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經濟學家激辯工序分工時代的路徑選擇(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16:38 21世紀經濟報道
其結果是,巨大的外國資本流入中國,導致了電力、資源、環境等消耗的急速增長。反而,1-3或者7、8的轉移并不很多。因此,對勞動力的需求,尤其是對大學畢業的知識勞動力的需求并不多。 堺屋太一指出,當今,轉移成本最低的生產要素是資本。也就是說,中國如果繼續充當零件生產和產品組裝的“工廠”,資本、資源、環境、差距、大學畢業生失業等問題只能擴大。 “綠色發展”模式 “中國未來發展的前景是美好的。”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回應日本學者的擔憂說。 他說,一方面,中國正處在大規模固定資產更新階段。中國的設備很多是90年代初引進的,不符合現在的環保要求。同時,資源消耗率的要求,也要求企業一定要改造。“大規模固定資產更新將是推動中國今后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一個最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已經占有重要作用。2005年,中國民營經濟已經占到中國GDP的50%,2006、2007年,這一比例在繼續提高。只要有盈利的機會,民營經濟就會增加投資。 第三個因素是,中國政府把關注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包括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增加教育醫療的保障、廉租房建設等。 厲以寧說,上述舉措解除了中低收入者的后顧之憂,保障制度實施后,將把中國民眾的消費潛力挖掘出來。“廣大農民的收入如果提高了,城市中的居民收入會更進一步提高,全世界哪一個市場像中國這個市場這么大?!”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家寧則指出,中國政府的兩型社會建設正在推進中。近期環保總局升格為環境部,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人民銀行等,相繼推出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由于外部性問題,環保方面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介入。由于信息不完全、官僚主義、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又導致政府失靈。因此,把環境風險納入到金融風險考量中,通過金融手段促進環保事業發展,是一個較優的選擇。 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則強調,中國正在大規模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進入到了資源環境矛盾凸顯期。在這種情況下,關鍵要通過包括上述舉措在內的“綠色革命”,來實現經濟從“黑色發展”向“綠色發展”的轉變。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