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預測名單匯總(47人)

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預測名單匯總(47人)
2023年10月08日 17:31 市場資訊

專題:聚焦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來源  New Economist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用其巨額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三百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會,增設“幾年諾貝爾瑞典國家銀行經濟學獎”,并于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獎章正面是諾貝爾頭像下面有兩個交叉的豐饒之角,環繞文字為“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968”;背面是象征著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北極星會徽;側面是獲獎者的名字以及獲獎的年份。諾貝爾經濟學獎章重量為185克,其他五種獎章都為175克重。

  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諾貝爾獎,但該獎項自設立以來,一直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按照與1901年以來的諾貝爾獎相同準則頒發。也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組織評委會進行評選,評委會包括5名到8名成員,從科學院院士當中選出,每屆任期三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是由具備提名資格的個人推薦的。推薦人需要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成員(瑞典籍或外籍均可);經濟學獎評委會成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瑞典、丹麥、芬蘭、愛爾蘭和挪威的大學經濟學教授;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年對國家和地區的分配,至少在相關6所大學擔任過校長、院長或主席的人;其他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合適的科學家(最后兩類人選必須在每年的9月份結束前確定)。

  經濟學獎候選人的提名和評選流程大致如下:

  評委會于評選年上一年的9月寄出3000份左右的推薦函,向推薦人征求候選人的提名,要求于次年1月31日前返回候選人名單,并列出成就說明、出版物、有關文件和推薦意見。推薦人不得推薦自己參評。

  評選年當年2月,接收推薦函截止日后,評委會根據推薦人的推薦累計數,篩選出250-350名候選人。3月-5月,評委會把候選人的資料發給經濟學專家、金融分析師和科學院院士,讓他們評估這些候選人的成就。

  6月-8月,評委會匯總評估意見,撰寫評選報告,附上推薦建議和評委會每位成員的認可簽名,正式提交到瑞典皇家科學院。9月,瑞典皇家科學院的經濟學分院對評委會提交的報告分別進行兩次會議討論,確定最佳人選。

  10月初,通過秘密投票,最終選出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為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投票結果不可改變,并于當月某個星期一公布。

  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瑞典國王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頒發獎章、證書和獎金。

  提名和評選過程具有嚴格的保密要求,根據諾貝爾獎基金會條例規定,推薦人和被提名的候選人,以及跟提名相關的任何信息都必須保密50年,禁止在私下或者公開場合討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每年最多可以選出三名獲獎者,不設年齡限制,但是不能頒發給已過世的人。

  該獎項自設立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頒發了54次,共有92人獲獎,其中2位女性獲獎,平均年齡為67歲。最年輕的得主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約瑟夫·阿羅(2017年2月去世),1972年獲獎時他51歲;最年長的得主是2007年獲獎的里奧尼德·赫維茨,獲獎時已90歲。來自美國的獲獎者達到54名,占據絕對優勢,其次為英國7名,挪威3名,法國3名,瑞典2名,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家各1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諾獎獎金將增加。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諾貝爾基金會決定,2023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都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約合65萬元人民幣),達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715萬元人民幣)。

  諾貝爾基金會表示,截至2022年底,基金會的總投資資本市值為57.99億瑞典克朗。基金會之所以選擇增加獎金,是因為這樣做在財政上是可行的。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于歐洲中部時間10月9日(星期一)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揭曉。

  我們整理了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一些熱門候選人:

  1. 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

  托馬斯· 皮凱蒂(Thomas Piketty)于1971年生于法國上塞納省,18歲進入法國高師,學習數學和經濟學。22歲以一篇關于財富重新分配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93~199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院任副教授。

  1995年,加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

  2000年,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擔任研究主任。

  2002年,榮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

  2006年,聯合創立了巴黎經濟學院,并擔任第一任院長。后在法國總統競選中,擔任社會黨候選人塞格琳·羅雅爾(Ségolène Royal)的經濟學顧問。

  2007年至今,在巴黎經濟學院執教。

  2013年,榮獲兩年一次的伊爾約·約翰遜獎,該獎項頒發給45歲以下、對經濟學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歐洲經濟學家。

  皮凱蒂始終專注并長期研究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及其后果,在其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他對自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的財富分配數據進行分析,認為不加制約的資本主義導致了財富不平等的加劇,而自由市場經濟并不能完全解決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

  2. 埃曼努爾·賽斯(Emmanuel Saez)

  埃曼努爾·賽斯(Emmanuel Saez),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公平增長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公共經濟學雜志主編。賽斯1972年生于西班牙,1994年獲得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數學學士、1996年獲得法國巴黎DELTA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任助理教授,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經濟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9年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2010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2019年獲得布達佩斯拉杰克·拉斯洛學院頒發的約翰·馮·諾伊曼獎,2019年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學位。賽斯最重要的貢獻是重新激活了公共經濟學領域的稅收理論和政策研究,使得收入不平等和稅收政策之間研究得到重視。

  賽斯的貢獻集中在公共經濟學領域的稅收與收入不平等研究,他與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和加布里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對收入不平等研究在西方社會影響巨大,“被認為是對經濟思想和知識做出了最重大貢獻的40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家”。他的研究領域包括最優稅收理論、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測度、個人對所得稅的行為反應、公司紅利稅行為、美國退休金制度。賽斯撰寫了大量關于最優稅收和轉移支付的文章,涉及財富和收入不平等、資本收入稅和退休金等熱門話題。他還撰寫了許多實證論文將理論結果應用于美國家庭微觀數據。2009年,他憑借對收入和稅收政策關系的研究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賽斯的工作使得公共經濟學的稅收理論和經驗研究能夠深度融合,一方面他把最優稅收的理論推斷與經濟個體的行為測量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創造新的實證方法彌補了經濟行為測量的空白,使得最優稅收理論更接近于實際政策制定,并刺激了經濟學界對稅收研究的濃厚興趣。

  3. 加布里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

  加布里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1986年出生于法國巴黎,2006年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取得工程學學士學位,之后于2009年在巴黎高等商學院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并于2013年獲得巴黎高等商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2013年博士畢業后,祖克曼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擔任助理教授。2015年起祖克曼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經濟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同時擔任巴黎高等商學院的研究員,以博士后身份師從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研究全球不平等問題。2018年開始,祖克曼兼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財富與收入不平等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不平等實驗室與世界不平等數據庫聯合主任。

  祖克曼是國際稅收、財富管理和貧困等領域研究的領軍人物,也是全球貧富數據庫(WID)的創始人之一,其研究重心是為全球財富不平等尋找解決方案,并考慮如何使用稅收系統實現經濟公平。祖克曼曾于2018年獲法國經濟學會(AFSE)頒發的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Young Economist Award),以表彰其對逃稅和避稅及其經濟后果的研究。2019年,祖克曼憑借在財富不平等和全球稅收領域的卓越學術貢獻榮獲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獎。2023年,祖克曼憑借對財富不平等和稅務避稅方面卓有建樹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美國經濟學聯合會頒發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祖克曼已出版的著作有《不公正的勝利》與《國家隱藏的財富:避稅天堂的禍害》。

  4. 邁克爾·詹森(Michael C. Jensen)

  邁克爾·詹森(Michael C. Jensen)生于1939年,早年獲麥考利斯特大學學士學位,后獲芝加哥大學金融學MBA和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博士學位。1985年加盟哈佛商學院,之前系羅徹斯特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和工商管理學教授。

  詹森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理論,其學術貢獻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說明代理成本如何影響到一個組織的形式;二是強調組織中決策控制權與決策管理權的區別,而非傳統上誤以為的經營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三是闡述組織如何利用特殊知識影響組織的形式。詹森教授著述頗豐,先后發表了50多篇學術論文;著有《組織戰略的基穿(Found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和《企業理論:治理,剩余索取權和組織形式》(Theory of the Firm: Governance, Residual Claim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主持編寫了《現代公司金融理論》(The Modern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和《資本市場理論研究》(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 Markets)。并于1973年創辦《金融經濟學雜志》(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屬金融經濟學領域的兩份頂級期刊之一。

  5. 安德魯·施萊弗(Andrei Shleifer)

  安德魯·施萊弗(Andrei Shleifer)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現任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會員。1961年2月20日出生于俄羅斯,后在十幾歲的時候移民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1982年獲哈佛大學學士學位。1986年至今,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施萊弗關注俄羅斯的經濟改革問題。1991-1997年,施萊弗任俄羅斯政府顧問,幫助俄羅斯發展金融市場。1992-1994年維什尼任俄羅斯私有化委員會顧問。1999年獲美國經濟學會的克拉克獎章(Clark Medal),2000年獲《金融雜志》(Journal of Finance)授予的關于公司金融和組織的詹森獎(Jensen Prize)。

  安德魯·施萊弗是行為金融學的杰出代表。1994年,利用金融研究中發現的一些新的投資者行為規律或資產定價規律,與他人共同創立了LSV資產管理公司。2006年初,LSV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達500億美元。

  6. 恩斯特·費爾(Ernst Fehr)

  恩斯特·費爾(Ernst Fehr)是當代國際上最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和實驗經濟學家之一。他于1956年出生于奧地利,1986年畢業于維也納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蘇黎世大學實證經濟學研究所所長,主持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費爾的研究領域包括人類合作和社會性的演變,特別是公平、互惠和有限理性。此外,他還在神經元經濟學(neuroeconomics)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傳統的經濟倫理學主要采用哲學思辨的方法來討論“應然”問題,而費爾所做的工作不僅顛覆了以單純自利為假設前提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基礎,而且他從實驗的角度證明了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公平、互惠等倫理道德何以“應然”,這為經濟倫理研究方法的創新做出了重大貢獻

  7. 塞繆爾·鮑爾斯(Samuel Bowles)

  塞繆爾·鮑爾斯(Samuel Bowles),美國圣塔菲研究所教授,圣塔菲研究所行為科學研究項目的負責人,曾任教于哈佛大學、馬薩諸塞大學、錫耶納大學,是馬薩諸塞大學的榮休教授。他目前關注的研究領域有:政治層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財富不平等及其長期演變、他的著述被認為具有新馬克思主義傳統。他對經濟學的看法特立獨行,并吸收了不同學派的思想,包括他所說的后瓦爾拉斯經濟學。

  8. 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

  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出生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他本科畢業于英國的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之后進入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他留校擔任了一年的經濟學講師。1993年,阿西莫格魯前往麻省理工學院(MIT)任職。阿西莫格魯現為MIT的“伊麗莎白和詹姆士·克利安經濟學教授”。根據IDEAS/RePEc的數據,他是世界范圍內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十位經濟學家之一。在他的眾多論文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是他在2001年和他人合作的論文——“殖民地起源的發展比較:一項經驗研究”(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2005年,為了表彰阿西莫格魯在經濟學研究中的獨創以及多產,他被授予克拉克獎。該獎項只授予那些四十歲以下,且對經濟學的思想和知識做出杰出貢獻的經濟學家。一項于2011年針對眾多經濟學教授的調查顯示,阿西莫格魯在他們最喜愛的在世的經濟學家排名中位列第三,僅次于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和格雷格·曼昆(Greg Mankiw)。 

  阿西莫格魯主要的研究領域是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經濟增長,技術、收入和工資的不平等,人力資源和培訓,勞動經濟學。著有《現代經濟增長導論》以及《國家為什么會失敗:權力、繁榮與貧困的來源》等作品。

  9. 瑞秋·克蘭頓(Rachel Kranton)

  瑞秋·克蘭頓(Rachel Kranton)于1993 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博士學位,后于于 2007年加入杜克大學,并于2018年至2022年擔任杜克大學三一藝術與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瑞秋·克蘭頓主要研究制度和社會環境如何影響經濟結果。她發展了網絡理論,并將“身份認同”引入經濟學思考中。她的研究對微觀經濟學、經濟發展和產業組織等許多領域做出了貢獻。

  瑞秋·克蘭頓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會員、經濟理論發展會會員,并被授予布萊斯·帕斯卡主席獎。她曾擔任美國經濟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美國經濟評論》和《經濟文獻雜志》的編輯委員會成員,并擔任《經濟雜志》的執行編輯。她正在與合作者一起發起一個新的研究網絡,即身份、規范和敘事經濟研究 (ERINN)。

  10. 斯蒂文·貝瑞(Steven T. Berry)

  斯蒂文·貝瑞(Steven T. Berry)博士畢業于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現任耶魯大學經濟系大衛·斯文森教授,專門研究均衡市場的實證分析,是專門研究美國國內經濟政策的耶魯大學托賓中心的首任主任。

  貝瑞是計量經濟學會會員和弗里希獎章獲得者。他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2017 年產業組織學會杰出會員,并且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員。在耶魯大學,他曾擔任經濟系系主任和社會科學系主任。

  貝瑞的研究重點是產業組織方面廣泛領域的實證應用和方法論。他分析了廣泛的市場,包括汽車、航空公司和媒體。他的興趣包括競爭和環境政策以及國際貿易和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貝瑞的方法論工作包括關注產品差異化和均衡定價以及企業進入和行業動態分析。除了實證分析的實用方法之外,他還研究市場的非參數識別。

  11. 埃瑞爾·帕克斯(Ariel Pakes)

  埃瑞爾·帕克斯(Ariel Pakes)是哈佛大學經濟系托馬斯經濟學教授,教授產業組織和計量經濟學課程。他于1986年獲得計量經濟學會弗里希獎章,并于1988年當選為該學會院士,于 2002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于2017 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埃瑞爾是產業組織學會的杰出成員。2017年,他獲得Jean-Jacques Laffont 獎,2018 年獲得 BBVA 知識前沿獎。2020 年,埃瑞爾被選為Web of Science引文獎獲得者。2021 年,埃瑞爾榮獲《全球競爭評論》年度共謀起訴獎,并獲得了美國反壟斷協會頒發的經濟學杰出反壟斷訴訟成就獎,兩者均指 Blue Cross Blue Shield 反壟斷訴訟。2022年,他因“對實證產業組織理論應用于市場力量、價格、合并和生產率的研究做出了根本性貢獻”而獲得西北大學內默斯經濟學獎。

  12.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法蘭西學院院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計量經濟學會會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和法國總統奧朗德的經濟顧問。他是 “熊彼特增長范式”的創建者之一,“內生增長理論”的領軍人物,《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作者。他曾獲得歐洲經濟學會授予45歲以下歐洲優秀經濟學家的Yrjo Jahnsson獎,并于2009年獲得約翰·馮·諾依曼獎。

  阿吉翁在創新領域所做的大量開拓性的研究推動和引領了熊彼特學派創新經濟學的發展。他近40年的研究一直圍繞著熊彼特“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這一理念來展開。他與豪伊特(Peter Howitt)發表的論文《以創造性破壞為增長模型》(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最早把熊彼特“創造性破壞”的想法放入內生增長模型。這不僅是“創新”和“內生增長”兩個領域結合的重大突破,也是經濟學理論的重大進展。

  13. 吉恩·格羅斯曼(Gene Grossman)

  吉恩·格羅斯曼(Gene Grossman)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和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的雅各布維納教授。格羅斯曼教授在耶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并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80年他入職普林斯頓大學。自1999年以來,他一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國際經濟學組的負責人,并于2014年結束了他作為普林斯頓經濟系主任的第二任期。 

  格羅斯曼教授獲得了許多專業榮譽和獎項,包括奧納西斯國際貿易學獎和伯納德哈姆斯獎。他是計量經濟學會和美國人文科學學會的研究員,是外交關系委員會的終身成員,并擁有圣蓋倫大學和明豪大學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格羅斯曼教授撰寫了大量關于國際貿易的論文,并以研究貿易與增長之間的關系而聞名,其中他與埃爾哈南·赫爾普曼(Elhanan Helpman)合著的《全球經濟中的創新與增長》一書尤為出名。

  14.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Elhanan Helpman)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Elhanan Helpman)是以色列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經濟學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重要奠基者。他先后當選為經濟計量協會會員、以色列經濟協會會長、美國經濟協會外籍榮譽會員和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外籍榮譽會員,并獲得馬哈拉諾比斯紀念獎章、以色列獎(1991)和伯恩哈德-哈姆斯獎等多項榮譽。

  赫爾普曼是一位博學多產、富有創造性和合作精神的經濟學家,自1974年起出版或編輯了13部著作、發表了120余篇學術論文,內容涉及城市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和政治經濟學等諸多領域。尤其是在近來頗為活躍的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領域,赫爾普曼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在80年代,赫爾普曼主要與克魯格曼合作,先后出版了以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為基礎、融合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學術巨著《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1985)和論述不完全競爭下貿易政策問題的《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1989),從而確立了新貿易理論奠基者的地位。1980s末開始與格羅斯曼合作,提出了以有意識的R&D活動為創新的來源、以創新的壟斷收益為動力的新增長理論,與羅默(1990)和阿洪&豪伊特(1992)共同構成了第二代內生增長理論的核心,并以其對貿易、創新和增長相互關系的研究而獨具特色。

  15. 勞伊·切蒂(Raj Chetty)

  勞伊·切蒂(Raj Chetty)是哈佛大學公共經濟學威廉·A·阿克曼教授,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在加入哈佛大學之前,他曾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的教授。

  切蒂的研究結合了經驗證據和經濟理論來幫助設計更有效的政府政策。他在稅收政策、失業保險、教育和經濟適用住房等領域的工作被學術界、媒體和國會證詞廣泛引用。

  切蒂也因其研究而獲得了無數獎項,包括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和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該獎章授予這位 40 歲以下的經濟學家,他的工作被認為對該領域做出了最重大的貢獻。

  16. 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L.Glaeser)

  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L.Glaeser)1992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是哈佛大學 Fred 和 Eleanor Glimp 經濟學教授和經濟學系主任、陶布曼國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頓研究所負責人、曼哈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和《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特約編輯。

  格萊澤側重于從經濟學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種族隔離、肥胖、犯罪、創新等課題,在深入分析城市經濟和城市作為增長引擎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洞察。他的研究告訴人們,盡管城市在發展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但城市本身比人們想象得要更加環保,對窮人有著更高的吸引力。在醫療、治安、環保、提高社會生產力方面,城市也節約了大量的隱性成本。

  他于2011年底出版了著作《城市的勝利》,認為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讓我們變得更加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無論你是想要創造財富,還是因為熱愛自然,或是希望獲得健康幸福的生活,都應該搬到城市來。城市的未來決定了人類的未來。

  17. 詹姆斯·萊文森(James Levinsohn)

  詹姆斯·萊文森(James Levinsohn)出生于1958年,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創始董事、查爾斯·古德伊爾全球事務所教授、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他于1981年獲威廉姆斯學院政治經濟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萊文森在就讀博士期間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學院講師(1986—1987年);其后長期執教于密歇根大學,先后擔任助理教授(1987—1992年)、副教授(1992—1999年)、教授(1999—2009年);2010年起擔任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至今。他曾擔任《統計與經濟評論》(RES)、《經濟文獻雜志》(JEL)等期刊副主編,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經濟發展理論與應用計量經濟學。

  18. 阿諾德·哈伯格(Arnold C.Harberger)

  阿諾德·哈伯格(Arnold C.Harberger)1924年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1947年獲芝加哥大學國際關系碩士學位,1950年獲該校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教授(自1984年)。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成員,并于于1997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

  哈伯格是美國從事財政與發展問題研究的著名經濟學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對各種導致市場失靈(包括不恰當的稅收政策、過度的政府管制、外部性和壟斷等)的研究中,當需要對價格扭曲造成的經濟成本(即社會福利的凈損失)進行量化時,一般用“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 Triangles)區域的大小進行測定。這種方法簡單而直觀,其優越性也為人們普遍接受。

  19. 安妮?克魯格(Anne O. Krueger)

  安妮?克魯格(Anne O. Krueger)是美國當代著名女性經濟學家,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她于1934年出生在美國紐約州,1953年獲奧伯林學院(經濟學)文學士學位,1958年獲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克魯格先后于1959-1982年執教于明尼蘇達大學,先后任經濟學助理教授、副教授,1966年晉升經濟學教授;1982-1987年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1987-1993年任杜克大學經濟學教授;1993-2001年任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2001年就職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第一副總裁,2004年3月代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職務;2007年起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

  身兼經濟學家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級官員雙重身份的克魯格在經濟發展理論與政策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貢獻為她贏得諸多學術榮譽和公職。克魯格于1983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1993年獲弗蘭克?塞德曼政治經濟學杰出獎;199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為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會長。

  克魯格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發展中國家貿易政策、尋租行為的理論分析,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失靈、政策動態演進的經濟學分析,以及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作用與影響等領域。在過去的50多年里,她在《政治經濟學期刊》(JPE)、《美國經濟評論》(AER)、《經濟學季刊》(QJE)和《國際經濟評論》(IER)等重要刊物發表2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40多部學術著作。克魯格一直強調開放和自由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將貿易政策視為發展政策總體框架的核心部分,并長期致力于貿易政策的研究。歸功于她和其他學者的研究,由貿易保護到貿易自由化的改革可以顯著提升發展中國家經濟績效的觀點被理論界和決策層廣泛認同和接受,并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發展經濟學的新古典主義復興。

  20. 喬納森·伊頓 (Jonathan Eaton)

  喬納森·伊頓 (Jonathan Eaton) 是一位領先的國際經濟學家,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杰出教授。他1972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學士學位,1973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73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獲得的獎項包括 2004 年頒發的弗里施獎章(與塞繆爾·科圖姆一起)、2013 年的奧林演講獎和 2018 年國際貿易奧納西斯獎(與塞繆爾·科圖姆一起)。

  21. Samuel Kortum

  Samuel Kortum于1983年在耶魯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2年5月Samuel Kortum成為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NBER研究員。他曾在波士頓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教并于2012年到耶魯大學任教。2004年,他和Jonathan Eaton因發表在《計量經濟學》上的論文《技術、地理和貿易》獲得弗里什獎章。2018年,他們分享了奧納西斯國際貿易獎。Kortum在2008-2012年擔任《政治經濟學雜志》的編輯。

  22. 馬克·梅利茨(Marc J. Melitz)

  馬克·梅利茨(Marc J. Melitz)是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新新貿易理論即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奠基人。梅利茨于1968年1月1日出生在美國。他分別于1989、1992年獲哈弗福德學院數學學士學位和馬里蘭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并分別于1997、2000年獲密西根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后就職于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倫敦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慕尼黑經濟研究中心(CESifo)和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2007-2009年間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9年起任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由于對“企業異質性及其國際貿易的開創性描述”,梅利茨被原湯森路透(現科睿維安)評選為2016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

  梅利茨的學術貢獻主要集中于對“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構建和發展。他在所發表的《貿易對行業內資源再配置與行業整體生產率的影響》(Melitz, 2003)一文中,分析了企業生產率異質性對企業生產決策、進出口決策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引起國際貿易研究領域的高度關注。梅利茨所構建的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模型開創了國際貿易研究領域的新篇章,將國際貿易學的研究視角從中觀行業層面引至微觀企業層面,繼續完善和發展了國際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23. 蒂姆·貝斯利(Tim Besley)

  蒂姆·貝斯利(Tim Besley)是倫敦經濟學院經濟系經濟與政治學教授和發展經濟學 W. Arthur Lewis 教授。他還是國家基礎設施委員會的成員,是計量經濟學會和英國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經濟學會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外籍榮譽會員。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政治經濟學和發展。

  24. 托斯滕·佩爾森(Torsten Persson)

  托斯滕·佩爾森(Torsten Persson)現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經濟學教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榮譽教授,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名校訪問教授。2008年任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長,2003年任歐洲經濟學會會長。1997年獲“于爾約·楊松獎”。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近期主要集中在發展、內戰和氣候變化等方面,曾與他人合著《繁榮的支柱:發展集群的政治經濟學》。

  25. Joel Mokyr

  Joel Mokyr,美國西北大學羅伯特·H·斯托茨人文科學教授,經濟學與歷史學教授,特拉維夫大學埃坦·伯格拉斯經濟學院教授。Joel Mokyr教授現任普林斯頓西方經濟史叢書的主編,曾擔任經濟史頂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主編、美國經濟史協會會長等職務。他是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杰出會士獎、荷蘭皇家科學院的海尼根歷史學獎和國際巴爾扎恩經濟史獎得主。2018年,他當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杰出研究員。Joel Mokyr已出版《富裕的杠桿》(Lever of Riches)、 《饑餓的愛爾蘭》(Why Ireland Starved)、《啟蒙經濟》(The Enlightened Economy)、《雅典娜的禮物》(The Gifts of Athena)、《增長的文化》(A Culture of Growth)等多本著作。其中,《增長的文化》從2016年出版以來已被引用584次。他是當代國外經濟史學家中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著作最多的學者。

  26. Avner Greif

  Avner Greif于1989年在西北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和鮑曼家族人文與科學教授。歐洲經濟史、制度經濟學和發展專家。應用博弈論和歷史分析來研究經濟制度的發展、它們與政治、社會和文化因素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7. 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

  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斯坦利·費希爾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家,此前曾是全球最受敬重的央行行長之一。2013年9月,他以特聘研究員的身份加入了美國外交關系協會。

  他履歷豐富,擔任過的職位包括:以色列央行行長、花旗集團副主席、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費希爾素以穩重、適應力強和成就卓著而知名。

  2014年5月28日,他成為美聯儲董事會成員,2014年6月16日宣誓入職董事會副主席;2017年10月13日卸任美聯儲副主席。

  2005-2013年,費希爾任以色列央行行長。在他的領導下,以色列經濟在2008-2009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持續增長。2009年9月,以色列央行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家提高利率的銀行,并在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名列首位。2009-2012年,費希爾在《世界金融雜志》 “央行總裁評比”中連續4年獲得“A”的好評。2010年5月,他獲得行長連任。

  此前,費希爾曾是花旗集團副主席(2002-2005),花旗集團公共部門小組負責人(2004-2005.4),國家風險委員會主席,花旗集團國際總裁。

  1994-2001年,費希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1988-1990年任世行副行長、發展經濟學和首席經濟學家。

  此外,費希爾還是一位出色的學者。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73-1994年在MIT教授經濟學。此前,費希爾曾是MIT的克利安教授和經濟系主任。

  28. 莫里斯·奧布斯特菲爾德 (Maurice Obstfeld)

  莫里斯·奧布斯特菲爾德 (Maurice Obstfeld) 1952 年出生于紐約市。2015 年 9 月至 2018 年 12 月,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休假期間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顧問兼研究主任。他是伯克利大學 1958 屆經濟學教授,曾任經濟系系主任(1998-2001 年)。他于 1991 年以教授身份來到伯克利,隨后在哥倫比亞大學 (1979-1986) 和賓夕法尼亞大學 (1986-1989) 獲得永久任命,并在哈佛大學獲得訪問任命 (1989-90)。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就讀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學士,1973 年)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文學碩士,1975 年)后,于 1979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奧布斯特菲爾德博士擔任奧巴馬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此前(2002 年至 2014 年)他曾擔任日本銀行貨幣經濟研究所的名譽顧問。他是計量經濟學會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Obstfeld 博士獲得的榮譽包括蒂爾堡大學的 Tjalling Koopmans 資產獎、Rajk Laszlo 高級研究學院(布達佩斯)的約翰·馮·諾伊曼獎和基爾研究所的 Bernhard Harms 獎。他曾做過許多杰出的演講,包括美國經濟學會的年度理查德·T·伊利演講、印度儲備銀行的 LK Jha 紀念演講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弗蘭克·格雷厄姆紀念演講。博士。奧布斯特菲爾德曾擔任美國經濟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和副主席。他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各地的眾多中央銀行擔任顧問和任教。

  他還是兩本領先的國際經濟學教科書的合著者:《國際經濟學》(第 10 版,2014 年,與保羅·克魯格曼和馬克·梅利茲合著)和《國際宏觀經濟學基礎》(1996 年,與肯尼思·羅格夫合著),以及 100 多項研究成果有關匯率、國際金融危機、全球資本市場和貨幣政策的文章。

  29. 肯尼思·羅戈夫(Kenneth S. Rogoff)

  肯尼思·羅戈夫(Kenneth S. Rogoff)是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1953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鎮。1975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托賓;198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后執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大學。現為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和托馬斯·卡伯特(Thomas D. Cabot)公共政策講座教授。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顧問和研究部主任。先后當選為計量經濟學會會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獲“德意志銀行獎”(Deutsche Bank Prize)。

  羅戈夫在宏觀經濟學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其在中央銀行管理、匯率決定、主權債務、銀行危機等方面都發表了多篇論文,學術影響顯著。除學術論文以外,羅戈夫對于世界經濟發生的新變化非常關注,相關評論文章頻見報端。主要著作有:《國際宏觀經濟學基礎》(合著,1996)、《國際經濟學手冊(III)》(合著,1995)、《這次與以往不同:八個世紀的金融荒唐史》(合著,2009)、《債務十年》(合著,2011)等。

  30. José A. Scheinkman

  José A. Scheinkman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和本德海姆金融中心教授,是數學經濟學和金融領域的著名經濟學家,他在金融和動態增長理論、寡頭壟斷理論以及城市和犯罪的社會經濟學等眾多領域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José 1948 年 1 月 11 日出生于巴西。他在里約熱內盧長大并接受教育,并在里約熱內盧獲得學士學位。1969 年,他在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并于 1970 年在國立數學應用研究所獲得數學碩士學位。隨后,他前往紐約攻讀博士學位。他在羅切斯特大學師從Lionel McKenzie和William (Buzz) Brock,并在那里獲得了博士學位。1974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José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度過了他職業生涯的第一階段。僅僅三年后,他于 1978 年獲得副教授終身教職,并最終于 1981 年成為正教授。在芝加哥期間,他幫助該系打下了數理經濟學的基礎。1983 年至 1994 年,他與人合編了經濟學頂級期刊之一《政治經濟學期刊》。1995 年至 1998 年,他還擔任該系主任。1998 年,他移居普林斯頓大學,擔任 Theodore A. Wells ‘29 經濟學教授。1999年,自抵達普林斯頓以來,他幫助將本德海姆金融中心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行為金融和機構金融中心。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

  José是他這一代人中最廣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在經濟學的許多領域留下了持久的印記。在數學方法方面,他 1979 年與 L. M. Benveniste 的早期工作為動態經濟模型中價值函數的可微性提供了條件。在競爭和產業組織理論中,他與David Kreps于 1983 年共同發展了作為能力預先承諾結果的古諾均衡的現代規范基礎。在宏觀經濟學領域,他 1986 年與Laurence Weiss在借貸限制和總體經濟波動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影響力。 

  他對社會互動的富有洞察力的工作建立在他對經濟學和物理學交叉點的興趣之上,幫助他在 20 世紀 90 年代與一名明星學生(Edward Glaeser)合作的一系列論文中得出并測試了社會互動理論的一些最顯著的含義。他 1994 年與 Kevin Murphy 和 Sherwin Rosen 合作的文章解釋了周期性變化,可以說是他最具創意的論文之一。自從加入普林斯頓大學以來,他的研究越來越多地轉向金融,追求兩條截然不同但相關的軌跡。在與 Lars Hansen 和其他合著者的一系列聯合論文中,他開發了用于求解和測試金融時間序列連續時間模型的新工具。同時,他與熊偉和其他合著者合作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研究金融市場中行為和機構摩擦的原因,特別是它們對資產泡沫的影響。

  José還因其出色的指導而聞名,曾擔任芝加哥大學 30 名學生和普林斯頓大學多名學生的首席顧問。他的研究生學習了廣泛的學科,并在經濟學的許多領域中脫穎而出,包括金融(Pete Kyle、Tano Santos)、宏觀經濟學(Paul Romer)以及社會和城市經濟學(Glaeser、Alberto Bisin)。他還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教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31. 約翰?坎貝爾(John Y. Campbell)

  約翰?坎貝爾(John Y. Campbell)于1979年獲牛津大學圣體學院學士學位,1981年、1984年分別獲耶魯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4年至1994年,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1994年至今,為哈佛大學講席經濟學教授。曾三次榮獲保羅.薩繆爾森獎。在國際經濟學界享有盛譽。他在《美國經濟評論》、《金融學雜志》和《政治經濟學雜志》等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相繼被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和計量經濟學會等權威機構聘請為研究員,并于2005年當選美國金融學會主席。坎貝爾的理論貢獻體現在創立了“金融計量經濟學”以及對長期資產配置實證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32. Darrell Duffie

  Darrell Duffie于1984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亞當斯杰出管理學教授和金融學教授、計量經濟學會院士和理事會成員、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2009 年美國金融協會主席。

  2014年,他擔任市場參與者小組主席,受金融穩定委員會委托,建議對Libor、Euribor和其他利率基準進行改革。Duffie最近的著作包括How Big Banks Fail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0 年), Measuring Corporate Default Risk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 年), and Dark Markets(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2 年).

  33. 清瀧信宏(Nobuhiro Kiyotaki)

  清瀧信宏(Nobuhiro Kiyotaki)1955年6月24日,清瀧信宏出生于日本,其父是池田銀行前行長清瀧一也,考入東京大學后轉入經濟學部,進入“日本理論經濟學之父”宇澤弘文教授的研究室,1978年畢業后赴美,取得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1985年開始,他陸續擔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學系副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客座研究員、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教授,并曾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日本一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兼任。清瀧信宏于2006年開始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他也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暨學術顧問。

  1997年,清瀧信宏與約翰·穆爾提出“清瀧-摩爾模型”,證明一個經濟上的小震蕩,如何透過房地產價格和信貸供應之間的相互作用成為大波動,從而釀成經濟衰退。清瀧信宏對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貨幣搜尋理論、金融摩擦和金融恐慌等四個領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34. John Moore

  John Moore于1983 年被任命為倫敦經濟學院經濟理論教授,并于 1990 年成為該學院的經濟理論教授。2000 年,他被任命為愛丁堡大學喬治·沃森和丹尼爾·斯圖爾特政治經濟學系主任。2018年,被任命為大衛休謨大學經濟學教授。2010年,他擔任計量經濟學會主席。他是英國科學院、計量經濟學會、歐洲經濟學會和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和美國經濟學會的外籍榮譽會員。

  1999年,他與合作者Nobuhiro Kiyotaki共同獲得歐洲經濟協會頒發的Yrj? Jahnsson獎。

  2010年,Nobuhiro Kiyotaki和John Moore因論文《Credit Cycles》獲得斯蒂芬·A·羅斯金融經濟學獎。

  35. John Geanakoplos

  John Geanakoplos是耶魯大學詹姆斯·托賓經濟學教授兼希臘研究系主任。他曾擔任耶魯大學文理學院參議院主席,并擔任考爾斯經濟學研究基金會主任 9 年。他曾兩次擔任圣達菲研究所經濟項目主任,后來擔任圣達菲研究所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他曾擔任基德皮博迪投資銀行固定收益研究部董事總經理,也是對沖基金艾靈頓資本管理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目前仍是艾靈頓資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和計量經濟學會的院士,也是薩繆爾森獎的獲得者。他曾多次在國會就抵押貸款債務減免問題作證。他以優異成績畢業1975 年獲得耶魯大學數學學士學位,1980 年在哈佛大學肯·阿羅 (Ken Arrow) 和杰里·格林 (Jerry Green) 的指導下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博士學位。

  Geanakoplos 是抵押品一般均衡和杠桿周期的發明者(1997 年、2003 年、2008 年、2010 年),后來成為隨后的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解釋之一。他與 Ana Fostel、Bill Zame 和 David Rappoport 在這個主題上合作多年。他與 Herakles Polemarchakis 一起證明(1986),不完全市場的金融均衡通常受到限制,效率低下,這從根本上解釋了為什么政府對宏觀經濟的干預可能是良好的政策。他與奧利維亞·米切爾和史蒂夫·澤爾德斯對即將破產的社會保障的“原罪”解釋(1998年、2000年)為他贏得了薩繆爾森獎,他希望這可能成為真正的社會保障改革的基礎。他與 Jeremy Bulow 和 Paul Klemperer 提出的戰略替代和戰略補充概念(1985)已成為寡頭壟斷博弈論分析的標準術語。他與 David Pearce 和 Ennio Stacchetti 共同提出的心理博弈概念(1989 年)創造了博弈論的一個雖小但不斷發展的子領域。

  36. 查爾斯·曼斯基(Charles F.Manski)

  查爾斯·曼斯基(Charles F.Manski),美國當代經濟學家,1948年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分別于1970年和1973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學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1973-1979年任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副教授;1979-1983年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經濟學副教授,1983-1997年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濟學教授,并分別出任該校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和收入動態研究指導委員會主席。1997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經濟系教授,校董事會講席教授。曼斯基從1996年起供職于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并在1998-2001年期間擔任非法毒品問題數據與政策研究委員會主席。2009年和2014年先后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成員。

  曼斯基最主要的學術貢獻可以概括為社會互動理論(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所謂“社會互動”是指行為主體對他人采取一定的社會行動且對方做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即我們可以意識到所采取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反過來,他人的預期反應也影響著自己的行為。部分識別理論(Partial Identification Theory)是曼斯基開展社會互動研究的計量經濟基礎。所謂“部分識別”,簡單地說,就是在隨機試驗中研究者可以觀測到無窮多個樣本選擇過程,卻只能從中得出有限的結論。在統計學意義上,這種“部分識別”可以用來自足夠大樣本中的一個參數來描述,即有限參數的識別性。曼斯基的這些思想主要體現在四本重要著作中,分別是《社會科學中的識別問題》(Manski,1995)、《概率分布的部分識別》(Manski,2003)、《具有處理響應部分知識的社會選擇》(Manski,2005a)和《預測與決策識別》(Manski,2007)。根據研究成果的學術性質,可將曼斯基的學術思想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社會互動和部分識別理論的計量經濟學進行數學上的推導和證明;另一類是利用社會互動和部分識別理論開展應用性研究,并將其與家庭行為選擇、經濟預期測量和社會政策決策等問題相結合。關于實證研究,曼斯基主要是利用國家層面的調查數據探討社會互動作用和部分識別對人們行為決策的影響和作用。他的社會政策分析雖然看似宏觀,但偏重于微觀計量方法的應用和解讀,具有很高的經濟學造詣。本文重點將對曼斯基上述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術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評價。

  37. Whitney K. Newey

  Whitney K. Newey于 1978 年在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獲得學士學位,并于 1978 年在紐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3 年在Jerry A. Hausman的指導下于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83年至1988年,Newey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助理教授。1988年至1990年,他晉升為副教授,并在那里又任教了兩年。也在這兩年里,他成為貝爾通信研究中心的技術人員。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他發表了多篇計量經濟學論文。在普林斯頓大學呆了7年之后,他回到了1990年任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教授,此后一直在經濟系工作。2011年至2016年,他還擔任經濟學系主任。

  他因與Kenneth D. West一起開發了Newey -West 估計器而聞名,該估計器可以在誤差為異方差和自相關時穩健地估計回歸模型的協方差矩陣。

  38. 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

  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于1946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市,先后獲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67),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1969)和博士學位(1972)。曾先后執教于威斯康星大學(1971~1973)、普林斯頓大學(1973~1979)和賓夕法尼亞大學(1979~1990)。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終身教授。戈爾丁曾擔任過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1999~2000)、美國經濟學聯合會副會長(1991),先后當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1992)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

  作為一名經濟歷史學家和勞動經濟學家,戈爾丁的研究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包括女性勞動力、收入中的性別差距、收入不平等、技術變革、教育和移民。她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通過過去的視角來解釋現在,并探討當前關注問題的根源。

  戈爾丁因其關于美國經濟中女性的歷史研究而聞名。她在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論文涉及女性追求事業和家庭的歷史、高等教育中的男女同校、“避孕藥”對女性職業和婚姻決定的影響等。

  39. Lawrence Katz

  Lawrence Katz 1981年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獲得博士學位。198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是哈佛大學伊麗莎白·艾利森經濟學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員。他的研究重點是勞動經濟學和社會問題經濟學。他(與Claudia Goldin)合著了《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哈佛大學出版社,2008 年)一書,該書講述了美國經濟不平等的歷史以及技術變革的作用以及教育進步的步伐對工資結構的影響。 

  Katz還作為隨機住房流動實驗“轉向機會計劃”長期評估的首席研究員,一直在研究社區貧困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他過去的研究探討了廣泛的主題,包括美國和比較工資不平等趨勢、教育工資差異和勞動力市場教育回報、全球化和技術變革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移民經濟學、失業和失業保險、區域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計劃的評估、低收入社區的問題以及避孕藥的社會和經濟后果。  

  Katz教授自1991年起擔任《 經濟學季刊》 編輯,并于1993年和1994年擔任美國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他是J-PAL北美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曾任美國勞工協會主席經濟學家,并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計量經濟學會和勞動經濟學家協會的院士。Katz 曾在 Russell Sage 基金會董事會任職,目前在 MDRC 董事會任職。

  40. 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

  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1955年出生于古巴哈瓦那;1978年獲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文科學士學位;1980年和1981年分別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文科碩士和哲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后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1982-1984年擔任貝爾斯登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1985-1986年成為其首席經濟學家兼副總裁;1988-1996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高級經濟學家,2001-2003年又擔任IMF研究部高級政策顧問和執行副主任;1996-2000年擔任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2000-2010年擔任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和經濟學系教授,其中2009-2010年擔任國際經濟學中心主任;2011-2012年擔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丹尼斯·韋斯通講席研究員;2012年7月至今擔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國際金融體系教授。

  萊因哈特獲得了諸多獎項和榮譽,包括外交政策的“全球百強思想家”以及湯森·路透社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思想家”;她在2011年被彭博社評為“金融界最具影響力50人”,2018年被授予“胡安·卡洛斯國王經濟學獎”和“全美商業經濟學聯合會亞當·斯密獎”。2022年當選為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杰出會士。

  2021年,萊因哈特因其在國際宏觀經濟學、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研究等領域的貢獻,入選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經濟學獎名錄。

  41. Marianne Bertrand

  Marianne Bertrand 教授出生于比利時,1991 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并于次年在同一機構獲得計量經濟學碩士學位。她于1993年移居美國并獲得博士學位。1998 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在 2000 年加入芝加哥布斯商學院之前,她曾在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任教兩年。她現在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Chris P. Dialynas 杰出經濟學教授以及國家經濟研究局、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和勞工研究所的研究員。

  Bertrand教授是一位應用微觀經濟學家,研究領域涵蓋勞動經濟學、公司金融、政治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領域。她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已廣泛發表,包括《經濟學季刊》、《政治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和《金融雜志》上的大量研究文章。

  Bertrand 教授是芝加哥布斯商學院Rustandy 社會部門創新中心的教職主任 ,也是芝加哥大學城市實驗室普利茲克包容性經濟實驗室的主任。伯特蘭教授還擔任《美國經濟評論》的聯合編輯。

  她曾獲得多項獎項和榮譽,包括 2004 年伊萊恩·貝內特研究獎(由美國經濟學會頒發,旨在表彰和表彰女性在職業生涯初期在任何經濟學領域的杰出研究)以及 2012 年勞動經濟學家協會授予的獎項和榮譽羅森勞動經濟學杰出貢獻獎。她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和計量經濟學會的院士。她于202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42. Janet Currie

  Janet Currie是普林斯頓大學亨利·普特南經濟學和公共事務學教授,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健康與福祉中心的聯席主任。她還共同領導國家經濟研究局家庭和兒童項目。柯里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她是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勞動經濟學家學會和計量經濟學會的院士,并擁有里昂大學和蘇黎世大學的榮譽學位。她于 2019 年被評為諾米斯杰出科學家,并于 2015 年 7 月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經濟學界十大女性之一。她曾擔任美國健康經濟學會主席、勞動經濟學會和東部經濟學會的會員,并擔任美國經濟學會的副主席。她曾擔任《科學》雜志審查編輯委員會成員、《經濟文獻雜志》編輯以及許多其他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Currie是兒童發展經濟分析的先驅。她的研究關注兒童健康與福利,包括早期干預計劃、公共健康保險擴展計劃、公共住房以及食物與營養計劃。

  43. 羅伯特·維什尼 (Robert Vishny)

  羅伯特·維什尼 (Robert Vishny) 是邁倫·斯科爾斯 (Myron S. Scholes) 金融學杰出服務教授,也是哈里·L·戴維斯領導力中心 (Harry L. Davis Center for Leadership) 的紐鮑爾 (Neubauer) 教員主任。他擁有密歇根州的本科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Vishny 是 LSV 資產管理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曾擔任 NBER 企業融資項目總監、TIAA-CREF 受托人以及《金融雜志》和《金融經濟學雜志》的副主編。維什尼在并購、行為金融學、公司治理、政治經濟學以及法律和金融方面撰寫了大量文章。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和美國金融協會院士。

  他的專業領域是制度金融學(institutional finance),研究范圍包括各國公司治理、私有化、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等。

  44. Simon Johnson

  Simon Johnson,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目前擔任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系統性風險委員會聯合主席。

  約翰遜與達龍·阿西莫格魯 (Daron Acemoglu) 合著的最新著作《權力與進步:我們對技術與繁榮的 1000 年斗爭》探討了重大技術變革的歷史和經濟學,包括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

  45. James Robinson

  James Robinson是一位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在政治和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權力與制度和繁榮之間的關系領域進行了有影響力的研究。他的工作探討了歷史上和今天經濟和政治分歧的根本原因,并使用經濟學的數學和定量方法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定性和實地考察方法。

  Robinson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別感興趣,是尼日利亞大學恩蘇卡分校非洲研究所的研究員。1994 年至 2022 年間,他在波哥大安第斯大學暑期學校任教。他曾在玻利維亞、哥倫比亞、海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南非和津巴布韋進行實地考察并收集數據。

  他與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 (Daron Acemoglu) 合作出版了三本書。第一篇《獨裁與民主的經濟起源》提出了民主與獨裁的產生與穩定理論。他們的第二本書《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困的起源》(自 2012 年出版以來已翻譯成 41 種語言),匯集了他們關于比較發展的聯合研究的大部分內容,并提出了為什么一些國家經濟繁榮而另一些國家陷入貧困的理論。他們的最新著作《狹窄的走廊:國家、社會和自由的命運》探討了國家與社會之間持續不斷且不可避免的斗爭,并闡述了塑造現代世界的深刻歷史進程。

  46. Timothy Bresnahan

  Timothy Bresnahan于1979年開始在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1986年晉升為副教授986年至1987年,他擔任哈佛大學馬文·鮑爾研究員和客座副教授。1989年至1990年在胡佛研究所做訪問學者。1991 年,他晉升為斯坦福大學正教授,并于 2002 年成為蘭道技術與經濟教授。2004年至2008年擔任經濟系主任。曾任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司首席經濟學家。他是《經濟學年度評論》的創始聯合編輯、計量經濟學會會員,并于 2017 年獲得BBVA 基金會知識前沿獎。

  47. 羅伯特·波特(Robert Porter)

  羅伯特·波特(Robert Porter)1981年博士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他對拍賣中的串通、價格戰和投標人行為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他是計量經濟學會、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和博弈論學會的院士,也是工業組織學會2009年杰出院士。他與 Timothy Bresnahan 和 Ariel Pakes 一起榮獲 2018 年 BBVA 基金會經濟、金融和管理知識前沿獎。他于 2015 年擔任計量經濟學會主席,并于 2020 年和 2021 年擔任工業組織協會主席。他是《Microeconomic Insights》的編輯,也是《Econometrica》、《蘭德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雜志:微觀經濟學》的前聯合編輯

現在送您60元福利紅包,直接提現不套路~~~快來參與活動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其霖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0-12 天元智能 603273 --
  • 10-12 思泉新材 301489 --
  • 10-11 阿為特 873693 6.36
  • 10-09 卓兆點膠 873726 26
  • 09-27 潤本股份 603193 17.38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