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法瑪,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國麻塞諸塞州波斯頓,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專長于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與資產定價理論,因提出“有效市場假說”聞名。
彼得-漢森1952年出生于美國香檳伊利諾州,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和社會科學資深講座教授。他最主要的貢獻在于發現了在經濟和金融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廣義矩方法。目前,漢森正利用穩定控制理論和遞歸經濟學理論研究風險在定價和決策中的作用。
羅伯特·席勒,1946年3月26日生于底特律,美國經濟學家,學者,暢銷書作家。他是耶魯大學亞瑟·奧肯(Arthur M. Okun)經濟學教授,也是耶魯管理學院金融國際中心成員。
其實,早在1993年,被譽為全球六大杰出華裔經濟學家之一的湖北籍教授蔣碩杰,就成為首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中國經濟學家。但令人扼腕痛惜的是,當各種材料正在申報之中時,突然傳來他去世的消息。
諾獎只能頒給在世者。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拿到的一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這樣與中國學者擦肩而過。
作為一個中國大陸出去的經濟學家,楊小凱創立了新興古典經濟學派,代表中國人向經濟學這一被西方主導的學科提出了挑戰。張五常在評價楊小凱的時候說,如果不是太晚到美國念書,楊小凱獲得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大概不是太難。2001年,他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雖然幾經努力,仍然沒有挽救他的生命。
諾獎委員會收集張五常作品始于2000年。張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出版30年,至今每年被引用次數都在20次左右。張對香港的全面研究成果,也為經濟學所矚目。包括《賣桔者言》、《香港之謎》、《民主與交易費用》、《經濟解釋》、《產權與民主》等數十萬字的作品,都被諾獎委員會搬到了瑞典。據介紹,諾獎委員會對張五常的密切關注,在海外經濟學圈里早已不是秘密。
他是從臺灣“起義歸來”的連長,是芝加哥大學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的高徒,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從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是“十五”計劃起草人之一,是中國最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是世-行65年歷史里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這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學者叫林毅夫。
“外國有一些經濟評論家說,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會減緩到3%。他們做出這個評價的基礎,可能就是現在中國存在不良貸款問題,所以拖累經濟的發展。”莫里斯不認為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我認為中國的經濟應該還會提高增速。”
中國城鎮化有很大潛力。我預計,中國城鎮化將繼續擴張,不斷吸納農村勞動力,在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方面將有巨大的投資需求。城鎮化將為中國提供可持續動力,不僅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中國社會轉型和進步的契機。
這位來自挪威的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演講過程中始終保持經濟學家特有的敏銳。他說,中國的經濟要長期持續穩步發展應該引入更多的競爭,增加創新驅動力,才能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僅用30年取得了西方發達國家長達百年的經濟成就,中國未來是什么樣子?任何經濟學家都不敢妄論。但我可以說,如果中國順利實現改革轉型,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上舉足輕重的一極。中國必須非常謹慎,不要沿襲西方的發展模式。
無論是面對媒體還是聽眾熱切期盼的“為中國獻計獻策”,羅斯的回答都很明確:“我并不是一個中國問題的專家,解決這個問題可能不是我所長。中國的市場設計必須由中國的經濟學家來做,只有他們才能真正了解中國。”
菲爾普斯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也比較關注。他認為,仍然會有繼續推動中國工資以及收入增長的途徑,比如財富增長和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大量投資,而且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帶來的貿易也會繼續拉高中國的收入。