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索尼造車為何激不起“漣漪”? 來源:經濟參考報
汽車業再次迎來了一位重量級的跨界者——索尼。盡管在智能手機業務上的鎩羽令其雄風不再,但索尼依然還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商之一、全球六大電影公司之一、全球電子游戲業三巨頭之一。如此巨頭的“大象轉身”無論成功與否都應在汽車業激起一番波瀾。
然而,單從產品來看,索尼在2022 CES上推出的兩款概念車型并沒有太多的驚喜:除了品牌LOGO放置在日行燈中顯得別具一格之外,這兩款產品無論是外形設計、內飾布局,還是軟硬件配置都無甚亮點,甚至有媒體認為其設計借鑒了中國一些新能源量產車型的特點。目前索尼公布的參數數據,也證實這兩款產品從內而外都沒有太多的創新,或者說更多是在參考市場主流車型設計。只有座艙中三塊大屏聯動的設計,似乎透露出索尼將利用其在娛樂與游戲方面的積累,拓展未來汽車在娛樂功能方向的潛能。
業界分析,索尼在汽車業的競爭力源于智能硬件。自2015年宣布進入車載圖像傳感器領域,目前索尼在該領域已經占據了五成市場份額。在自動駕駛領域,索尼也為英偉達和Mobileye提供兼容駕駛芯片的硬件設備和傳感器。因此有觀點認為,汽車自動駕駛一旦完成,索尼在娛樂影音、電腦娛樂領域的積累完全可以移植到汽車內部。不過,索尼的短板也顯而易見:過分重視硬件而忽視軟件。不難發現,索尼的成功主要集中在硬件,電視、相機、播放器、醫療設備等大量產品都基于出色的硬件性能和設計,但其在手機、電腦等領域的折戟恰恰是因為軟件設計跟不上。在“軟件定義汽車”已成共識的當下,索尼在2022 CES上雖然表現出積極擁抱汽車“新四化”的姿態,但業界并沒有認為索尼能對現有新能源智能汽車品牌形成威脅,根本原因在于索尼甚至整個日本都缺乏自動駕駛相關的軟件實力。不僅如此,當全球電動車浪潮已經不可阻擋,豐田、本田、日產等傳統日系巨頭在電動車戰略上進展卻相對遲緩,索尼造車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出日系車企在汽車“新四化”賽道上不甘沉淪,以及對擺脫“加拉帕戈斯”效應的渴望。
事實上,從CES越來越像汽車科技展這一點上不難看出,汽車正在消費電子化。索尼造車的指向性意義在于汽車概念再次被顛覆,在汽車的娛樂屬性上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當前電動車的性能已經足夠日常行車使用,即便是之前最被詬病的續航里程,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提高以及充電網絡的完善,也已經不是阻礙人們用車的痛點。與手機、電腦市場的發展類似,如果未來電動車市場進行再細分,更加注重娛樂的電動車也許會成為電動車細分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也有觀點認為,隨著索尼官宣造車,消費電子企業造車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和傳統車企相比,消費電子企業自帶的娛樂和游戲屬性,能夠帶給用戶在乘車過程中更好的沉浸式休閑體驗,而這方面的能力,絕對不是做幾塊大屏或者引入幾個IP就可以實現。在這個領域,無論是索尼還是蘋果,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正如索尼首席執行官吉田憲一郎在2022 CES上發布新車時所言:“索尼作為一家具有創造性的娛樂公司,在重新定義移動領域方面占據優勢。”
中金研報認為,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進程加快,華為、小米、蘋果、索尼等消費電子和通訊等領域巨頭,將給汽車行業帶來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革命。華西證券研究員崔琰也表示,索尼等電子巨頭入局電動汽車領域,將加速行業變革。而電動智能變革又將推動整車商業模式大變革,科技屬性和消費屬性將愈發凸顯,驅動估值重構。
不可否認,消費電子業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的行業,比如中國既有海爾這樣深耕多年的世界級企業,也有小米這樣的后起之秀,而汽車業因其工藝復雜進入門檻相對較高,百余年來一直是相對封閉的。在當下汽車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汽車“去汽車化”浪潮已經不可阻擋,幾乎所有相關行業都被裹挾其中,引來無數巨頭競逐:與互聯網產業相關,BAT來了;與通信產業相關,華為來了;與電子產業密切相關,索尼來了……在產業內外驅動力下,汽車未來是什么?汽車產業格局怎么變?一切都未可知,也充滿無限可能。也就是說,未來汽車的全場景屬性,讓各個產業中具有技術積淀的大企業齊聚于此,而汽車產業的巨大體量也容得下更多可能性,每個產業都可以充分拓展想象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變革中,大浪淘沙也是必然,誰將挺立潮頭?唯有奮楫而上者。
責任編輯:李桐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