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證券時報發起“時報經濟眼:經濟學家三季度問卷調查”,受訪者包括來自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知名院校的權威經濟學家。
問卷分別從季度經濟政策實施感受、下階段經濟運行走勢研判、經濟發展政策建議三個維度共設計19道問題。截至9月19日,共收集到76份答卷。在人員構成上,受訪者有44人來自金融機構,11人來自政府部門,17人來自高校、智庫,4人為非金融企業相關人士。
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對三季度以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感受積極,對貨幣政策感受更為強烈。受訪者認為,三季度經濟增速將好于二季度,當前無需過多擔憂通脹壓力,后續財政政策應重在保民生兜底線,貨幣政策還需加碼穩增長擴內需,繼續加大力度做好“保交樓”工作,改善居民消費重在穩預期,提振企業經營重在擴需求。
宏觀調控政策感受積極
受訪者期待貨幣政策加力
三季度以來,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海外主要經濟體加息壓力、國內疫情散發、極端高溫天氣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政策職能部門加快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實落地,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努力鞏固經濟恢復態勢。
調查顯示,對于三季度公共財政支出力度,多數受訪者的感受偏積極。其中,67.11%的受訪者認為該季度公共財政支出力度為適度或力度較強,較上一季度問卷調查結果提升4.11%。
對于后續財政政策的著力點,參與此次調查的受訪者更重視財政在兜住民生底線上發揮的效能。有47.37%的受訪者認為在未來一個季度到半年內,國內財政政策的首要考量目標應該是保障“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剛性支出,兜住民生底線。另有22.37%的受訪者認為后續應積極謀劃出臺增量政策。
“接下來,財政支出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釋放。”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后續財政政策將重點聚焦擴大有效需求,發揮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調結構、穩就業、促消費綜合效應。
受訪者對三季度貨幣政策的積極感受更為強烈。調查顯示,96.05%的受訪者認為三季度貨幣政策適度或者寬松,較上季度調查結果提升6.06%。其中,69.74%的受訪者感到政策面偏寬松甚至非常寬松;26.31%的受訪者認為政策合理適度。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告訴記者,由于經濟仍處于弱復蘇階段,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偏松基調,繼續為穩增長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調查顯示,僅7.89%的受訪者認為在未來一個季度到半年內,貨幣政策將維持現狀,不再開展降準、降息操作,反映出多數受訪者對貨幣政策加大實施力度抱有期待。
展望未來貨幣政策施策,有61.84%的受訪者猜測人民銀行將出臺更多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52.63%的受訪者預計央行將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政策性利率;46.05%的受訪者認為人民銀行還有可能開展降準操作;38.16%的受訪者認為政策利率將維持不變,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會繼續下行。
溫彬表示,考慮到四季度MLF到期規模仍有2萬億元,不排除央行會再度降準來置換一部分高成本MLF。另外,央行也可以通過降準和存款利率下調來降低商業銀行負債成本,進而引導5年期以上LPR下調5~10個基點,以繼續發揮穩經濟作用。從結構性角度來看,預計央行還將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特別是碳減排、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科技創新、普惠養老、設備更新改造等領域。
不過,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向記者指出,央行引導資金利率上行的時間點已經較為臨近,此舉將推動銀行體系流動性從明顯偏寬松的狀態向合理充裕回歸,但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
受訪者預測三季度
經濟增速好于二季度
對于當前經濟形勢,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在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經濟總體延續了恢復發展態勢,有效投資持續擴大,市場潛力逐步釋放,工業生產持續恢復,就業、物價形勢平穩。不過,國內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正處于經濟恢復緊要關口。
站在當前時點,多數受訪者認為三季度國內經濟生產總值(GDP)增速水平將好于二季度,47.37%的受訪者預計三季度GDP增速將處在3%~4%區間,28.94%的受訪者認為增速有望在4%~5%區間甚至達到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季度調查中,多數受訪者(65%)認為二季度經濟增速在3%以下。
調查顯示,近七成(69.74%)受訪者預計在未來一個季度到半年內的經濟增長將處在偏冷狀態,26.31%的受訪者認為接下來經濟增長將保持在適度水平。
多位受訪專家告訴記者,相信四季度經濟運行將保持恢復態勢,整體表現或好于三季度。但接下來若要實現經濟增速回歸潛在增速水平,還需出臺更多措施來提振經濟。
溫彬認為,四季度經濟運行整體表現會較三季度有所好轉,但短期內仍然難以回到5%~5.5%的潛在增長空間。四季度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出口增速放緩,以及出口增速放緩對部分制造業投資和相關領域就業產生拖累。同時,當前居民部門預防性儲蓄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加杠桿意愿不足,企業部門信心同樣需要整固。如果四季度想要回到5%~5.5%的潛在增長水平,可能還需要更多改革措施來切實提振經濟主體信心。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部署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接續政策措施,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接續政策具體包括將增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依法用好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允許地方“一城一策”運用信貸等政策等。
張旭表示,國常會在近期部署穩經濟接續政策措施,說明未來一段時間政策還會保持適當力道,使得四季度經濟保持恢復態勢、運行在合理區間。目前是經濟頂風爬坡的重要關口,宏觀調控部門必然會搶抓時間窗口,果斷出臺接續政策,以更強的緊迫感夯實經濟恢復基礎。
受訪者對下季度
股市景氣度預期中性
今年以來,面對內外部多重不利因素沖擊,證監會圍繞穩預期、穩資金面、穩市場行為持續發力,及時果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服貿會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表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資本市場經受住了嚴峻考驗,交易保持活躍,功能發揮良好。中國證監會將統籌發展與安全,全力支持穩住經濟大盤,推出更多有力度、有深度的開放舉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調查顯示,超八成(85.52%)的受訪者對下季度股市景氣度預期中性,而高分組占比較上一季度調查結果下降21.26%。其中,有48.68%的受訪者給下季度的股市景氣度打3分(滿分5分,分數越高代表景氣程度越高),較上季度略微下降1.32%;有36.84%的受訪者打2分,11.84%的受訪者打4分。
不僅本季度受訪者對未來股市景氣度的平均打分低于上季度結果,受訪者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整體預判也有所轉變。調查顯示,47.37%的受訪者認為在未來一個季度到半年內,跨境資金會呈現凈流出狀態,占比較上一季度調查結果提升14.37%。
在溫彬看來,下階段預計我國跨境資金整體凈流入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國際收支仍將保持大致平衡。當前境內股市估值較為健康,且國際股市在發達國家快速加息背景下持續走低,股票投資有望小幅凈流入。另一方面在于中美無風險利差進一步擴大的空間有限,債券投資凈流出規模不會明顯擴大。
受訪者對于下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判斷仍保持穩健。調查顯示,90.79%的受訪者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預期統一在6.7~7.2區間。其中,50%的受訪者將預期區間設在6.9~7.2,40.79%的受訪者將區間設在6.7~6.9。
自8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呈現較快貶值態勢。9月15日晚間,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整數關口,隨后在9月22日跌破7.1關口。不過,市場早已對人民幣短期貶值有所預期。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也在近日強調,人民幣并沒有出現全面的貶值。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對記者表示,短期之內人民幣匯率大概率繼續貶值,但貶值幅度有限。除了近期調整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之外,接下來,央行還可能推出包括逆周期因子在內的其他政策工具以有效調控人民幣匯率。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指出,預計年內人民幣會保持與美元指數走勢類似的反向波動格局。在此過程中,人民幣匯率并不存在必須守住特定點位,重要的仍是保持人民幣匯率指數基本穩定。此外,當前監管層調控匯市政策工具較為豐富,因此,匯率因素不會對下半年貨幣政策靈活調整形成實質性掣肘。
通脹擔憂減弱
受訪者預計大宗商品價格將下行
今年以來,在疫情危機和俄烏沖突接連沖擊商品供給的情況下,以原油和糧食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致使國際通脹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8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均有回落,遠低于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和多數新興市場國家水平。
溫彬指出,我國輸入型通脹來源的核心是國際能源價格。而當前國際油價已由前期高點回落,未來隨著歐美緊縮性貨幣政策持續發力和經濟衰退預期增強,需求轉弱將成為制約油價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國內成品油價格很難出現前期連續上調的情況。
張旭認為,我國央行拉長時間、跨越周期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融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這使得我國并不具備形成長期高通脹的貨幣基礎。而且,對于我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內需才是影響通脹的關鍵因素。
在本次調查中,受訪者對我國所承受的價格壓力的擔憂有所減弱。僅15.79%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個季度至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是影響居民消費端復蘇的主要因素;34.21%的受訪者認為接下來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帶來成本壓力是中小微企業經營面臨的首要堵點難點。
“接下來我國面臨的海外輸入型通脹壓力較小,主要在于9~12月美國PPI當月同比數據可能在8月的基礎上繼續下行。”鄭后成表示,四季度,國內通脹整體走勢將較為溫和,CPI破“3”概率較低。在當前下游需求較為疲弱的背景下,原材料成本面臨的上行壓力明顯減小,預計原材料工業PPI在隨后還將下行。
調查還顯示,對于下季度鋼鐵、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有48.68%的受訪者認為下季度大宗商品價格能夠有所回落,而上季度僅有25%的受訪者選擇此項。此外,22.37%的受訪者認為價格走勢還將有所上行。
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向記者指出,預計四季度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延續震蕩格局,存在結構分化情況。在能源價格方面,考慮到四季度天氣轉冷推升能源需求,能源領域的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存在,冬季能源價格仍存在上漲概率。在金屬價格方面,隨著海外刺激政策退出、歐美央行大力抑制通脹,黑色、有色金屬價格大概率維持弱勢。
他還表示,在國內方面,鑒于居民加杠桿意愿較弱,地產銷售恢復較慢,年內房地產投資大概率表現低迷,反彈空間有限,與建筑業相關的水泥、螺紋鋼等價格預計將維持相對弱勢。
樓市復蘇還需耐心
受訪者提議更大力度“保交樓”
8月以來,5年期以上LPR下調15個基點為各地優化樓市政策打開空間,地方因城施策出臺促房地產銷售、優化限購政策,當月商品房銷售面積降幅因此有所收窄。同時,中央、地方持續圍繞“保交樓”出臺專項舉措,據中指研究院監測,7月以來已有近30省市出臺“保交樓”舉措,包括對問題項目“一盤一策”及時協調處置、各級領導對項目掛聯兜底、協調引入區域國企和金融機構來盤活項目、成立紓困基金等。住建部等部門明確以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支持已售逾期難交付住宅項目建設交付。
而在本次調查中,對三季度已出臺政策持肯定態度的受訪者占到14.47%,較上一季度調查結果下降17.53%,57.89%的受訪者認為三季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力度不足。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主管龐溟對記者表示,當前,房地產市場仍處于尋底筑底階段。近期疫情多點散發和個別地區風險事件打亂了房地產市場企穩復蘇節奏,掣肘了產業鏈和信用周期穩步走出負向螺旋,房地產行業筑底復蘇過程仍受擾動,對銷售端、投資端和融資端的明顯改善還可能需要更多耐心。
調查顯示,有34.22%的受訪者相信在未來一個季度到半年內,中國房地產市場銷售熱度將小幅提升,近四成(39.47%)受訪者則認為銷售熱度不會出現明顯變化。
溫彬認為,進入四季度之后,預計在“一城一策”的調控導向下,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支持,各地接連出臺的樓市紓困政策也有望帶動供給企穩,四季度樓市有望延續修復。
調查顯示,73.68%的受訪者認為若要維護好房地產市場“三穩”(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在未來一個季度至半年內,有關部門、地方政府應推出更大力度措施“保交樓”。
龐溟表示,接下來,地方政府可以“保交付”為出發點和切入點,從產業端和金融端積極為企業紓困:支持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給予稅費減免、租金減免等政策支持;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支持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加大并購融資支持力度,促進行業債務風險出清。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應切實確保購地資金合規,全程監管項目建設,監督預售資金全額入賬,嚴格撥付標準,壓實銀行責任,健全房地產信用管理。
在本次調查中,69.74%的受訪者還認為接下來需要進一步放松限售、限購、限貸等限制性政策,以激發居民購房需求;60.53%的受訪者認為應進一步下調按揭貸款利率,以降低居民還貸成本;53.95%的受訪者認為要進一步放松房企融資的限制要求,以拓寬融資渠道。
在龐溟看來,接下來各地將繼續調整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措施,通過放松限購、取消限售、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提供購房補貼、縮短按揭貸款放款周期等方式適度松綁政策。在滿足首套住房消費需求的基礎上,可考慮適時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適當下調二套房貸款利率加點等措施以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提高住房貸款借款人最高年齡、加大支持和創新住房租賃貸款、放松二孩和三孩家庭限購等措施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住房消費需求。
受訪者重視居民端預期不穩、
企業端需求不足問題
對于未來一個季度至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受訪者認為我國不僅要繼續化解好掣肘經濟運行的內部風險,還要防范好來自外部因素的擾動。
對于國內經濟運行,調查顯示,75%的受訪者強調要警惕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對經濟造成拖累,60.53%的受訪者認為應關注企業家信心低迷、投資意愿下降的現象,還有27.63%的受訪者認為要重視居民消費復蘇緩慢。
受訪者同樣關注來自海外的諸多潛在不利因素,調查顯示,65.79%的受訪者認為要關注接下來海外主要經濟體出現經濟衰退對我國出口的影響,60.53%的受訪者擔憂主要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加劇全球金融市場波動。超五成(53.95%)受訪者關注地緣政治沖突帶來負面影響。
在高瑞東看來,國內經濟基本面的修復面臨的不確定性,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市場。目前看,房地產銷售尚未完全企穩,修復動能仍然偏弱。此外,隨著海外總需求擴張速度逐步放緩,美國消費動能轉弱,8月出口增速已出現大幅回落。隨著歐美持續加息遏制總需求,出口回落速度或將超預期,拖累制造業復蘇勢頭。
在本次調查中,預期不穩、需求不足的問題受到受訪者的高度關注。一方面,94.74%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個季度至半年影響居民消費端復蘇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對收入增長和就業情況信心不足。
溫彬認為,解決居民信心不足的根本途徑,在于鞏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提供一個穩定的、可預期的經濟運行環境。具體來說,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改革收入分配機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提振居民消費潛能,保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增強有效性,落實落細已經出臺的減稅降費、助企紓困政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切實提高居民和企業的心理感知度。
另一方面,81.58%的受訪者認為接下來需求不足導致訂單減少將成為考驗中小微企業經營面臨的首要堵點難點。
高瑞東表示,在市場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政策扶持應當把重心落在為企業降本減負,并適當增加政府消費,傾斜政府采購訂單。具體可以考慮允許中小企業用應收賬款來做質押性的融資以緩解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覆蓋面;繼續堅持減稅降費政策,包括延續稅收減免、延長社保繳納期限、降低用能物流成本等舉措。
王青建議,未來一段時間宏觀政策有必要繼續保持穩增長取向。其中,著力增加對實體經濟貸款投放,以寬信用支持經濟回穩向上,將是宏觀政策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在政策方面,接下來可以通過引導LPR報價持續下行、降低貸款利率的方式,將潛在的貸款需求釋放出來。
(原題為《經濟學家接受證券時報三季度問卷調查 貨幣政策感受積極 呼吁加大力度穩增長》)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