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制造通脹時代跳出低價泥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9:06 《全球商業經典》
中國制造 通脹時代 跳出低價泥潭 作者:張晶 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的表現遠不止這些,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也在壘高成本,中國制造面臨的成本似乎逐漸變得無法跨越。 2007年8月13日夜,一個中國玩具商自殺的消息,被CNN提到了和布什頭號智囊卡爾·羅夫下臺的新聞同樣高度,重復滾動播放。自殺的玩具商張樹鴻死于中國制造的危機——他是涉案美泰公司(Mattel Inc.)鉛污染玩具召回事件的供貨商,香港利達實業有限公司(Lee Der Industrial Co.)所有人之一。 這個事件在今年夏末,在世界范圍內轉化成為一場中國制造危機,各種被懷疑的“問題產品”壓在港口,幾乎所有中國產品的出口成本都因此而提高了。 低壓電器行業龍頭老大正泰集團南存輝先生曾公開說,2004年開始,公司銷售額漲三成,但利潤一點都沒有增加,沒辦法,“成本漲得太兇。原材料漲幅第一,能源第二。” 長期以來,中國永進(音譯)公司一直把燈具和家具等賣給沃爾瑪等零售商,并賺取相當的利潤。但最近這家公司的利潤減少到5%,只相當于14年前它在東莞開廠時的一半。 在全球通貨膨脹的壓力下,中國特有的核心成本優勢也在逐漸失去:“中國的環保成本低得驚人、勞動力成本低得驚人,這兩個利潤來源將會在未來十年中失去優勢。”為德國大量企業提供采購服務的德國中小企業聯合總會中國首席代表托馬斯說。 的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已經漸漸遠去——從廣東的紡織品和玩具工廠,到浙江的家紡企業,招工早已成了瓶頸。浙江大唐鎮最大的襪業原料制造商永新集團總經理金炳棋告訴記者,普通熟練工人的月工資已經從兩年前的1000元/月漲到如今的2000元/月。“成本的大幅上升將會導致大唐鎮的襪業格局重新洗牌,大批小襪廠會相繼死去。” 有危才有機,“這是一個刺激中國制造加速轉型的好機會。”德國人托馬斯說。 事實上,的確已有聰明的企業成功實現了轉型,并輕松繞過高成本的正面沖擊,本期選取若干中國案例企業,他們的秘訣看起來是老調重彈:品牌和技術。但將這個原則貫徹下去,則需要獨特的智慧。 浪莎成立之初就先人一步有了很好的品牌基礎,在外銷中,連續遭遇成本困境,讓他們回歸到自己的擅長部分,靠不斷找尋利潤率高的新產品,持續獲得競爭力。 浙江寧波的文具商貝發集團,在與沃爾瑪打交道的過程中,幡然醒悟到產品創新的重要,從此打開歐美主流市場。 溫州通領科技集團走了一條高回報的探險之路:盡管他們生產的智能插座因為競爭對手惡意訴訟,險些在美國市場全軍覆沒,但打完這場惡仗后,三年內資產翻了6倍,并最終走通了一條擺脫勞動密集型的新路。 除卻品牌和產品創新之外,對于中小企業,其實還有第三條道路。 在1923年德國經歷了史上驚人的惡性通貨膨脹,大批小企業相繼死去,中型企業依靠苛刻的技術創新、為大企業提供極具專業化的服務而存活了下來,這意味著,“專業化打造了一批百年德國中型企業。”德國中小企業聯合總會中國首席代表托馬斯對記者說,“目前已經有一些中國企業開始探索這條道路——依靠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不斷加強在一個專業領域的競爭力。” 盡管成本上漲剛剛開始,中國的采購成本仍然最低,中國仍然是跨國公司的采購天堂。但成本上漲將是一場剛開場的馬拉松賽跑,如果不想最終被累垮,中國企業必須要提前思考應對的措施,避免上演溫水煮青蛙的悲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