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馮櫻子 北京報道
往年每逢節假日,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會推出一批特供理財產品,以相對較高的收益吸引客戶購買,但今年的中秋、國慶雙節,銀行理財市場卻略顯冷清。
《華夏時報》記者盤點了雙節期間發行的專屬理財產品,包括中國理財網搜索信息和多家銀行公眾號信息統計,帶“國慶”“中秋”字樣產品不足10只,且發行機構以中小銀行為主。
從收益角度來看,一些國慶節主題理財只是常規產品的衍生品,收益優勢甚微。其中,一城商行發行國慶專屬產品預期收益率為3.8%―4.4%,而封閉期相近的同系列產品預期收益率為3.6%―4.3%。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節日主題理財產品逐漸降溫,與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進程逐步成熟、客戶選擇趨于理性有所關聯。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均不保本,而是向客戶披露業績比較基準等不代表實際收益情況的指標。因此,節日特供理財的吸引力很難從收益層面體現出來。”蘇筱芮說道。
銀行專屬理財市場略顯“冷淡”
近些年,憑借產品風險低、限時限量、業績比較基準高等因素,節日主題理財產品迅速走紅。
綜合中國理財網數據,今年中秋節、國慶節主題理財產品多為中短期、固收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上限最高達到4.4%。從此前發行的相關主題理財產品來看,收益表現不一。
其中,烏魯木齊銀行在9月28日―10月9日發售的一只中秋節專享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3.3%―4.1%,1萬元起購,期限為430天。另外,該行還發售了一只國慶節專享理財產品,同樣為1萬元起購,期限為738天,業績比較基準3.35%―4.15%。
同時,浙江禾城農村商業銀行也于9月28日開售一只國慶節專享理財產品“禾城農商銀行豐收豐禾2023年第200期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國慶節專享)”。
除中國理財網顯示的相關主題理財產品,還有部分中小銀行的地區分行在微信公眾號發布專屬產品信息。
例如,富滇銀行楚雄分行發布信息顯示,該行發售的國慶特供理財產品,募集起始日期為2023年9月28日,投資到期日期2024年5月22日,為低風險產品,業績比較基準3.45%―4.05%。
但總體而言,相比往年,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專屬理財產品市場顯得有些“冷淡”。據《華夏時報》記者簡單統計,今年雙節專屬理財產品不足10只,而2022年國慶專屬產品17只左右,2021年國慶主題理財產品數量超過50只。
從收益上來看,與往年動輒5%以上的利率相比,今年國慶節主題理財利率優勢并不大。
以一城商行為例,該行推出的“安益208國慶專屬”產品,封閉期400天,業績比較基準為3.8%―4.4%,5萬元起購;而另一款“安益211號”封閉期360天,同樣5萬元起購,業績比較基準為3.6%―4.3%。此外,安益系列產品中,業績比較基準最高能達到4.6%。
對于銀行及理財公司推出節日主題理財產品,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稱,主要是一種營銷方式,銀行及理財公司借助中秋、國慶等喜慶的節假日,積極營銷理財等產品,推出一些專屬產品,以吸引投資者購買。
而面對節日主題理財產品逐漸降溫,蘇筱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進程逐步成熟,產品均不保本,節日特供理財的吸引力很難從收益層面體現出來,再加上今年“超級黃金周”長達8天,節日期間購買理財并不能像平時工作日購買那樣在短期內觀察到收益,這種時間成本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客戶的購買決策。
多只專屬產品收益不及預期
“節日主題理財優勢不大,預期收益都差不多,只能作為參考,最終實際收益還得看產品的運作情況。”10月8日,一名國有大行理財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對于節日主題理財產品數量逐漸減少的原因,普益標準分析指出,銀行理財已經完成凈值化改造,產品凈值隨市場行情波動,銀行不能保證給投資者更高的收益率。
有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在2021年共發行了54款國慶主題理財產品,預期利率全部在3%以上(含3%),其中8款產品預期利率在5%以上(含5%),28款產品預期利率在4%至5%之間。
但目前來看,此時發行的部分產品實際收益率并未達預期。以一國有大行2021年10月成立的國慶專屬產品為例,該產品比較基準年化利率為3.8%,風險等級PR2,存續期166天,到期后年化利率2.75%左右,與預期利率存在差距。
上述國有大行客戶經理表示,節日主題產品主要是靠高收益獲客,凈值化轉型前,銀行節日專屬理財產品收益相對可觀,所以很受歡迎,但凈值轉型后,理財產品不再“保本”,這種節日主題的理財產品推出的意義也小了。
此外,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近期,節假日的理財產品少,與今年以來理財產品市場表現有關系。近兩年,受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理財產品整體收益表現不佳,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在下降。因此銀行理財公司相對比較謹慎,在這種氛圍下,如果推出更多的節假日理財產品,可能效果也不會特別好。
從長遠看,靠高收益理財產品攬儲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銀行應探索非價格競爭手段,中小銀行需要圍繞自身戰略定位,聚焦客戶群體,提高服務水平。
理財魔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金融專家馬永諳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相比大行,中小銀行的展業壓力更大,發力專屬理財產品,令閑置資金在假日也能獲得收益,也是借勢營銷的方式之一。
同時,馬永諳強調,對于理財產品而言,并不是把產品銷售出去就結束了,這只能解決一部分客戶的理財問題,長久來看,要輔之以持續的后端服務,活動型營銷應轉為常態化營銷加持續服務為主的模式,如建立行業中獨立的投資顧問部門。
“銀行通過借勢營銷獲客之后,要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在各種金融場景中與客戶建立連接,以此激活客戶,最后通過創新服務、提升用戶體驗讓被激活的新客留下來,成為忠實客戶。這需要銀行的長期積累,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董希淼表示。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