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黃鑫宇)10月20日,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即“金融監管總局”)召開2023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數據信息新聞發布會上,據金融監管總局國際合作與外資機構監管工作相關負責人最新介紹,目前,總體來看,在華外資銀行保險機構經營狀況良好。
首先在外資銀行方面,機構在華有序發展。截至2023年9月末,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202家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包括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7家外國及港澳臺銀行分行和131家代表處。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總數895家,覆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2023年1-9月,金融監管總局批準外資銀行增(注)資總計19.6億元等值人民幣,批復2家外資銀行分行籌建、6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開業,其中包括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香港大新銀行深圳分行開業。
同時,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經營穩健,風險可控。截至2023年9月末,外資銀行資產總額3.7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各項貸款1.91萬億元;負債總額3.29萬億元,其中各項存款1.45萬億元;1-9月實現凈利潤164.73億元。2023年9月末,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率0.94%,流動性比例72.52%,撥備覆蓋率279.77%,均優于全國商業銀行平均水平。
其次,在外資保險方面,截至2023年9月末,境外保險機構在華共設立了67家外資保險機構和73家代表處,外資保險機構總資產約2.33萬億元。
“總體上看,在華外資銀行保險機構多年來保持穩健經營、風險可控的特點,充分展現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積極成效。”該位負責人表示。
外資金融機構是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在中國金融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外資銀行為例,同樣來自金融監管總局該位負責人的介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積極服務“引進來”企業,在促進中外經貿往來、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外資銀行在為母國企業在華投資和經營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是促進在華外商投資,鞏固穩定外資在華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例如,在今年9月末,外資銀行企業貸款中約半數投向外商控股企業。
二是外資銀行發揮跨境業務優勢,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多家外資銀行在母行層面成立中國業務部,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服務,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在中資銀行海外網點尚未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外資銀行利用母行的當地資源和優勢,為中資企業進入該國市場提供一站式服務,填補了中資銀行的服務空白。
三是外資銀行注重專業化和差異化發展,在貿易融資、財富管理、衍生品交易、代客境外理財等多個領域提供專業化的綜合金融服務,為中國金融市場提供了有益補充。例如,截至2023年9月末,外資銀行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總規模19.2萬億元,約占全部商業銀行市場份額的19%。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部分外資銀行近年來對在華機構和業務進行了一定調整,主要是在過去三年疫情和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外資銀行母行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和戰略調整做出的商業選擇。上述調整具有特定的時空背景,不具備長期性和趨勢性特征。”金融監管總局該位負責人如是表示。
“同時,我們也看到,有較多的外資金融機構在不斷加大在華投入。”他繼續介紹道,“從2020年至2023年9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增(注)資總計達187.3億元。近年來,金融監管總局主動適應國際經濟金融發展形勢變化和銀行業保險業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不斷擴大銀行業保險業高水平開放,助力加快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新格局。2018年以來,原銀保監會在原有開放基礎上,先后出臺了34條開放新措施,大幅放寬了外資市場準入標準,進一步優化了外資監管制度安排。開放措施宣布后,一批具有專業特色的優質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例如,首家外方控股理財公司、外商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外商獨資人壽保險公司、外商獨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相繼成立,在華外資機構的類型不斷地豐富。”
據悉,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繼續推進銀行業保險業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銀行保險機構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和開放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二是進一步探索對外資機構的差異化監管,支持在華外資機構更加全面、深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引導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三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持續提高外資機構監管有效性,防范跨境風險傳導,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