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資本市場與石化化工產業深度交融之際,如何借助資本的力量提升石化化工上市企業競爭力?近日于南京舉辦的石油和化工行業上市公司投融資大會暨2024石油和化工行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峰會分論壇給出的答案是:投資、融資“雙融合”將成為石油化工上市公司“奔一流”的強力助推器。今日特刊載與會專家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總編輯、總經理張健秋:助推上市公司“循新而行”“向質以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防風險、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新“國九條”等一系列鼓勵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激發市場活力的重磅政策的出臺,為石油和化工行業上市公司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契機,也為資本市場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
近年來,石化化工行業一大批表現卓越的上市公司,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穩增長的關鍵支撐力量,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石化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軍力量,更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力量。當前,這些上市公司正在積極集聚各類先進要素,不斷加大并購重組的力度,加速實現提質增效發展。
報社在近幾年也積極組織專業團隊實地調研走訪石油和化工行業上市公司。圍繞企業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主題,報社認真總結并廣泛宣傳推廣了一批優秀上市公司的先進經驗與成功實踐。報社還通過組織座談、舉辦會議等多種活動形式,為上市公司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臺,有力地促進了上市公司之間的經驗分享與合作交流。
當前全球經濟正溫和復蘇,期待資本市場更好發揮主渠道作用,助推上市企業“循新而行”“向質以進”,共同繪制石油和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鄭寶山:激活上市公司新質生產力動力引擎
上市公司是石油和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要把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要堅持創新引領,激活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引擎。
發展石化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舉措包括產業提質升級、科技自主創新、優化產業布局、謀劃未來產業。其中,上市公司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骨干力量,將重點依賴于技術創新,不僅要加大人力投入,還要加大研發投入,需要優質投資的助力。
對比近幾年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狀況,2020—2023年石油和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為1.1%至1.2%,僅稍高于近幾年全行業平均水平,與國際同行相比,在研發資金量等關鍵指標上仍存在明顯差距。以2023年為例,杜邦公司研發投入35.8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為4.2%;巴斯夫研發投入162.8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為3.1%;三菱化學研發投入61.2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為5.8%;萬華化學研發投入40.8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為2.3%;中化國際研發投入8.9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為1.6%。
上市公司作為行業的引領者,肩負著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任,行業不僅要積極吸引和培育高端技術人才,組建專業的研發團隊,更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中金公司投行部總經理段毅寧:“并購六條”激發資本市場活力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24年9月24日發布了《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簡稱“并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布局,支持上市公司并購產業鏈上下游資產,鼓勵引導頭部上市公司加大對產業鏈上市公司的整合,加大資源整合,支持私募投資基金依法收購上市公司。
目前,市場化并購逐步活躍,其中民營制造業企業較為積極,高新企業扮演重要角色,產業整合是市場化并購的主要目的,并購趨于理性,體量與自身規模相匹配。
通過A股上市公司并購退出路徑包括A股直接收購、A股先參后控和其他創新路徑。A股直接并購需要關注市場化估值、賣方提供業績承諾、賣方各輪財投的利益考量、賣方利益保護、買方利益保護。
未上市的資產尋求出售的意愿也在增強。在IPO階段性收緊的背景下,以并購方式實現證券化將成為當前未上市公司的又一重要選擇。國內成長型基金體系逐漸成熟,聚乙烯/維生素C待退出規模巨大,并購將成為財務投資人的重要退出路徑。
德勤中國并購交易服務總監趙娜娜:全球化工行業并購呈現新特點
全球化工行業并購數量2021年創近10年新高,受各種因素影響,2023年并購數量雖跌至低點,但市場呈現出諸多新特點。
現階段,全球化工行業的并購目標呈現出鮮明的集中性,大宗化學品領域成為眾多資本追逐的焦點。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以及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汽車行業對于化工產品的需求持續攀升,成為化工并購投資的熱門終端領域。在特種化學品和材料領域,涂料、黏合劑、密封劑和彈性體盡管在2023年并購活動有所減少,但與其他細分領域相比,依然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在工業氣體領域,大型企業通過并購中小企業,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規模效應的最大化,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小規模資產收購仍將是該領域的主流趨勢。
新能源行業投資并購交易依然是亮點。2020年以來,交易量和已披露交易金額均持續增長,2023年投資并購增長雖趨緩,但交易量647筆是近5年最高。新能源細分領域呈現多點開花態勢,動力電池領域大圓柱電池、磷酸錳鐵鋰、硅負極取得一定突破;儲能領域鈉離子電池和液流電池產業化提速;光伏領域N型電池逐步取代P型;伴隨風電從陸上逐步走向深藍,圍繞深海發電技術持續發力。
從交易主體來看,私企投資并購參與度不斷增加,國企參與新能源行業投資并購交易數逐年攀升,2023年略少于PE/VC參與投資數量;儲能產業鏈受資本青睞,交易金額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432%。
從交易方向看,境內交易為新能源行業投資并購主戰場;在全球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外部環境不穩定背景影響下,出境交易呈下降趨勢;入境交易略有增加,關注行業主要集中在鋰電材料、新能源汽車以及光伏領域;在已披露股權比例交易中,小于50%的非控股類投資并購仍為多數。
譜潤投資董事長周林林:制造業海外并購迎來新機遇
當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國際地緣政治、關稅、技術封鎖以及國內需求疲軟、產能過剩、IPO政策變化。全球化與創新已然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核心關鍵所在。
作為具有整合能力的成功并購實踐者,2023年譜潤基金成功收購了美國上市公司Camtek下屬的康代智能科技,完成了對其相關資產的100%收購。標的公司的核心技術為圖像識別與人工智能,30年的研發積累讓其具有很高的行業壁壘,但并購前其業務增長進入了平臺期。并購后,譜潤投資幫助Camtek聚焦其業務,康代智能業務和利潤持續增長,提升了資本市場認可度。這種雙贏的兼并收購,成為公司的重要成長引擎。
從康代智能的案例可以看出,精準剖析行業周期和趨勢無疑是構建穩固并購邏輯的基石。深度挖掘企業內部潛能并構建行之有效的管理層激勵體系,是驅動核心業務蓬勃發展的核心要素。借助康代平臺大力開展兼并收購,以此拓寬公司的發展疆域,是極具戰略價值的增值服務路徑。
此外,確認好的并購對象是成功關鍵,文化和溝通是并購后期的關鍵。靈活運用雙方各自擅長且熟悉的管理方法,同時制訂并遵循凝聚廣泛共識的發展戰略規劃,可為并購后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筑牢堅實根基。
金董匯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邢星:引入耐心資本需精準發力
耐心資本是一種專注于長期投資的資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為首要目標,而更重視長期回報的項目或投資活動。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資本市場投資功能要放大,核心要素是讓投資者有相應投資回報和獲得感,才能激發耐心資本不斷壯大。
首先需要政策支持,打開通道,推動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解決當前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等問題;其次,除了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以外,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引導各類資本做長期投資、戰略投資;再次,要大力培養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保險資金是“耐心資本”的代表,未來應通過優化周期考核等方式實現“長錢長投”,進一步提高價值創造能力。
當前資本市場存在中長期資金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等問題。石化化工行業若要引入“耐心資本”,需從三大關鍵層面精準發力:一是在政策支持與市場經濟完善方面,政府要積極出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例如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激勵措施;設立專項基金,直接投資或引入社會資本;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監管機制;推動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接軌。二是在培育耐心資本環境方面,全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鼓勵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設立“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三是在優化投資環境方面,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強信息披露和監管,確保市場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通過這些措施,吸引更多的長期資本進入。
川流投資創始合伙人時雪松:產業資本助力行業轉型升級
在全球化學及材料行業的版圖中,市場份額與企業規模的格局變化正深刻影響著行業走向。2022年,全球化學及材料行業銷售業績突破5萬億美元大關,其中中國市場以接近2萬億美元的規模居榜首。但受全球大環境的影響,市場份額難以進一步提升。同時,中國化工企業總體規模偏小,走向并購整合是大勢所趨。
從科技創新的視角審視,中國在化學及材料領域與發達國家及地區的貿易格局呈現出鮮明的特征:中國對其出口規模顯著小于進口,且進口產品多聚焦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雙高的高端材料及化學品。這一差距凸顯出我國在高端化工領域的短板與不足。
因此,產業資本要助力上市公司實現轉型升級,必須精準錨定進口替代、工藝強化以及應用創新等關鍵航道。其中,新材料與化學科技是重要的產業連接器,也是制造業提質和應用創新的基礎和支撐。例如,在特種聚合物、復合材料和半導體等領域均有很大的替代與創新空間,這些領域或將為化工企業提供創新機遇,助力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誠信綠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高衛濤:應重點關注可持續發展類債券
可持續發展類(ESG)債券包括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低碳)轉型債券等。石油和化工企業可以利用可持續發展/轉型目標和資產進行相關融資,增加對SLB和轉型債券等ESG債券的關注,拓寬融資渠道,在形成自身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同時,發揮好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發現,石油化工行業的SLB債券、(低碳)轉型債券在市場中占比均明顯高于綠色債券。一方面是因為低碳轉型需求迫在眉睫,石油化工行業作為碳交易八大行業之一,助力低碳轉型項目發展的(低碳)轉型債券具有較大潛力;另一方面是由于SLB債券不限募集資金用途,對于石油化工行業來說,資金使用更加靈活,不用限定于具體項目,且掛鉤目標的設置可以與發行人低碳轉型目標相結合。建議石化企業加強對SLB債券和轉型債券的關注。
近年來,我國石化化工上市公司紛紛開始發行ESG債券。例如,中國石油率先推出市場首筆“綠色”兩新雙貼標債券;中國石化發行了“綠色債券”,成為國內油氣企業發行的第一支碳中和債券;中化國際發行了上交所首單可持續掛鉤公司債券,是石化行業首單可持續掛鉤債券;萬華化學發行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轉型+科創),是中國銀行間市場首批轉型債券,也是銀行間市場首單在轉型中賦予“科創”屬性的債券,實現了低碳轉型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總工程師江成真:生物質資源利用技術備受關注
“綠色化工”是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宗農作物秸稈及剩余物等非生物物質資源利用的生物基材料體系,是傳統化工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秸稈產量龐大且可收集利用量頗為可觀。按可收儲量的50%來計算,國內生物質秸稈作為原料用于生物質精煉的規模每年在4億噸。以此推算,主要生物質精煉產品的總產值在2萬億元以上,同時可減排二氧化碳6億噸,為農民增收2000億元。與此相對應,其投資、融資需求在1.2萬億元以上。
近10年來,雖然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出臺了較多的秸稈綜合利用政策,但我國規模化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仍不盡如人意,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大量秸稈資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與高效利用。
圣泉集團憑借多年的深耕細作與實踐探索,找到了秸稈綜合利用的全新路徑——全組分高附加值綜合利用。圣泉集團自主創新的生物質精煉技術可將農業秸稈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分別充分利用,可生產幾千種化合物,廣泛用于能源、化工、食品等眾多領域。未來,圣泉集團擬建設20個生物質精煉工廠,年總處理量達600萬噸,年總投資達200億元。
衛星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者關系助理沈芃澤:資本賦能推動產業擴張
近年來,衛星化學圍繞輕烴一體化構建生態圈,致力于成為綠色低碳化學新材料科技領域的翹楚。公司依托輕烴一體化產業鏈,以清潔原料為起點,構建了覆蓋整個產業鏈全流程和碳減排、碳捕捉、碳回收、碳替代“4R”綠色低碳產業模式,在綠色化工發展道路上穩健前行。
在發展進程中,衛星化學借助再融資推動產業擴張。2016年,衛星化學已擁有年產45萬噸丙烯、93萬噸丙烯酸及酯等裝置,在碳三領域嶄露頭角,并對丙烷脫氫(PDH)技術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為抓住市場機遇,進一步鞏固并擴大競爭優勢,衛星化學在2017年發行第一筆定增募資30億元用于建設平湖基地,完善碳三產業鏈,翻番PDH產能,新增聚丙烯、超吸水聚合物(SAP)裝置,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經過多年發展,衛星化學現已實現碳三產業鏈耦合閉環,產業鏈韌性進一步增強。
2020年,衛星化學發行第二筆定增募資30億元,用于建設連云港基地,打造碳二產業鏈,籌建連云港石化有限公司年產135萬噸聚乙烯、219萬噸乙二醇和26萬噸乙腈聯合裝置項目。憑借綠色低碳、效益更高的輕烴裂解技術進入新領域,項目投產后企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經過持續強鏈延鏈補鏈,公司市場龍頭地位愈發穩固,經營業績穩步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未來,衛星化學將打造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未來研發中心,持續投入創新資源,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文字由王儷錦整理,圖片由王京堯和李樹鵬拍攝)
(轉自:中化新網)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