣質,也帶我重返對外部世界仍懷有善意的純真年代。不喜歡被文獻和資料占據過多的旅行寫作,一個旅行作者如果不夠勇敢,也應該對周遭足夠敏銳,最次要的才是學識與涵養。《陌生的阿富汗》就是這樣一本書,勇敢的,好奇的,當我天真地望向他者的時候,他者也會坦蕩地回望我,這是旅行最本初的信念,這是好久沒讀到過的旅行文學。(推薦人 徐魯青)
非虛構(引進)
《記憶小屋》(舊)
[英]托尼·朱特 著 何靜芝 譯
三輝圖書·商務印書館 2024-2
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寫的最后一本書。他記下的各種成長瑣事和體悟匯成意識的溪流,輕松地蕩起波紋,接著又流向各種有趣的方向。在一系列穿越美國的公路旅行散記里,他寫下關于文化、歷史的評述,還有童年時代的戰后倫敦,回憶自己對倫敦一些公交線路的迷戀,并進而展開了對公共禮儀和戰間期城市規劃的深思;也寫到1968年的巴黎學生運動,并最終斷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卻錯過了革命”。系統引介這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三輝圖書”在今年與我們告別,成立二十年來,它留下了重要的政治哲學與思想資源,以出版勇敢地回應當下問題。感謝三輝,愿思想的季風一直吹。(推薦人 徐魯青)
《富士日記》
[日] 武田百合子 著 田肖霞 譯?
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4-6
早餐吃什么,今天買什么,回家要多久,菜價是多少,武田百合子的日記是關于這些日常瑣事的,讓人好喜歡,就像翻閱別人家的記事本與賬簿,流水般的日子里是一個女人的韌性和溫度。在富士山像田園隱士一般生活,是她的作家丈夫武田泰淳的理想,而在這些不染纖塵的男性理想背后,一直以來都需要一個女性日復一日地奔波和勞作。在巨細靡遺的《富士日記》中,我讀到的是誠實的文字、真正的文學靈光和一顆摯愛人間的心靈。當然同時我們也被提醒,歷史中還有多少這樣寶貴的作品和主婦已遭埋沒。(推薦人 黃月)
《故國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巴勒斯坦] 薩里·努賽貝 ?[美] 安東尼·戴維 著 何雨珈 譯
理想國·當代世界出版社 2024-7
這是第一本簡體中文版的由巴勒斯坦籍的巴勒斯坦人所寫的關于巴以沖突的作品。以往的此類作品,要么由以色列人所寫,要么由英美學者撰寫,目前大眾最為熟悉的巴勒斯坦人聲音是愛德華·薩義德,但薩義德是一個大半生都在美國的美國人。我們需要了解更多的內部視角。作為耶路撒冷和平運動的領導者,努賽貝的一生也是巴勒斯坦歷史的縮影,他出身于耶路撒冷最古老的阿拉伯家族之一,父輩都是耶路撒冷重要的政治家。《故國曾在》的英文名是Once Upon a Country,“曾經有一個國家”,這句話可以是美好童話的開頭語,也可以是和平時代的結束語。(推薦人 徐魯青)
《小說機杼》
?[英] 詹姆斯·伍德 著 黃遠帆 譯
新行思·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4-7
詹姆斯·伍德的經典作品《小說機杼》今年出了新版,我非常喜歡他為新版本所寫的序言,里面討論的正是近些年文學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聽到的關于文學的一種發問——既然現實那么緊迫,我們為什么還要虛構?伍德指出,虛構如今似乎變得越來越不討好,因為我們的時代有一種強勁的“現實的饑渴”,于是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在虛構和非虛構的中間地帶尋找可能性。好在,伍德沒有去否定虛構,他從更廣闊的視野里指出,小說的現實主義永遠饑渴,幾乎每隔五十年都會有小說家嘗試多偷一點現實的食糧出去,可即便如此,誰又能夠否認《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偉大呢?那可是托爾斯泰19世紀的作品。不論虛構還是非虛構,最終應該走上的都是一條殊途同歸之路——成為極為嚴肅的探詢人類的媒介。(推薦人 姜妍)
《阿涅斯的海灘·瓦爾達訪談錄》
[美] T.杰斐遜·克蘭 編 曲曉蕊 譯
也人·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4-7?
天真、狡黠與敏銳,瓦爾達的電影是開創性的。她明白圖像和文字一樣,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意義,不是通過句法、情節或推進過程聯系在一起,而是像詩歌,把文字就當作文字用。我是瓦爾達的影迷,第一次有機會讀到她的中文書。這是一本訪談錄,21次對話,可以隨手翻,適合地鐵讀。她談電影構思,談得更多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如果要總結那就是,“生活和情感比紀念碑更重要。”(推薦人 徐魯青)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阿特伍德隨筆集2004-2021》
[加]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 賴小嬋 張劍鋒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4-7
一些作家已經證明了自己是與時俱進且才思敏捷的現實觀察者和思考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和珍妮特·溫特森都在此列。特朗普再次勝選之后,這本書收錄的《特朗普執政下的藝術》讓我再次感慨于她巫師般的預言力,這一能力她早在《使女的故事》和《償還:債務和財富的陰暗面》中就已經展現。本書英文名是Burning Questions,直譯為“緊迫問題”,這包括了民主危機、貧富差距、氣候變化等,以及文學在今天還能做些什么。這不是她為了寫一本新文集才去想的東西,其他答案也可以在今年出版的阿特伍德詩集《穿過一無所有的空氣》以及傳記《永不停步》里尋找。(推薦人 黃月)
《自我:與齊格蒙特·鮑曼對談》
[英] 齊格蒙特·鮑曼 [愛沙尼亞] 瑞恩·羅德 著 張德旭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2024-8
表面是一部關于自我(selfhood)的哲學醒思與對話集,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實際上是一本很新也很大的書,包含互聯網時代自我的危機、社會不公與政治動蕩的更新,以及全部人類的潛能。生于上世紀20年代的鮑曼如何看待網紅現象呢?社交網絡如何與更大的社會暴力相關聯呢?存在不受制度、市場和技術影響的“自我”嗎?鮑曼與瑞恩·羅德這樣的對話在今天顯得分外珍貴,一方面清晰有力地批駁自己不認同之處,一方面不放棄共識并彼此尊重,互相推動著向更深處思考,為對方也為自己提出更艱難的詰問。(推薦人 黃月)
《大眾文化的女性主義指南》
[韓] 孫希定 林允玉 金智惠 崔志恩 著 田禾子 譯
野spring·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9
本書內容源自是韓國一檔名叫“乙們的驢耳”的女性主義播客,邀請女性學者、作家主持,為韓國大眾文化中的“厭女”病灶開出“藥方”。沿著書名給出的議題線索,摸爬到不同章節的細分單元,隨機走進一個房間,就會發現對談的內容對中國讀者來說也并不陌生。從《極限挑戰》《爸爸去哪兒》這樣耳熟能詳的綜藝,窺見韓國綜藝的“韓男性”,女性在綜藝產業里面臨的處境不是從選角就被排除,就是在節目上被對象化(objectify)。(推薦人 胡玉藜)
歷史
《帶獻帝去旅行 : 歷史書寫的中古風景》
徐沖 著?
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
真正的漢獻帝是什么樣?翻閱史書,可以看到來自曹魏王朝立場的政治書寫,漢獻帝的一舉一動被拿來作為漢魏交替正當性的論證;也可以看到士人精英主導書寫的漢獻帝,與前述史書寫作保持距離,獻帝形象也絕非傀儡;此外還有曹魏敵國書寫的小道故事,借獻帝之口渲染曹魏王權的非正統……真實的獻帝,已被這些作品層層掩蓋。在采訪中,本書作者徐沖也告訴讀者,“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個記載。想一想它是從哪里來的?講述者是誰,書寫者是誰,受眾是誰?書寫的受益者是誰,受害者又是誰?”因此,這本書改變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在當下,后真相時代撕裂的輿論中,每件事都會涉及到書寫者、敘述者以及我們作為觀者的濾鏡在內,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人們呈現給我們的東西,還有我們希望看到的東西。(推薦人 潘文捷)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
王汎森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5
這本書提出的觀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潛在無限大的空間,要用知識、經驗去填充,才能夠撐開,否則就會皺縮成一條窄縫。由此,歷史能夠幫助人們經歷過去的事,并體會到生命的深度,沒有深度的生活僅僅是從某一刻到另一刻,屬于貧窮的生活。歷史與心量的培養與擴張有關,這與王汎森對20世紀以來歷史研究的趨勢判斷相連,因為此后史學主流都傾向于去人格化,不再關心胸襟、器識、格局的培養,這是因為近代知識專業化進程,即學科與倫理、價值開始分離。歷史不在于格套般的敘事,而在于發現不同時空流行的“風”,所謂“風”,就是人們都受到熏習的無形力量,一個時代的士習與民風比正史更足以見人心,這在《執拗的低音》中講得更為明確,把握無數知識僅僅是記住,把握歷史的風勢才是撰述。(推薦人 董子琪)
《欲望行星 : 人類時代的地球》
[美] 唐納德·沃斯特 著 侯深 譯?
漢唐陽光·貴州人民出版社 2024-5
無限增長的幻夢已經開始褪色。人們要學會接受,經濟不再按照固定的增長行進。過去,當歐洲面臨資源耗竭、人口過剩時,地理大發現化解了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對“第二地球”的發現和開發,工業革命就無法發生,現代中產階級也無從出現,大眾消費貨物和金屬財富開采都不可能存在。“在一個漫長的時期,工業資本主義很可能看似既是一種成功,也是一種必須”,環境史學者沃斯特看到,雖然變化的過程“對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很多存在都是災難性的”。然而,人口過剩和過度消費的物質現實,為地球帶來了不斷擴大的危機。如今,土地、能源和資源都在萎縮,卻不會再有一個新的半球讓人類無意闖入、再次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了。今天的人類亟需轉型。(推薦人 潘文捷)
《中國夢境》
[美] 康儒博 著 羅啟權等 譯
時刻人文·東方出版中心2024-7
托夢是一種社交方式,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不是妄語。這本書檢視了中國關于夢的典籍,發現中國人的夢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將做夢者與他者纏繞一體,將夢、故事與人物潛入一個原初的宇宙境域(matrix)中。與赫拉克利特認為的,人們在夢中進入私人的宇宙不同,中國人的夢是彼此交互的,而人們通常相信這類交互會對現實造成影響。這本書引用了許多關于夢的典籍和故事,夢中人們能夠穿梭時空,與其他物種交談,甚至帶著人的記憶和情感變成一條魚,還能夠學會古時的樂曲,并將之傳遞下去,就像嵇康夢中得授《廣陵散》一樣。如此,中國人的釋夢模式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不同,充滿著變數和奇聞,具有前瞻和預言的意義。(推薦人 董子琪)
《回望商幫》
梁小民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7
在明清的商業史中,商幫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經濟學家梁小民從自己的專業入手,同時又融合了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多個圍度對包括晉商、徽商在內的十大商幫進行了分析與討論,讀完頗為感慨。幾乎所有商幫的形成,都和當時特殊的歷史、地理和政治環境等因素有關,我們想要做成一件事亦是如此,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想要經商成功做出規模,一樣離不開“義”這個字,舍小利而求大義,才能最終形成良好的信譽。在歷史上的大變動中,不同商幫的選擇也決定了他們各自后來的命運,比如官商捆綁過于緊密的很多商幫在政權變動后自然衰敗,而思想靈活遠離官場的寧波商幫卻可以實現華麗轉身。當我們用更長遠的眼光橫向和縱向看待問題時,感受也會大不相同。(推薦人 姜妍)
《翻譯的危險 : 清代中國與大英帝國之間兩位譯者的非凡人生》
[英] 沈艾娣 著 趙妍杰 譯?
理想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24-7
清朝人在外交信件上稱英國人為“夷”,該怎么譯?沈艾娣認為,“夷”并不完全等同于foreigner或barbarian,中英文中并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因為華夷并非英語國家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當英國人決定把“夷”譯為barbarian,就具有政治含義,會鼓勵英國與中國開戰。而那個在馬戛爾尼會晤中因為會說官話得到乾隆荷包賞賜的小孩、后來成為譯員的小斯當東卻說,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我們應該把它譯為foreigner。沈艾娣在書中寫了馬戛爾尼會晤中的兩位譯員——曾經在那不勒斯接受神職教育的中國人李自標,副使喬治·斯當東的兒子小斯當東。她從這兩位深度參與馬戛爾尼使團的譯員的生命歷程,追溯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英間跨文化中介者活躍與消亡的軌跡。(推薦人 潘文捷)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修訂版)
王汎森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8
新文化運動后,學術界迎來了一場對先秦、秦漢史料真實性的論爭,也就是著名的古史辨運動。王汎森的這本書,就是對這一運動的追溯與分析。在閱讀中我們能感受到,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爆發都和整個時代大環境息息相關,顧頡剛當時的許多表達在歷史上不乏相同的表達者,卻并未激起浪花。同樣的,“疑古”的軀殼可以根據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與不同的精神相聯結,甚至有時候服務于完全不同的目的和人群。如作者所言,這場運動幫助后來的史學家沖破了迷霧,可也倒洗澡盆時把嬰兒一同倒掉。如何能夠重拾當時失去的有價值的東西,不只是輕率懷疑許多可貴的古史知識,可能是今人需要考量的問題。(推薦人 姜妍)
《大宋理財: 青苗法與王安石的金融帝國》
張呈忠 著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24-9
王安石的青苗法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因為這是近代銀行產生之前,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政府放貸運動。這本書就是圍繞青苗法的誕生、起落、變遷中的各種歷史事件而展開的,每個人站在自己的立場而有著不同的選擇,有時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后人也根據自己的需求重新對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演繹,而這背后又都很難逃脫掉人的私欲,古往今來,世上絕大部分人在擁有權力而展現出來都是貪婪的本性。所以張呈忠才會在書中感嘆說,“理學家們想在權力世界里建設一個道德社會,何其艱難!”(推薦人 姜妍)
《人類新史:一次改寫人類命運的嘗試》
[美] 大衛·格雷伯 [英] 大衛·溫格羅 著 ?張帆、張雨欣 譯?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4-9?
關于人類歷史的標準敘事是這樣的:人類從一個想象中的平等的、天堂般的自然狀態墮入了一個不平等的世界。不平等是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人類新史》沒有復述這樣的故事,而是問我們是如何被困在這樣的觀念枷鎖當中,以至于再也沒有辦法想象重塑自我的可能性。在本書中,作者展示出了人類史前時代的新畫面——充滿創造力和能動性的人群在決定自身何去何從,提出了人類早期社會中的三種基本自由:遷徙的自由,不服從的自由,重新組織社會關系的自由。展現出了人類文明的新進程——不以文字、城市、國家等的出現和發展作為文明的主要標志,不再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作為全人類的未來。閱讀此書,你會再次哀嘆我們過早地失去了大衛·格雷伯。(推薦人 潘文捷)
新知
《野泳去》
[英] 羅杰·迪金 著 陸歸野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7
我不會游泳,卻在這部水汽淋漓的作品里流連忘返,興致盎然,或許就像野泳大師羅杰·迪金所言,因為“任何距離的游泳都很像爬山”,從岸上向前看的時候心生退意,一旦入水便在節奏中全然迷失自我,仿佛為水而生,一輩子都活在水里。《野泳去》不僅讓人重新審視游泳、水體、環境、體育史和城建史,更促進人去思考進化史(人在旱地上生活是多么晚近的事情!除了婆羅洲長鼻猴以外,人類是唯一一種會為了純粹的樂趣頻繁下水的靈長類動物)甚至藝術史(比如大衛·霍克尼永遠改變了我們觀看泳池的方式),當然還有幽默的可能(羅杰夢想著在護宅河邊建一座蒸汽小屋,門牌是“泳以養德”)。(推薦人 黃月)
《垂向時間:地質學家的計時簿》
[美]馬西婭?比約內魯德 著 林葳 譯
后浪·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4-7?
在巖石地層、樹木年輪和蛤蜊里的珍珠層里,時間無處不在,過往從未消失,地質學家通過出露完好的巖層可以為地球計算年齡,分析地球的歷史。所謂垂向時間,指的就是一層層疊加呈現在地球之上的時間印記。很難讀到深入淺出的地質學專著,《垂向時間》做到了,它被劃作科普,但更恰當地說,是一本大地散文。就像顯微鏡和望遠鏡擴展了人類的視野,地質學也是一種鏡頭,它在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尺度上理解事物,萬物皆變,無物消逝,它的視角更謙遜也更善良,這也向我們指出了一條折中之道,介于人類對自身重要性的自戀,和人類對自身渺小所萌生的絕望之間。(推薦人 徐魯青)
《菌絡萬象》
[英] 默林·謝爾德雷克 著 羅丁豪 譯
后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4-11
通過凝視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人總是能學到很多。如果說高大的樹木接近于一種理想和神祇,那么苔蘚、蕨類和真菌總能給人一種微妙且瘋狂的渺小感覺,微小之物如此古老而偉大。關于真菌網絡我們已聽說過不少,它們是如何深度聯結、溝通信息,形成規模驚人的木聯網,《菌絡萬象》更是深入挖掘了真菌的“心智”,以及從酵母到蘑菇的真菌如何改變了人類歷史。更有意思的是,它試圖分析人對于真菌的情感,“是圣戰還是戀物?是恐菌還是真菌的深柜?”人用來理解真菌的方式,也讓我們對自己更理解;在研究真菌的時候,默林說,是他最像真菌的時候。(推薦人 黃月)
?流行文化
《脂粉帝國 : 網絡言情小說與女性話語政治》
薛靜 著?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24-8
霸道總裁經久不衰,今年還流行過《霸道總裁愛上絕經的我》等網絡小說,但女性愛的真的是霸總嗎?也許,女性渴望的目標是男性象征的權力,男性不過是女性欲望的中間物罷了。愛看網絡言情小說的女孩一定要讀讀這本書。不論是總裁文、宮斗文、女尊文還是甜寵文……網絡言情小說建構起的“脂粉帝國”,在為中國女性醞釀著屬于自己的話語資源。(推薦人 潘文捷)
《娛樂新聞小史: 從講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誕生》
閆巖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4-4
推薦給所有愛好吃瓜的朋友。本書的理論上可解釋特朗普當選,下可解釋王媽人設崩塌、孫楠一夜翻盤,因此今年我在探討流行文化時常會使用。讀過此書,你可以嚴格區分電影明星、電視明星、網紅及其各自的核心資產,你還可以知道為什么奧運冠軍也免不了面臨飯圈化的困境。只是論證過程看得我心情跌宕起伏,一會兒在想娛樂新聞竟這么有意義?一會兒又想毀滅吧,娛樂至死的人類完蛋了!(推薦人 潘文捷)
《嬉游志 : 透過電子游戲看世界》
孫靜 著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4-4
喜歡本書在分析包括《仙劍奇俠傳》《陰陽師》《王者榮耀》在內各個熱門游戲的同時,提到的關于國內游戲行業存在的現狀和問題的思考。中國游戲產業幾乎跳過了主機游戲時代,直接進入了網游時代,導致玩家原本應該在主機時代發展的游戲素養,延遲到了智能手機的時代,結果又遇上文娛產品的快消化,這也是今年《黑神話·悟空》熱銷的背景。此外,作為女性玩家非常樂于看到作者用性別視角對游戲進行分析。(推薦人 潘文捷)
哲學
《不懼老去: 哲學倫理學視角下的老年關切》
張容南 著
上海貝貝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5
這幾年經常能感覺到身邊人對變老和未來老齡化社會的焦慮感,我猜想這是因為很多人對老年的想象充滿了悲觀和未知的恐懼感。或許這本書能至少讓我們明白,關于“老去”這件事,我們也是可以有所準備的,關于死亡這件事,也不必全然回避。張容南將“老去”這件事放入古往今來巨大的哲學體系中進行討論,同時包含了內部思維和外部關切兩種視角。比如西塞羅認為的“如果一個人性格有序,那么老年就不是太大的負擔了”,或是學者郭為藩所言,那些成功老去的案例者都有清淡、無欲、無爭、無我、無私、愉快、關心、善心、好動的特質。這些都讓我們為“老去”這件事有了某種準備的方向與動力。(推薦人 姜妍)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瑞士]卡爾·榮格 著 溫澤元等 譯
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4-6
這本書屬于“尤里卡文庫”,除了榮格,還收錄了羅素、大衛·休謨和愛科比泰德。書中內容并不難懂,非常能夠回應當下的焦慮。相較于古代世界,現代世界的迷信一點也沒有變少,占星術、大眾占卜四處開花。人類生命的重大抉擇,通常受制于本能以及其他神秘、無意識的因素,榮格寫道,而不是有意識的自主和良善的理智,“終有盡頭的人,永遠無法掌握無窮無盡的世界。”榮格注意到個性和人格萎縮導致心靈問題的出現,提醒人們特別注意35-40歲這段時間。人越是到了中年,個人心態和社會地位越是鞏固,就越覺得自己是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正確的理想和行為原則,可恰恰忽略了社會成就是以人格的萎縮為代價的。他將這段時間的難題總結為“畫地為牢”:人們將自己限制在力所能及的事物中,并以成就和實用性來自我衡量或者標榜,“我們都會想起某些朋友和同學,他們都是前程似錦、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可是多年以后重逢,他們已經在沼澤里干涸且困在其中。”這多么引發共鳴啊。(推薦人 董子琪)
圖像小說
《游鴨:被迫遷徙的我們》
[加] 凱特·比頓 繪著 李雅欣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4-7
關于加拿大布雷頓角最經典的故事,一定來自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的小說集《布雷頓角的嘆息》。《游鴨》里的凱特大學畢業后,離開了絕望貧窮的布雷頓角,和其他人一樣前往油砂礦區賺錢,償還學費貸款。在營地里,50:1甚至更高的性別比例讓幾乎所有女性成為男性工人的“獵物”,凱特兩次遭到強奸,而那些男人高度疲憊、內心破碎,靠酒精和毒品度日。為什么一切會成這樣?《游鴨》是一部圖像小說,整部作品都是灰藍色調,那是礦區空氣的顏色,是布雷頓海灣的顏色。凱特畫記憶里那個受到侵犯的自己,每一幀畫面里的眼神都不一樣,令人心碎。(推薦人 黃月)
《春暉》
阮筠庭 著?
漫編室·新星出版社 2024-11
看過《文藝風象》的讀者對阮筠庭的作品或許都有印象,《春暉》的出版,像是跨越多年、經歷整個雜志報刊時代而來的一份禮物。阮筠庭在放棄了過往繪畫的理念,轉而用最簡約的方法去畫人物,專注于一個人與其周遭的關系。也許正是這樣的“放棄”,才能處理如此溫柔的題材。《春暉》里的小春老師不是一個傳統的嚴師形象,她會失落,也會偷偷質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這份工作也使她重新理解了自己的老師。這是一本關于“理解”的書,站在此刻回往過去,理解那些曾經不理解之事。(推薦人 胡玉藜)
附:編輯部私人書單
黃月
《比山更高》
《夢中銀幣》
《暗處的女兒》
《富士日記》
《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自我》
《游鴨》
《野泳去》
《菌絡萬象》
董子琪
《米蘭講稿》?
《合作農場的冬日食譜》
《中國夢境》?
《想象動物志》?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悲傷的物理學》
《基坑》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
《人間任天真》?
《燈火》?
潘文捷
《“娜拉”在中國 》
《翻譯的危險》
《欲望行星》
《帶獻帝去旅行》
《人類新史》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脂粉帝國 》
《娛樂新聞小史》
《嬉游志》
《詩人的誕生》
徐魯青
《正常接觸》
《故國曾在》
《生活在低處》
《九路口》
《記憶小屋》
《逃走的人》
《自戀自傷的倫理學》
《陌生的阿富汗 》
《我想理解》
《垂向時間》
姜妍
《夜奔》
《77街的神龕》
《大宋理財》
《病非如此》
《牧馬清水河》
《回望商幫》
《不懼老去》
《河之夜界》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小說機杼》
王鵬凱
《憤怒》
《解剖孤獨》
《疼痛之子》
《乳房故事集》
《母語的邊界》
胡玉藜
《白露春分》
《大眾文化的女性主義指南》
《生之代價》
《性別打結》
《春暉》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