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貨幣M1連續兩個月負增長,分析師呼吁亟需將個人活期存款納入統計

狹義貨幣M1連續兩個月負增長,分析師呼吁亟需將個人活期存款納入統計
2024年06月14日 17:59 界面新聞

  中國央行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末,狹義貨幣(M1)余額64.68萬億元,同比下降4.2%,連續兩個月負增長。

  可能是市場已經預料到5月M1再度負增長,本周多家券商發布報告,呼吁央行對M1統計口徑進行修改,尤其需要將個人活期存款納入M1統計范圍。

  中國人民銀行M1的統計口徑為流通中現金(M0) 、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以及個人信用卡存款的總和。與海外相比,這一統計口徑偏窄,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活期存款未納入M1統計。

  分析師指出,除了金融業“擠水分”、房地產行業下行、企業預期偏弱等因素外,缺少居民活期存款是近期我國M1大幅波動的一大重要因素。

  招商證券分析師張靜靜指出,我國M1統計方法忽略了居民活期存款,使得M1對企業活期存款變動尤為敏感。近期,隨著違規補息操作的取消,部分企業活期存款開始向理財、結構性存款、貨幣基金等其它金融產品分流,從而對M1產生較大的擾動。 此外,金融去杠桿、表外融資收縮等同樣會對企業活期存款產生影響。

  張靜靜表示,相比國內,發達國家對M1的統計更加寬泛,除單位活期存款外,居民活期存款也在范疇之內。例如,美國將可簽發支票的存款(Now、ATS 賬戶等)與旅行支票視為M1,日本將流通中的現金與活期存款全部納入M1。我國M1統計中的活期存款,個人項下僅包含個人信用卡存款,但由于體量太小,個人信用卡存款不會對M1產生顯著影響。

  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貨幣供應量統計和公布暫行辦法》,當時沒有將居民活期存款納入M1的統計范圍,辦法雖歷經多次修改,但直至今日居民活期存款仍未納入到M1統計。

  中金公司指出,央行在1994年未將居民活期存款納入M1統計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在當時個人存款被統一被稱為“儲蓄存款”,分為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但無論是活期儲蓄還是定期儲蓄,其流動性在當時都受到較大的限制。因為缺乏銀行卡和便利的支付手段,儲蓄存款雖然可以提現,但若不經過“提現”這一環節,活期儲蓄存折是無法用來購物的,也就是說,活期儲蓄存款并不能滿足隨時、直接轉化為購買力這一M1的內涵。但是,隨著銀行卡、電子支付的普及,居民活期存款目前完全可以用于直接支付,2015年之后央行發布的信貸收支表中,個人存款項下已經不再繼續使用‘儲蓄存款’,轉而使用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截至2024年4月,居民活期存款為38.8萬億元,同比增速為4.4%。

  中金公司認為,在打擊空轉與金融體系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重新審視我國M1的統計口徑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將與M1類似、但沒有統計進入M1口徑的資金也納入M1,姑且稱之為類M1,那么類M1可能仍在正增長,增速相對2023年12月有所下行,但沒有那么劇烈。類M1資金除了居民活期存款外,主要還有兩類,一是部分現金管理類金融產品,二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目前這兩類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了記入M1的潛質。

  “比如支付寶的余額寶、微信的零錢通、以及一些銀行提供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很多場景下可以直接用于購物支付。考慮到存款利率的下行、打擊存款補息之后的資金轉移,我們認為將此類產品納入M1考量范圍的必要性也是上升的。”中金公司宏觀分析師周彭、張文朗等人在研報中稱。

  浙商證券分析師李超也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電子支付手段的應用,當前個人活期儲蓄、第三方支付平臺中的貨幣規模不斷增多,已經具備人民銀行對狹義貨幣“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兩種職能”的定義,應被納入到M1統計范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6-24 安乃達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愛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侖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達夢數據 688692 86.96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